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苹果的iPhone剧本,在汽车领域拍不出来丨硬核六千字

程煜 汽车通讯社 2024-02-17

苹果公司是一家伟大的企业。

它的市值超3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韩国等国2020年GDP。

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2020年世界各国GDP数值为参照物,那么苹果的市值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相当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工匠精神、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消费电子巨头、市值超3万亿美元……众多标签造就了苹果公司的伟大,但是在跨界造车领域,苹果却开启了“死亡”倒计时。

现如今造车的企业,大概可以分为三个类别:

首先是加速转型的1.0传统车企,例如传统自主与合资;

其次是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2.0新势力,如蔚小理;

最后是3.0消费电子制造领域巨头,例如小米、华为、苹果。

在三者之中,3.0玩家有着极强的软件水平、电子制造能力、芯片能力,尤其是在粉丝粘合度上,更是有着绝对的优势,华为和小米在汽车行业的热度就证明了一切。

然而,到了苹果身上,故事似乎换了一个剧本。

近日,知名苹果爆料人马克·古尔曼称,苹果再次调整了战略目标,将电动汽车发布日期从2026年推迟到2028年,同时还将首款车型的智能驾驶水平从L4级别降到L2+级别,向特斯拉现有的水平看齐,广大“果粉”翘首以待的 Apple Car,再次跌落神坛。

不禁让人疑问,华为和小米的汽车之路一片大好,为什么苹果的剧本却不一样?缺席的苹果汽车,究竟被谁“咬”了一口?

苹果的造车“剧本”


要说苹果的汽车,就永远绕不开苹果的手机。

同样是造手机,市面上还有华为、小米、中兴、魅族、三星、LG等企业,为什么苹果手机能成为一个产业的符号?

这里面有四个关键词:

工匠精神:简单来说就是“产品即人品,简约而不简单”。苹果的设计十分简约,在花哨设计的手机中,苹果几乎选择了最简约的设计方式,但是产品质量却十分过硬,苹果对零部件有着极强的审核标准,罗永浩曾说苹果工厂的废件,在质量上都比市面上的零部件质量好。

科技壁垒:苹果手机有着极强的科技壁垒,独一无二的iOS系统,流畅性、稳定性,电脑、手机、平板、耳机,以及各类苹果设备全家桶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苹果还有着强大的芯片能力、AI能力、研发能力。

时代潮流:主流说法认为世界上有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时代,第二次是工业时代,第三次是信息时代,第四次是智能时代。简单来说就是,世界是朝着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发展的,而苹果在这两个时代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它的产品必然会普适大众,并且独一无二。

产品溢价:苹果产品的价格相对昂贵,因为硬件成本和研发费用极高,产品定位高端,口碑、知名度、体验也都是佼佼者,所以有大量用户愿意为其买单,用户的品牌忠诚度转化成了一种溢价。

苹果产品的价值,在于它既凭借工匠精神和科技壁垒将产品做到独一无二,又顺应了时代潮流,兼具了大众普适性,这就是苹果产品成功的逻辑,而苹果的造车“剧本”,同样也是如此。

这是传闻中的Apple Car的图片,价格超过12万美元,外形像一个大鼠标,充满科技感,车内没有方向盘、油门、刹车,中控台有着苹果的iPad,车内还搭载了算力极强的芯片,能实现L5级的自动驾驶。

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功能体验,Apple Car都可以满足人们理想中智能汽车的模样,因此外界也一直对Apple Car寄予厚望。

换句话说就是,Apple Car发布后,苹果“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时刻”也会随之到来。

但是,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因为现实中的Apple Car不仅一直“跳票”,甚至还要将智能驾驶水平从L4级别降到L2+级别,在小米、华为热度非凡的当下,苹果为什么这么拉胯?

归根结底就在于,手机和汽车是两个行业。

一超VS多强

哪个供应商愿意赌生死?


在消费电子领域,苹果是绝对的巨头,大量的市场份额让苹果有着极强的供应链把控能力,可以放肆地对供应链厂商提任何“过分”的要求,来维护自己的“工匠精神”。虽然大家的零部件可能都来自同一个供应商,但是给苹果的零部件必须要做到最好。

然而,美国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本身就十分薄弱,零部件相对简单的苹果手机,都不在美国大规模量产,更别说零部件复杂程度远超手机的智能汽车了,即使是找到了供应商,也会因零部件进口引发高额的成本压力,根本无法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量产。

不信你看美国的造车新势力,许多都因为量产死的死,伤的伤。就连如日中天的特斯拉,曾经也一度因为量产问题濒临倒闭,直到与上海市政府合作,才实现了大规模量产,迎来新生。

所以,苹果只能选择将汽车产业链外移,但是又有几家企业愿意和苹果合作呢?

举个例子:

前苹果手机摄像头供应商欧菲光,在进入“果链”之后赚得盆满钵满,欧菲光市值最高达到700亿元,迎来了高光时刻。然而,在2020年被踢出“果链”之后,欧菲光的股价却迎来了下跌,市值一度滑向170亿元。

更严重的是,欧菲光的营收也受到了巨大影响。财报显示,2020、2021、2022年,欧菲光净利润分别亏损19.45亿元、26.25亿元和51.82亿元,亏损幅度逐年扩大。直到进入“华链”后,才开始扭转局势。

此事为很多公司敲响警钟,业内更是用“成也苹果,败也苹果”来形容苹果供应商。

按照苹果对供应链的强势掌控程度,如果要生产一款“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汽车,在供应链上必然也要延续苹果的一贯作风,拿到最好的零部件,但是,又有几个供应商愿意为苹果赌生死呢?

要知道,苹果再怎么强大,在汽车领域毕竟是“0”,能不能成功,甚至能带来多少利润都不好说。因此对于供应商来说,是降低话语权选择“一超”苹果?还是选择已经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多强”?

问题的答案,这就像是一场开卷考试一样简单。

此前曾有消息称苹果找过宝马洽谈合作,但最终却因为归属权问题没有成功。后期,苹果又找过现代起亚,日产等车企,但这些车企也不愿意沦为苹果的硬件供应商。

种种迹象已经表明,Apple Car要维护苹果的“工匠精神”,有着不得不面对的供应链之痛。

科技壁垒难筑

Apple Car L5自动驾驶成笑话


在科技公司、消费电子公司里,苹果一直是一个标杆企业,而苹果旗下的产品,自然也拥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以iPod为例,在iPod诞生之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MP3,但iPod却凭借超大的5GB、支持iTunes等等功能,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音乐体验。而苹果手机,更是改变了整个手机行业。

先看苹果手机的slogan:

初代iPhone: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这仅仅是个开始

iPhone 3G:这就是你一直等待的iPhone

IPhone 3GS:迄今为止最快、最强的iPhone

iPhone 4 :再一次,改变一切。

iPhone 4S :出色的iPhone,如今更出色

iPhone 5:有史以来改变最大的iPhone

iPhone 5s:最超前、空前的手机

……

从第一代iPhone开始,苹果发布的每一代手机,都有一个精彩的slogan,而“重新定义了手机”更是成为了iPhone的一个符号,市面上更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只有两种手机,一种是iPhone,一种是其他。”

那么到了汽车行业,苹果要怎样维护自己的科技壁垒吗?

有了iPhone、iPod等产品的珠玉在前,Apple Car必然要重新定义智能汽车,所以苹果将自动驾驶技术定在了L5级别。

要知道,我们通常会将自动驾驶分为6个等级,从L0的人工驾驶到L5的全自动驾驶。到了L5级别之后,我们上车之后只需要说出目的地,车辆就能自行前往,车主不需要驾驶,甚至车上连方向盘都不需要,完全就是理想中的自动驾驶状态。

将Apple Car的自动驾驶技术定在最高级别,显然也符合苹果的调性,但苹果却忽略两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问题。要知道,尽管大家都知道自动驾驶的终点是L5,但是却存在着很多技术难点,毕竟对于驾车出行来说,安全永远是第一准则,因此对于软件、硬件、算法的需求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而现如今的大多数车企,自动驾驶技术也仅为L2+级别,连L3何时到来都是个问题,更别说遥遥无期的L5了。

另一方面,自动驾驶技术还存在着政策的限制。许多国家对L3级别、L4级别的自动驾驶都处于测试阶段,根本无法大规模投入使用,因此高阶自动驾驶技术,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商业落地困境。

以中国为例,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线图2.0》的规划中,2025年,中国市场L2+和L3级自动驾驶新车市占率超过50%。

然而,现在已经到了2024年,L3级别的自动驾驶还没有和我们见面。前段时间,四部门发布了《四部委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了搭载L3、L4级别自动驾驶车型的上路通行试点,但是本次仅仅是试点,具体何时实现大规模量产,依然是未知数。

在资本市场中,高阶自动驾驶公司过得也并不好,市值下跌、裁员、退市,甚至倒闭,已经成了常态:

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其员工表示在2023年初经历了大裁员;

大众和福特旗下的Argo AI也在经历商业化困难的状况后,宣布关停;

自动驾驶卡车公司Embark Trucks也因七年未能开展实质性业务关停,成为第一家倒闭的自动驾驶上市公司;

……

反而是布局L2级别的自动驾驶公司,由于快速实现了商业落地,反而活得相对滋润。

在漫长的造车生涯中,苹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苹果将L5级别自动驾驶路线将降为L2+。然而,在降级之后,苹果的科技壁垒还能筑起多少?

行业内卷加剧

谁来为Apple Car的高溢价买单?


再说说产品溢价方面,我们都知道苹果的产品有着高溢价,因此被很多人称之为“苹果税”。

在笔者看来,如果你认为苹果很贵,那没有错。但如果你只认为苹果很贵,那你就大错特错。因为苹果产品实际上既贵,又不贵。

还是那句话,消费电子和汽车完全是两个行业,而汽车作为大宗型消费品,并没有消费电子的大众普适性。

以苹果手机为例,几千元到一万多元的售价在手机行业确实不便宜,但是你仔细想想,大多数人其实咬咬牙还是能买得起,而且一款苹果手机也确实能用很多年。

但是到了汽车领域却不同,超过12万美元的售价,换算成人民币搞不好要接近百万元,这可不是咬咬牙就能买得起的。不信你看特斯拉,在美国也在频频降价。

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种极度内卷的情况下,在苹果自动驾驶降级后,Apple Car的高昂定价也意味着愿意为“苹果税”买单的人实在堪忧。

工匠精神难维持、科技壁垒难筑、溢价难被认可,Apple Car的种种困境皆指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Apple Car必须要一鸣惊人吗?

在笔者看来,其实并非如此。现如今,虽然大多数新能源车型的零部件都来自于供应商,并且自动驾驶水平都在L2+,但是在体验上也有差距,依然可以筑起溢价空间。

而这样的溢价空间仍然是许多消费者能接受的,小鹏和特斯拉凭借科技进入高端市场、蔚来靠着服务和换电进入高端市场、理想靠着产品体验进入高端市场……依然推出了很多爆品。相比之下,苹果的高溢价却显得有些触不可及,这也让苹果在长达10年的造车生涯中,至今没有交出一辆车。

由此看来,用《让子弹飞》里面的一句台词形容Apple Car再好不过:

“步子迈大了,喀!容易扯着蛋。”

铁打的团队,流水的负责人


在新势力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成功的新势力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成功的CEO。

何小鹏本身就是技术出身,所以科技、智驾成了小鹏造车的主线,李想本身就是尖端的产品经理,所以理想的车型抓住了精准的定位,而李斌更是蔚来推行高端服务的灵魂人物。

但是在苹果,造车项目负责人却换得有点频繁,这也导致了苹果造车的战略模糊。

早在2008年时,苹果就曾考虑过造车项目。

当时,特斯拉刚刚发布了电动跑车Roadster,乔布斯也曾考虑要不要造电动车,但由于彼时智能手机正在兴起,用户心智也开始成熟,最终苹果仍是将重心放在了手机上。

但乔布斯曾对《纽约时报》说过,如果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想和底特律合作制造“苹果汽车”。

而苹果造车计划真正开始,则要追溯到2014年,发展至今共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时间节点为2014年,一份代号为Project Titan的苹果造车项目曝光,负责人是前福特工程师Steve Zadesky,他的计划是造一辆电动微型货车,面向的并不是主流的C端市场,而且在技术路线上,高层也没有达成一致。

最终,两年的时间过去,Steve Zadesky也退出了苹果的造车项目。

在2016年,苹果造车项目迎来了第二个阶段。当时,乔帮主已经驾鹤仙去,苹果的话事人也换成了库克,在Steve Zadesky退出后,库克找到了前苹果高管Bob Mansfield,让他重启造车项目。

在Bob Mansfield执掌造车项目后,苹果的造车方向也发生了改变,自动驾驶成了苹果的研发重点。在笔者看来,造车方向的改变是必然的,毕竟智能化才是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终局,苹果这样的科技公司肯定要在上面一展身手。

然而,就在外界纷纷等待苹果的自动驾驶技术时,苹果的造车项目又迎来了第三个阶段。

在2019年时,Titan团队的200多名员工突然被解雇,第二年Bob Mansfield也宣布退出。之后,苹果造车负责人又经历了John Giannandrea和Doug Field。最终,接力棒传到了Apple Watch负责人Kevin Lynch手中。

这段时间几乎可以看作是苹果造车项目的迷茫期,负责人一个接一个的换,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0年,苹果造车项目至少超过10名高管出走,Apple Car的问世时间也不断推迟,直到近日知名苹果爆料人马克·古尔曼称Apple Car已经推迟到2028年,自动驾驶技术也将会定格在L2+级别,才算是给了大众一个明确的时间。

从苹果造车的时间轴来看,苹果的造车团队有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战略的模糊。毕竟,一个铁打的领导才是一个团队的灵魂,频繁更换灵魂的造车团队,真有可能成功吗?

Apple Car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在苹果公司里,Apple Car已经成了一个烧钱且看不到未来的项目,苹果每年都要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成本、人员成本,庞大的资金投入,让苹果也有些扛不住了。

由此看来,苹果将自动驾驶等级从L4下调到L2+,在2028年实现量产,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2028年的Apple Car还有机会吗?

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在忽略产品差异后,一个行业的发展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幼稚期的市场增长率较高,企业进入的门槛也最低,但技术的变动也最大,稍有不慎便会压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发展到成长期时,市场将会急速增长,技术也会逐渐定型,行业特点、用户特点逐渐明朗,但企业入局门槛也随之提高;

到了成熟期时,市场增长率渐缓,技术也趋于成熟,行业特点、用户特点非常明朗,行业壁垒也越来越高;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业会进入衰退期,市场增长率下降,用户需求下降,新产品和竞争者数目减少。

那么,现如今的汽车产业处于哪个阶段?

答案是成长期。经历多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度过了幼稚期,各项技术的发展路线已经十分明确,大多数初创企业也已经倒下,市场也处于快速增长之中。

公安部交强险数据显示,2022年度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终端销量523.3万辆,同比增长79.8%。2023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达725.4万辆,同比增长38.6%。这说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动能已经开始减弱,市场也逐渐朝产业成熟期发展。

而在2028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只会比现在更加成熟,市场卷到什么程度更是个未知数,Apple Car的机会恐怕真的不多了。

尾声


苹果的造车故事,说明了消费电子与汽车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在汽车行业,苹果的工匠精神、科技壁垒、产品溢价并不适用。

就算是Apple Car能够在2028年成功发布,一款定位L2+自动驾驶,参考特斯拉现有水平的电动车,就算是挂上了苹果的logo,依然也避免不了地狱难度的开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开启苹果造车的死亡倒计时。

然,也不排除Apple Car真的一鸣惊人,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可能。但是,供应链问题、对L5的误判、脱离大众的价格定位、频繁更换的负责人,已经造成了Apple Car持续“跳票”。

如果不能解决这些摆在台面上的问题,即使到了2028年,Apple Car能不能发布依然存疑。

就像电影《无间道》里面的一句台词:

“明明说三年,三年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差不多十年了,老板!”

  END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往期推荐 

七千字拆解日系车衰落的真相

中国新势力们,离不开特斯拉

城市SUV,遭遇硬派越野车分食市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苹果的iPhone剧本,在汽车领域拍不出来丨硬核六千字

程煜 汽车通讯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