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蕉海鲈”太抢手!提前卖掉70%!14大流通商预采购海鲈超2亿斤,交易额20亿元!

莫景文 农财宝典 大国渔业 2023-11-01


— 广东珠海斗门·白蕉海鲈 —

1月10日上午,2021“白蕉海鲈”品牌网络活动周暨第四届“白蕉海鲈”旅游文化嘉年华(下称“嘉年华”)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盛大开幕。本次嘉年华首次引入“网络节+云展会”模式,线上吸引上百万人次观看,线下14企业预采购海鲈量超2亿斤,约占“白蕉海鲈”全年养殖量的70%,采购额超20亿元。这意味着2022年“白蕉海鲈”养殖产量已经提前预销70%,“白蕉海鲈”俨然成为了抢手货。本次嘉年华自2021年11月下旬启动以来,对提升“白蕉海鲈”品牌美誉度和刺激海鲈消费起到正向引导作用。“2021年,全年海鲈始终维持高价,为白蕉农民增收作出巨大贡献。”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委书记杨勇在致辞中指出,每年年末往往是海鲈行情最低迷期,但是2021年11月至今,海鲈这段时间不跌反涨,展现强大的市场韧性,创出历史同期最高价。进入2022年,近日海鲈塘头价甚至突破11元/斤,再次刷新历史,令广大农户增产丰收,预计可为2021年珠海的海鲈养殖增收超6亿元,开创“白蕉海鲈”产业新局面。被冠上“网红鱼”之称的“白蕉海鲈”,已经培育出近百亿级规模的大产业,充分带动了白蕉镇的养殖、流通和加工等海鲈产业链从业者脱贫致富,造就了“亿元村”昭信村、“千强镇”白蕉镇等。“白蕉海鲈”已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和从业者共同富裕的“排头兵”,实现了一条“千年文化名鱼”的图腾蜕变之路。经过30多年发展,“白蕉海鲈”养殖面积已达3万多亩,年产量近15万吨,年产值约30亿元。白蕉镇不仅是有名的“中国海鲈之乡”,而且是全球最大海鲈生产基地、全球最大海鲈加工基地。作为全球最大的海鲈产业链中心的白蕉镇,未来将乘着预制菜的东风,把“白蕉海鲈”产业打造成为广东渔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奏响成功冲刺万亿预制菜新赛道的华彩乐章!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委书记杨勇 致辞

珠海市斗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振照 致辞

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洪 致辞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文 致辞

▶▷ 全球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世界海鲈看中国。”海鲈,也称花鲈、中国花鲈等,分布于我国沿海、日本国靠近中国一侧,南到越南边界,北到朝鲜半岛西岸,为东北亚特有种。2010年以来,我国海鲈每年养殖产量均超过10万吨,是全球海鲈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成就一方产业。”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委书记杨勇指出,特色品种“白蕉海鲈”养殖面积高达3万亩,总产量近15万吨,产值近30亿元,约占全国海鲈养殖产量的七成。可以说,全国每消费10条海鲈就有7条来自白蕉镇。白蕉镇不仅是当仁不让的“中国海鲈之乡”,而且是全球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2018年,白蕉镇成功入选“2018年度中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经过30多年发展,斗门区集中了超过全国70%的海鲈产量,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交易集散地,以及规模化的海鲈加工基地、预制菜生产中心。”珠海市斗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振照指出,通过养殖海鲈,很多农民脱贫致富,许多村庄日渐繁荣,海鲈为加快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斗门区白蕉海鲈)授牌仪式

“白蕉海鲈”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室揭牌

以养殖海鲈闻名的白蕉镇昭信村,连续两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在白蕉镇各个村中,昭信村不仅最早开始养海鲈,而且养殖量最大,约占到整个白蕉镇的50%。全村70%以上的村民从事海鲈养殖、种苗、动保、饲料、流通等相关工作,当地大部分村民通过经营海鲈产业逐步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2020年,昭信村集体总收入约2077万元,主要来自鱼塘租金,全村海鲈年产值已超过3亿元。可以说,“白蕉海鲈”真正变成了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鱼”、乡村振兴的“希望鱼”,也成为了昭信村一张亮丽的名片。作为斗门区的主要经济水产品种之一,“白蕉海鲈”的发展可谓已经建立一种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系:以养殖户、经销商、企业为主体,形成了集海鲈苗种、养殖、动保、饲料、流通和加工等各环节为一体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斗门区海鲈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白蕉镇灯笼片区、桅夹片区、新环片区共三大养殖片区,拥有珠海海龙、珠海德海、海川、强竞、集元、祺海等知名海鲈饲料、养殖、流通及深加工企业。

▶▷ 全球最大的海鲈加工基地随着上游养殖业的发展,以海鲈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也加紧布局,加工规模不断提升。据广东省海鲈协会会长刘强介绍,最近两年,国内市场海鲈加工量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白蕉海鲈”核心产区斗门区,目前已出现一批知名深加工企业,海鲈年加工量约4万吨。中国每年出口海鲈3万吨左右,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80%以上。与此同时,白蕉镇正在加紧建设白蕉水产品深加工物流园,着力解决水产加工短板问题、提升“白蕉海鲈”市场竞争力。该园区拥有40万吨年水产加工能力,18万吨的冷库储存量,每年新增产值可达25亿元,有效地帮助解决珠海渔业深加工、冷链、物流和仓储存在的疑难问题。白蕉镇,这个全球最大海鲈加工基地,将在大规模加工产业带动下,实现“白蕉海鲈”产业跨越式发展。受海鲈消费市场的带动,近年来海鲈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区域集群明显。仅在白蕉镇,就有数十家海鲈加工或食品企业,它们不仅把本地优质的海鲈原材料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海鲈预制菜产品,而且成功开拓了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的预制菜市场,其中一部分海鲈加工或食品企业还把海鲈预制菜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目前国内海鲈预制菜处于刚起步阶段,海鲈预制菜产品占海鲈加工量的比例不足10%。

海鲈预制菜之一·金汤酸菜鱼

▶▷ 打造广东渔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尽管如此,纵观国内水产业,海鲈具有养殖技术成熟、分布集中、产业链完善、从业群体稳定、行业组织发达等众多优点,在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无疑具备了相当好的发展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海鲈加工领域,由正餐类食物向着预制菜和休闲食品转变的趋势正在增强。比如加工后的海鲈烤鱼、花鲈鱼松产品等广受消费市场青睐。据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三五年,海鲈预制菜会占到海鲈加工产品总量的20%-30%。“白蕉海鲈”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珠海的一张高质量农产品名片。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洪表示,目前,珠海渔业以及海鲈产业,都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和镇村融合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作为广东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白蕉海鲈”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亮丽的“菜篮子”名片。目前“白蕉海鲈”一二三产业总规模已接近百亿元,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还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欧美等国家,“白蕉海鲈”已成为中国渔业的一张闪亮名片,彰显大国渔业硬核实力。一直以来,广东省农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海鲈产业,将其作为建设广东特色渔业的重要内容,突出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文表示,大力发展海鲈加工业、预制菜和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和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海鲈产业经济价值,将其打造成为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和标杆。近年来,珠海市人民政府、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政府和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人民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广“白蕉海鲈”品牌,帮助养户及企业拓展“白蕉海鲈”销路,推进“白蕉海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白蕉海鲈”逐步建立了一套可借鉴、可推广且具有生命力的实践体系,成为了广东省打造新型渔业经济、塑造特色渔业品牌的重要抓手。在RCEP到来后,“白蕉海鲈”将乘上预制菜的东风,引爆万亿预制菜蓝海新市场。随着“白蕉海鲈”一二三产综合产值不断上升,“白蕉海鲈”产业规模也将突破百亿元,有望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现代渔业最具特色、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品牌之一。未来,白蕉镇这个全球最大的海鲈产业链中心,将更多安全、营养与美味的“白蕉海鲈”分享给全世界的消费者,把“白蕉海鲈”打造成为世界共享的“明星之鲈”。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文、广东省直机关工委原副巡视员谢显扬、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经营管理委员会委员、南方农村报社总经理张璐、珠海市斗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振照、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洪、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芝茵、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四级调研员李炳秋、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委书记杨勇、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人民政府镇长向标、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鱼品加工岗位科学家吴燕燕、华南农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任彭桂香、广东省海鲈协会会长刘强、珠海市厨师协会会长涂雪容、珠海市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黄锦忠以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政府、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人民政府等各级政府领导嘉宾,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网、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香港商报、中国改革报、广东电视台、凤凰网、珠海传媒集团、斗门区融媒体中心等20多家新闻媒体出席,30多家海鲈产业链种苗、养殖、饲料、流通加工、食品等龙头企业及代表出席本次嘉年华。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农财宝典(ncbd0000),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莫景文,摄影摄像:马炳华 谭家富 冯国强 李昕洋,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特此致谢

本期编辑:杨玲(微信号Young-fight,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热点回顾




一起为“大国渔业”加油!

点亮“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