查看原文
其他

《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2024-09-13


目 录


中国古代史学

《春秋》“天子之事”发微

魏衍华

辽代记注官初探中晚唐史学精神

与史论体咏史诗

韦春喜

论苏轼的《史记》研究

余祖坤

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史料价值

金建锋

王夫之直笔思想二题

汤   城

《续资治通鉴》编纂新考

李金华

章学诚的史学批评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朱政惠;陈   勇

中国近现代史学

李大钊对“历史”概念的探讨

邹兆辰

《禹贡》半月刊对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影响

王记录;林   琳

“食货派”的史学理论与方法

苏永明

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

庾向芳

历史文献

《尚书孔传》成书问题新探

陈以凤

两唐书《天文志》日食记录初探

赵   贞

元代政书《经世大典》的史料来源

魏训田

明碑所载官员助修北京清真寺考

王东平

历史教育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历史教学论类课程建设

的几个问题

郑   林

史林偶拾

关于《东都事略·儒学传》的评价问题

粟品孝

学术信息

“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   璞;斯   丽

史学精粹

史学精粹


内容摘要


《春秋》“天子之事”发微

魏衍华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

摘   要: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这一说法对探讨先秦中国学术发展意义重大。西周时期的王官之中,史官至关重要,甚至被称为“天子之左右手”,史官所记录的“史记旧闻”则是孟子所谓“天子之事”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礼坏乐崩”的春秋社会,史官的职责及其命运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王命不行”的背景下,孔子作《春秋》,他是以布衣身份代史官行“天子之事”,这标志着由史官到史家的转变。

关键词:孔子;孟子;《春秋》;天子之事;史记旧闻


辽代记注官初探中晚唐史学精神

与史论体咏史诗

韦春喜

鲁东大学文学院

摘   要:中晚唐文人完成了由盛唐纯粹文辞之士到知识型、学者型学士的转换,文史兼擅并融的主体丈化特征使史学精神对史论体咏史诗产生影响成为可能。具体而言,传统史鉴致用精神在中晚唐形成风气。受此精神影响,史论体咏史诗多以垂鉴致用为目的,以君主为主要讽谏对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针对性。《春秋》学派中的疑经新变、委曲发明的史学精神使士子在涉足经史内容时,往往对传统的经史之义进行大胆怀疑,对史实进行细致辨析,倡扬新说,促成了翻案体的产生。适应思想重建的要求,中晚唐史学开启义理之途,提倡以史治心,转变入史观念。这使史论体咏史诗多注意阐发史实背后的道德义理,具有儒学道德化、义理化的特点;从心性角度思考问题;导致了赞扬奇节义士、高隐大德诗风的盛行。

关键词:中晚唐;史学精神;咏史诗;史论体


论苏轼的《史记》研究

余祖坤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史记》在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下,成为古文创作的典范,受到古文作家的普遍推崇。然而,陈师道、黄庭坚却提出苏轼“不好《史记》”,并对之表示不解。实际上,苏轼与《史记》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微妙的渊源关系,而且对《史记》深有研究:他首次比较详细地解释了《史记》将老、庄、申、韩合为一传的深意,从而使道法两家的关系,成为后人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起点;又首次明确提出了庄子对孔子“阳挤而阴助之”的关系,开启了后世“儒道互补”的研究课题;另外,他对《史记》的史实记载,也有一些很有价值的考证和见解。苏轼的《史记》研究,理应在《史记》研究史上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关键词:苏轼;《史记》研究;史学史意义


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史料价值

金建锋

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摘   要:释赞宁《宋高僧传》承继梁代释慧皎《高僧传》、唐代释道宣《续高僧传》而作,是记载唐初至北宋初三百多年间佛教僧人精英的总传。要了解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情况离不开佛教史籍,同时佛教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宋传》成为研究唐代至宋初中国佛教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历史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宋高僧传》;史料价值


王夫之直笔思想二题

汤   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直笔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作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的王夫之,明确提出了直笔主张,主要体现在:对《春秋》“书事实以显善恶”和以文见义直书史法的认识;对史家直笔精神的盛誉和曲笔的批评。他的直笔思想富有一定的辩证色彩,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内涵,值得认真总结。

关键词:王夫之;直笔;曲笔


《续资治通鉴》编纂新考

李金华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摘   要:《续资治通鉴》一书,是清代乾隆时期在毕沅主持下,有众多幕宾参与修成。毕沅本人从始至终不仅亲自主持、而且实际纂修、修订与考核史料,是本书名符其实的作者,非依仗权力、财力雇人撰书、坐享其成。在其他参修的学者中,学术界往往强调邵晋涵的贡献,但依据史实考证,可知钱大昕的贡献远在邵晋涵之上。而章学诚曾言《续资治通鉴》“二百卷”,乃为概略说法,不必因此增添疑窦。冯集梧校订并重新刊刻之《续资治通鉴》,实为全稿,经梳理有关记载,枝蔓歧说均可廓清。

关键词:续资治通鉴;毕沅;纂修过程


章学诚的史学批评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朱政惠;陈   勇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上海大学历史系

摘   要:章学诚的史学批评理论内容丰富,从经世致用的史学批评目的论,到注重史义,到区分文史关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史学批评体系。他还提出史学编纂的基本要义和原则,强调史学家修养和正确开展史学批评的方法,在300年前,能有这样的关于史学批评的完善意见,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是中国史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成就和高峰。回顾和反思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当下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的研究是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章学诚史学批评;《文史通义》;史义;史德


李大钊对“历史”概念的探讨

邹兆辰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李大钊著的《史学要论》,标志着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已经走向成熟。在此书中,李大钊提出了“历史”的完整的定义。他的这个定义是有两个形成的过程的。他曾经思考过诸多国内外历史学者对于历史的定义,但在接受了唯物史观以后,他才真正明确了“历史”的概念。他对“历史”的定义,是他的史学思想中很有价值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李大钊;《史学要论》;“历史


《禹贡》半月刊对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影响

王记录;林   琳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摘   要:《禹贡》半月刊对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刊自觉拓展史学研究新领域,刊登了大量关于人口、民族、地理、宗教、交通等方面的论文,为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宗教学、人口史等史学新兴学科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研究方法上,该刊力主扩大史料范围,倡导合作研究,重视平等讨论,创造出思想上活跃开放、学术上自由争鸣的良好氛围。该刊还特别重视译介西学成果和资料,为中国学术界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学术研究状况开辟了一个窗口,为近代中国学人借鉴外国研究方法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禹贡》半月刊;史学近代化;顾颉刚;禹贡学会


“食货派”的史学理论与方法

苏永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食货派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具有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如下:“接近唯物史观,却不是唯物史观”的社会史观;从探寻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到“新经学”的研究旨趣;重视史料但不忽视理论的治史主张;倡导分工合作的治史路径等。他们的史学思想对推动社会史论战之后学风的转变起了一定作用,在四十年代中后期也一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抗战爆发以后,食货派未能从史学发展中去理解和把握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没有对唯物史观认真总结,致使其史学思想黯然失色。

关键词:陶希圣;食货派;史学理论;治史方法


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

庾向芳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摘   要:中国史学与近代报刊在学术史上有着很深的渊源。19世纪初报刊传入中国,无论是学还是术都未臻成熟,必然要向中国传统学术吸取养分,且近代报人多有史学学术背景,由此形成近代报刊“史家办报”的特点。本文拟从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史论及良史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行“天子之事”,这标志着由史官到史家的转变。

关键词:中国史学;近代报刊


《尚书孔传》成书问题新探

陈以凤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尚书孔传》的作者及成书问题是长期以来学界争讼的焦点。通过《孔传》与《小尔雅》两书释词的比较研究,证实了孔安国确曾训解古文《尚书》,且其解经成果被收入《小尔雅》。而从“传”字本义、与《孔丛子》的联系、孔氏家学传承等方面看,今本《孔传》当是包括孔安国在内的孔家学者的集体作品,是汉代孔氏家学的产物。

关键词:《尚书孔传》;成书;孔安国;孔氏家学


两唐书《天文志》日食记录初探

赵   贞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唐代的日食记录,通常包括朔日干支、日食宿度、食分及起讫时刻等信息,总体以《新唐书·天文志》的记载较为准确和完整,但脱漏失载的情况仍然存在。《志》文中有关日食的模糊预言,暴露了帝王政治的统治危机,较为含蓄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但不可否认,《旧唐书·天文志》仍有《新志》无法替代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两唐书《天文志》;日食;观测;记录;预言


元代政书《经世大典》的史料来源

魏训田

德州学院历史系

摘   要:《经世大典》是元代编纂的一部政书,由于原书早已散佚,学界对该书史料来源的分析探讨鲜有涉及。就现存佚文分析,该书史料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中央政府部门档案公文、元人著作、大臣献书、口头文献、前朝文献五类。

关键词:经世大典;史料来源


明碑所载官员助修北京清真寺考

王东平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碑刻是回族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利用北京明代伊斯兰教碑刻,细致梳理了碑文所载官员题名情况,考察了官员群体,特别是回族将领、文官、内廷宦官捐资兴建、修缮清真寺,或为其奏请名号等史实,试图从一个方面揭示回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

关键词:明代碑刻;回族;清真寺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历史教学论类课程建设

的几个问题

郑   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学科教学论的地位得到重视,学校对这类课程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以往部属师范大学历史教学论类课程单一,内容庞杂,理论与实践分离,教学效果不理想。《历史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根据授课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分解为多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集中力量完成师范生培养的某一个方面的任务,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师范生;历史教学论;课程建设


排版:李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