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第三集 绝艺筑颐和 (附解说词)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手指指向的蓝色字体“江边老头乐”,再点击“关注公众号”,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
1860年10月18日下午两点,清漪园成为一片火海,纵火者是四年前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胁迫清政府尽快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一次纵火使得几处皇家园林几近毁灭。二十六年后世代营建皇家工程的雷廷昌,在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的支持下修复颐和园。
第三集 绝艺筑颐和
第三集 绝艺筑颐和 解说词
【简介】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的纵火,使北京西郊清漪园、圆明园等几座皇家园林变成一片废墟。此后,慈禧太后曾提出重建皇家园林,但因为群臣激烈反对不得已而作罢。光绪皇帝继位后,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又兴起修园之意。在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的支持下,修复园林终于成为现实。然而奇怪的是,本应由内务府负责的皇家园林修复工程却成为海军衙门的承建项目。
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雷廷昌,是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他把自己的心血和祖传的精湛技艺,都投入到修园工程中。修复后的园林改名颐和园,雷廷昌没有想到,这会成为最后一座皇家园林。
【正文】
【导游】——
英法联军放火烧掉了三山五园,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也在那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了。请大家看这儿——这棵古树上至今还残留着当时的烧痕。
1860年10月18日下午两点,清漪成为一片火海,纵火者是四年前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胁迫清政府尽快签订不平等条约。英国随军记者沃格曼在当天发回国内的报道中这要描述他在园中看到的情景: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建在高处俯瞰全园的高大楼阁,它耸立在高高的花岗石台阶之上,四周被熊熊的烈焰所包围,看上去就像是某个处于火海之中的巨型祭坛。
另一名随军记者贝阿托,则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这场劫难。大火过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荡然无存,露出了后面的琉璃质地的智慧海。前山中部的大报恩延寿寺也变成了一片废墟,万寿山东部的水木自亲、玉澜堂等建筑化为焦石瓦砾。后山四大部洲的木构建筑全部被毁。在新闻报道的结尾,沃格曼这样写道:园内遍地狼藉,只剩下坚实而无法摧毁的巨石,它们将留下来告诉未来的人们,这里曾经有一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
不仅是清漪园,这一天的纵火,使得北京西郊的几座皇家园林全部毁灭。皇家园林的毁灭,在六天后换来一纸《北京条约》,英国和法国各获得八百万两白银的赔偿,英国还攫取了九龙和新界。当清政府官员与英法代表在礼部大堂签订条约的时候,北京西北部的天空中还弥漫着黑色的烟气,签约的官员们甚至闻到了松柏木燃烧的气味。乾隆皇帝倾尽智慧与热情修建的清漪园就这样死了。
大火之后,被废弃的清漪园在荒凉寂寞中度过了二十六个春秋。1886年的一天,几个人的到来打破了园里的沉寂,他们仔细查看着园林损毁的状况,走在前头的叫雷廷昌,他的家族人称样式雷,世代营建皇家工程,曾经设计建造了避暑山庄、圆明园、畅春园,修缮过紫禁城、天坛和清漪园。1860年,雷家第七代传人雷廷昌只有十五岁,他亲眼看到清漪园毁于那场大火,雷廷昌没有想到,二十六年之后他会走进这片废墟,从此,他的命运与清漪园紧紧联系在一起。
雷廷昌这次进园考察,是奉了醇亲王奕譞之命,奕譞是咸丰皇帝的弟弟,慈禧太后的妹夫,当朝光绪皇帝的生父。1860年清漪园被烧毁时也正跟随咸丰皇帝在承德避难,如今,奕譞已成为慈禧太后最倚重的大臣之一,而他的际遇变迁也和清漪园的修复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朝的统治者来自气候凉爽的关外,而北京的夏天干燥酷热令他们非常不适,所以入关不久,清皇室便开始在北京西北郊修建皇家园林。在清朝鼎盛时期,皇家园林是帝后休闲娱乐、怡情养性的场所,也是国泰民安、盛世气派的象征。然而,当国运衰退的时候,皇家园林的修建与否却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索。二十六年来,围绕园林的重建,朝廷内部争议不断。
1873年,也就是皇家园林被烧毁十三年之后,修复园林的话题第一次被提起,当时刚刚亲政的同治皇帝发布了修复圆明园的上谕,虽说是皇帝下诏,但大臣们都明白,这是慈禧太后的意思。修复圆明园的上谕刚发布就在朝中激起轩然大波,以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为首的反对派认为,当下国力衰微,修园会让天下人心涣散,奕譞甚至当庭痛哭,力谏皇上停止修园,最终,同治皇帝只好让步,宣布停下圆明园工程。
转眼间,又一个十三年过去了,1886年,重修皇家园林的事情被再次提起,但这次率先站出来表示支持的竟是同治年间坚决反对修园的醇亲王奕譞。令奕譞改变立场的原因宣传究竟是什么呢?原来,圆明园修复风波之后不久,同治皇帝就去世了,当晚,一道谕旨从养心殿东暖阁发出,四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推上皇位,成为了光绪皇帝。光绪正是醇亲王奕譞的亲生儿子,也许是对慈禧太后权势的畏惧,也许是对儿子看似荣耀实则吉凶难料的前途充满忧虑,据记载,奕譞当时的反应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儿子即位后,奕譞为了避嫌,立即辞官退隐。
1885年10月,朝廷为了振兴海防成立了海军衙门,在家赋闲十年的奕譞受命总理海军事务。虽然掌握军事实权,具体操持海军事务的是李鸿章,但是奕譞也并不清闲,他面临着另外一件更加棘手的大事。
1886年,十六岁的光绪皇帝即将亲政,慈禧太后又看到了修复皇家园林的好机会。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大权在握,但同治年间的圆明园修复风波仍然让她心存顾忌,她知道,在时局不稳的今天,要找一个充足的理由启动修园工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奕譞对太后的意思心领神会,自从儿子做了皇帝,奕譞就变得小心谨慎,行事必先考虑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关系,如今皇帝就要亲政,如果修复一座皇家园林让慈禧太后到那里养老,从此放手朝政,那么皇帝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权。正是出于对儿子利益的考虑,奕譞转变了立场,从修园反对派变为坚定的支持者。
在已废弃的五座皇家园林中,圆明园占地规模最大,并且损坏严重,不易修复,加上同治年间的修园风波,修复圆明园太过敏感,不好再提。而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都太小,不能满足太后的需要,最终,奕譞选中了清漪园。
清漪园占地规模适中,有天然的山形水系,园中留存了一些建筑的基本架构,修复起来相对容易,同时,清漪园是乾隆为母亲祝寿修建的园林,这次为慈禧太后重修,有先例可循,更为重要的是,乾隆年间,昆明湖曾用业操练水师,而眼下,朝廷正在筹建北洋水师,这让奕譞想到了一个启动修园工程的好主意。1886年9月,醇亲王呈上奏折,请求恢复昆明湖水师操练旧制,同时,为了恭迎太后阅师,请求修复沿湖一带破损建筑。这份奏折令慈禧太后十分满意,她立即批准,并说:既然海军衙门要在那里操练水师,那就自己找钱去修那些破旧的建筑吧。
就这样,本应由内务府奉宸苑负责的皇家园林修复,却成了海军衙门的承建项目,一项清朝历史上最奇怪的工程,悄悄拉开了序幕。
被醇亲王奕譞任命为园林工程总设计师的雷廷昌,详细勘察了清漪园的现状。此时的清漪园处处是破败的景象,十七孔桥虽然因为汉白玉质地而免于大火,但桥头石栏毁损严重。万寿山顶的松柏所剩无几,失去佛香阁的花岗石台阶已有部分坍塌。宝云阁几乎湮没在荒草中,屋檐破损不堪,风铃早已遗失。石舫的底座上竟长出了几棵一人多高的小树,乾隆年间的清漪园图纸藏于圆明园样式房,在1860年的大火中多数已经遗失,如今雷廷昌只能在遗存的旧基上重新丈量,再凭借经验一步步复原已经失去的建筑。
当雷廷昌有条不紊地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奕譞正在为修园经费头痛不已,既要设法筹款,又不能明说修园一事。从1886年年底,奕譞给李鸿章的借款信中,可以想见他焦急又无奈的心情。
奕譞的烦恼并没有影响到雷廷昌,此时,修园的准备工作进入到又一个关键的程序——制作烫样。依据先前丈量的数据,按一定比例用纸片、木条制作成建筑模型,再用小烙铁熨烫成型,这就是烫样。最后,烫样要加上说帖,注明建筑的尺寸和形制,呈送皇帝和太后御览。这是德和园大戏楼的烫样,大戏楼是清漪园里没有的,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听戏,所以这次修园特别添建了大戏楼,以满足太后的这一嗜好。在当初的设计中,德和园大戏楼位于昆明湖畔,建筑的一半延伸到水中,后经光绪批示,改建在万寿山东部,建成后患的大戏楼高达21米,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整、也是规模最大的戏楼。
烫样审定后,下一步工序是绘图,雷廷昌为重建清漪园绘制了至少三百零八张图纸,所用的工具只有圆规、直尽、毛笔和炭笔,在清漪园全部地盘图上,以前园中所有的建筑被一一标示出来,在雷廷昌的计划中,这些建筑都将被重新恢复。
然后有一处建筑并没有在图上被标示出来,水过它却是园林工程中最先建成的,也是园中唯一与海军有关的建筑,它就是昆明湖水师学堂。1886年年底,水师学堂在清漪园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就在水师学堂开学的那一天,几位海军衙门的官员匆匆主持了开学典礼后就奔赴万寿山,参加在那里隆重举行的排云殿供梁仪式。
万寿山前山的中央,曾经是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所在地,如今在它的原址上将改建排去殿,排云殿是专为慈禧太后修建的,也是清漪园重建工程中的核心项目。1886年年底,排云殿工程在慈禧太后的亲自关注下紧锣密鼓地展开。骆驼是当时重要的运输工具,它们从深山中运送来建筑所需的青灰,为了节约运费,从不空跑,卸下青灰,再从工地上把废墟的渣土运走。
雷廷昌仿照紫禁城外朝的形式,将排云殿分为三进院落,形成集佛寺和朝殿为一体的建筑群。排云殿工程从清理场地到最后竣工,历时九年,几乎贯穿了清漪园重建工程的始终。
排云殿是园内体量最大的宫殿,建筑工程浩大。当时一个工人工作一天叫一个工,而排云殿光是内部装修就用工二十七万五千七百二十四个,排云殿的殿内面积近八百平方米,内部装修时,首先要用隔断和半隔断的方式,把殿堂分割成不同的空间和区域,既要保证空间的流动感和通透性,又要兼顾装饰美化功能,这是中式建筑中特有的装修手法。排云殿中分割空间的装修多达七种,共二十九件,数目之多,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首屈一指。
这种隔断叫作碧纱橱,又叫隔扇,碧橱中间的两扇门可以打开,使得空间的分与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掌握,碧纱橱上的木雕图案是万字、蝙蝠以及寿桃,寓意万福万寿。
装饰性极强的花罩,是半隔断装修的一种,它有很多种形式,这是栏杆罩,两根落地的栏杆将空间一分为三,上面的蓝色夹纱是产自江浙的芝麻纱,织法精细,飞舞的蝙蝠栩栩如生,栏杆罩的雕板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工艺复杂的透雕。
这是八方罩,呈八角形状,罩板上面雕刻的花纹,犹如冰面上裂开的纹路,所以叫冰裂纹,这种简单的图案,在皇家宫殿的花罩装修中十分罕见,然而在装修形式繁复、极尽雕琢的排云殿中,这个简洁大方的图案打破了视觉的重复和疲劳,令人眼前一亮。
花罩不仅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功能。这是炕罩,安置在床榻之前,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里面还可以挂幔帐。举办万寿庆典之前,慈禧太后就在这里休息。
用来摆放古玩的多宝格,中间留有穿行的门洞,这也是一种半隔断装修。据记载,排云殿内只有多宝格是使用真正的紫檀木装修的,因为当时紫檀价高而稀缺,不可能大量使用,雷廷昌采购的木料大都是普通的草花梨和楸木,但是草花梨颜色浅淡,楸木黯无光泽,为了显现高贵典雅的感觉,雷廷昌便将木料做了染色处理。
据说慈禧太后原本想将排云殿作为自己的寝宫,工程尚未结束,慈禧太后就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结果当晚就生了一场大病,她突然想到,这里以前是大报恩延寿寺,会不会是因为在佛寺的旧址上建寝宫冒犯了神明,才染上了重病。于是,她把寝宫改在了乐寿堂。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排云殿最终成为慈禧太后举办万寿庆典的场所。
在排云殿露天陈设分位图上,下面两个圆圈的位置被种上了白皮松,松树有延年益寿的含义,烘托了排云殿作为祝寿场所的吉祥气氛。
院内露天摆放的物品被依次编号,这些青铜器有的是宫廷内传世的珍宝,有的是慈禧太后生日贺礼,现在陈放在文昌院展厅里的这座三牺尊,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商朝末期,当年它曾经摆放在排云殿院内的露陈墩上。
为了节省经费,一些乾隆时期遗存的旧物被搜集起来,作为新园的露天陈设,排云殿前的这两只铜狮是从畅春园废墟上挪来的。造型仿照十二生肖的十二块太湖石也来自畅春园遗址。
排云殿从土建施工到装修和陈设,无不凝结着雷廷昌的心血,而建筑主体与内部装修以及室外陈高协调互补,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完整的设计理念。
虽然园林的修建一直秘而不宣,但是如此大的工程,实在难以遮人耳目,朝野上下的猜测和议论越来越多。1888年3月,慈禧太后为了平息舆论,干脆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称清漪园是乾隆为孝敬母亲修建的,光绪皇帝也要重修它来孝敬皇太后,取颐养冲和之意,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直到这时,已经秘密进行一年多的园林重建工程才大白于天下。
随着上谕的发布,一直为建园经费四处奔走的奕譞,从秘密筹款变为公开挪用,而此时大清的海军建设也正进入关键时期。1888年底,也就是颐和园工程公开半年之后,北洋水师正式成军,从此,中国拥有了一支在当时位列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在渤海湾举行了一次大规模阅师行动,这些新式军舰都有着威猛吉利的名字,其中包括后来人们熟悉的镇远、超勇、扬威等等。
在颐和园昆明湖的西北角也有一艘船,这座巨大的石船,在清漪园时期叫做石舫,它仿照江南水乡岸边泊船的习惯,是船尾向外,船头朝向岸边。当年,石舫的舱楼是中国传统样式,乾隆用这座石舫提醒自己时刻不忘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1860年,石舫上的舱楼被英法联军烧毁,这次园林重建时,石船得以修复,它改名为清晏舫,样式也按照慈禧太后的喜好改为西式舱楼。修造舱楼的材料看似石村,其实是木料制成,再绘上大理石的花纹,清晏舫船体的两侧还添建了两个西洋火轮船式的机轮。修好之后,这里成为慈禧太后品茶用膳、消暑观景和中秋赏月的地方。也许是清晏舫的外形与军舰有几分相似,因此后来有人以为它被用来象征帝国永不沉没的水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艘无法启航的大石船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了大清海军的悲剧命运。
颇具规模的北洋水师建成没多久,经费就渐渐入不敷出,与此同时,由海军军费支持的颐和园工程也变得捉襟见肘,一些地处偏僻或是功能较少的建筑有了简化的造型,有的则干脆放弃修复。
这是清漪园的昙花阁在被烧毁之前留在世上唯一的影像,我们依据照片用动画复原了这座乾隆时期的建筑。昙花阁是一座两层重檐楼阁,六角攒尖顶,建筑平面酷似昙花,因而得名。昙花阁屹立在万寿山东麓制高点,点缀着这是城的青山绿树。野花阁是一座宗教建筑,登阁远望,昆明湖全景尽收眼底。雷廷昌为重建昙花阁至少准备了三套方案,先是两层阁楼简化为一层,双层屋檐改为单层,但仍保留了原建筑的昙花形基座。随后,原先的攒尖屋顶拿掉,后来,雷廷昌又将攒尖屋顶改了回来。最终,由于经费所限,这座建筑变为十字形,由于形状不再像昙花,名字了改成了景福阁。单层的景福阁再无法俯瞰全景,成为观雨的场所。而万寿山东麓失去昙花阁后则缺少了重要的点景建筑。
比起简化了的景福阁,有些建筑则更加不幸,它们已经永远消失了。治镜阁位于昆明湖中三岛之一的团城岛的中心,团城岛和南湖岛、藻鉴堂岛一起象征着东海中漂浮的三座仙山,而这座顶覆黄色琉璃瓦、造型奇异的高大建筑,显然是对想像中的仙山琼阁的模拟。治镜阁曾经是清漪园西北部湖面上最为抢眼的点景建筑。据说,1860年英法联军纵火时烧掉了湖上的船坞,当看到孤悬湖中的治镜阁时只能望兴叹,治镜阁就这样幸存下来。但同治年间,它的木料被拆卸用于圆明园修复,最终,治镜阁只剩下了基座。雷廷昌为恢复治镜阁绘制了彩图立样,但由于经费不足,这座建筑永远留在了图纸上。如今,这里是一座空寂的小岛,只有年年复生的草木和随季节变化的湖水,默默记录着时光的流逝。
为了修建颐和园,雷廷昌竭尽心力,他也把这次重建看作重振家族大业的开始,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将样式雷的家族技艺倾注到皇家园林的建造中去,这竟是最后一次了。
因为修建颐和园深受慈禧太后赏识的醇亲王奕譞,在1890年也就是修园工程开始四年后就去世了,他没能看到新园的建成,他当然也不会想到,新园建成没多久,儿子光绪皇帝就因为一场变法的失败,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玉澜堂。奕譞为了儿子的利益煞费苦心修建的颐和园,到头来竟成了儿子的牢笼。
就在奕譞去世的那一年,由于经费的短缺,海军衙门停止购买军舰。1894年7月,在颐和园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海战中,镇远号被击沉,超勇号、扬威号搁浅起火,其余战舰或被击毁或被俘获。1895年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只有这座用海军经费修复的石船,依然静静地停泊在昆明湖上。
1895年3月,海战惨败一个月后,海军衙门被裁撤,同年年底,颐和园修复工程仓促收尾。
今天,随着史料不断丰富,清史专家根据当时修建颐和园的五十六项工程清单,以及流入园工的其它款项推断,颐和园工程的总费用约为白银五百万到六百万两,在当时,这大致相当于三条军舰的造价。
从1886年到1895年,颐和园修建全过程历时九年,虽然当时国力衰微,后山以及位置偏远的建筑被放弃修复,但颐和园仍然保留了清漪园的主体风貌。万寿山东部的仁寿殿由原先的勤政殿改建,成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以及接见外交使节的场所。乐寿堂、玉澜堂等建筑被复建,但是功能有所改变,成为帝后居所,并采用了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新建的德和园使得宫廷生活区建筑密度大大增加。万寿山西麓的听鹂馆、画中游等景观被复原。昆明湖中的南湖岛得以修复,清漪园的遗存建筑十七孔桥被整修一新。位于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作为修复重点,全部得以重建或新建。1860年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宝云阁和转轮藏建筑群保留了清漪园时期的原貌。佛香阁再现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前山最大的变化是大报恩延寿寺改建排云殿,排云殿建筑群成为万寿山前最核心、最具规模的一组建筑,它和佛香阁一起,成为后人眼中颐和园的标志。更有园林专家认为,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的中央布局更加严谨,建筑形象更加突出,在这一点上超越了清漪园。
乾隆年间清漪园三面开放,只有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而颐和园的四面都修起了围墙,这个变化意味着,这座园林众单纯游玩的场所变成了帝后居住的行宫,从此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最喜爱的家园,也成为了大清国实际上的政治中心。
1907年,颐和园建成十二年后,雷廷昌去世,随后,因营造皇家园林而著名的雷氏家族逐渐没落。民国年间,雷家为了生计几乎卖掉了所有的图纸和烫样,代代传承的技艺最终失传。
【导游】——
颐和园的建造在1895年完工,它的总设计师叫雷廷昌,雷廷昌出身于一个著名的建筑世家,在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中,每五个里面就有一个是由雷家设计建造的。2007年6月20日,样式雷图档入选为世界记忆遗产。
在样式雷所有作品当中,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最能代表样式雷的精湛技艺,同是它也是这个家族最后一部伟大的建筑作品。
颐和园东宫门内有一株瘦小的古柏,它的身上,一百多年前火烧的痕迹依然清晰,主干部分有三分之二已经死去,侧干上又萌生出新枝,直指蓝天。
听更多故事
请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