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流派(2)人本主义学派
▲- 点击聆听-▲
▲- 点击聆听-▲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马斯洛、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大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
马斯洛曾指出:“弗洛伊德向我们展示出了心理当中悲观的一半,现在我们必须用健康的另一半来补充。”
一.马斯洛
马斯洛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的一生当中大多数人是按照这个层次向上前进的,直到支配着我们行动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
1.需要论
(1)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①基本需求是高级需要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低层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较高级的需要才会出现。
②各种需要出现的顺序并不是那么机械、刻板的,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出现,这种满足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百分之百满足,也就是说各种需要的消失和出现不是突然的、跳跃的过程,而是连续不断、重叠式的推进。
(3)低层需要与高层需要的差异
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低层次需要出现的早,高层次需要出现的迟;
②在个体发有过程中,低层次需要出现的早,高层次需要出现的迟;
③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对人的生存更为重要;
④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能获得积极而持久的感受;
⑤高级需要相对于低级需要的满足要求更多的条件;
⑥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躯体化、部位化。
2.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就是指一个人力求变成他应该变成的样子,即将我们潜在的能力、天资、素质等全部发挥出来。
假定我们每个人内部都先天地存在着一个应该成为的理想状态,并且我们在现实上真正的达到了这个理想状态,就说我们已经自我实现了。
3.高峰体验论
高峰体验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豁达与极乐的瞬时的心理体验。
通过这种体验,个体超越了自我,感知到了事件和客体的本真。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产生突然性、程度强烈性、感受完美性、保持短暂性、存在普遍性。
4.两种认知论
(1)缺失性认知:当一个人处于自我实现之间的任意一个需要水平上时,其认知必然受到这种需要所控制和指引,认知作为一个工具和手段仅仅是为了满足需要服务的。
(2)存在性认知:当一个人处于高峰体验或者自我实现的状态时,其基本需要完全得到了满足,此时他的认知就不再是为需要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也就排除了个人偏好,能够真实全面地透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各种客观特征。
5.五大层次需要
(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行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
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3
二、卡尔 ·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开创者,推广“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第一位治疗师。
“理想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生活状态。他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一个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充分发挥功能的人,那这样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自我概念",已成为我们临床心理治疗活动的重要概念而被广为引用.
如一个心理障碍的患者,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情感脆弱,强迫症状等经常被解释为"自我概念"缺乏或不清.按罗杰斯提出的办法,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撇弃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激发出患者自我成长的潜能,就会达到内心自我和谐。
罗杰斯的非指导式咨询:非指导式咨询(受辅助者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建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心理疗法。通过动员受辅助者内在的潜能进行自我理解,改变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的行为,以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
罗杰斯认为,受辅助者中心疗法的关键在于咨询态度和咨询气氛。成功的咨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同理心)。
1、罗杰斯自我心理学
(1)自我的概念
自我是罗杰斯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自我的产生始于经验,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独特的知觉、看法、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包括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现实自我是指真实存在中的自我,是个人目前的真实状况;理想自我是指期望中的自我。两者的一致性程度可作为个体心理和谐的标志。
(2)自我实现倾向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一种内在的动机,即自我实现倾向。自我实现倾向在生理上表现为追求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或能使有机体更健康的食物、水以及空气等,在心理上表现为使机体的潜能充分地发挥。
(3)两种积极关注
①条件性积极关注:如果父母及周围的人对儿童需要的满足提出了附加条件,只有儿童的反应和行为符合成人的标准时,才能获得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就是条件性积极关注。
②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如果父母和周围人对儿童这种需要的满足不提出任何附加条件,即不管儿童的行为是好是坏、是否符合成人标准,都能得到周围人的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4)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又称功能充分发挥者,具有五个特征:①对经验的保持开放;②存在的生活方式;③信任自己的有机体;④自由感;⑤创造性。
2、治疗方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又称为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该疗法自认为通常情况下来访者都有积极向上、自我成长的无限潜力,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理解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是次要的,咨询关系的质量才是重要的,咨询师唯一要做的就是相信和引领来访者自我发现和自我解决。
在技术层面,该疗法主要有: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理解,去专家权威性、平等坦诚的交流,以及尊重、共情与积极关注的表达,等等。
譬如,某来访者因和爱人分开而痛不欲生,来寻求心理服务,首先咨询师要与来访者建立彼此信任、敞开心扉的咨询关系;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通常会做到以下几点:
(1)、咨询师充分相信来访者自身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力和能力;
(2)、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来访者的当下的状态,关注,倾听,陪伴,不加任何评判,同时慢慢引导来访者无条件接受已经发生的哀伤事件;
(3)、咨询师对来访者感同身受,并寻找和看到隐藏在来访者哀伤背后的情结缘由;
(4)、启发和引导来访者关注事件中不曾被感知的另外的正向的意义,从而走出哀伤,找到力量,慢慢的去疗愈心理的问题!
3、贡献
(1)首次将人的本性和价值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
(2)提出主客观两种研究范式相结合的新方法论。
(3)强调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4、局限
(1)具有自然主义的烙印。
(2)渗透着个人本位主义精神。
(3)缺乏实证性支持。
5、罗杰斯提出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罗杰斯认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能够达到这一种目标的人就是心理和谐的人。
心理和谐的特点: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经历,试图生活在现实的空间里,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能够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感。
6、焦虑和防御机制
当人们接触到与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时,焦虑就会产生。
如果这个信息对你的自我概念的中心部分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这时的焦虑就很难克服。人们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受与其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即“潜知觉”(subception)。
面对焦虑,最普遍的防御机制就是扭曲。
但是,当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的时候,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个体就会体验到整合失败的状态,其结果就是极端的焦虑。
1、心理学流派(1)精神分析学派
2、千万不要对小孩讲这5句话?
3、抑郁症:简单快速自测【附预防调理方法」
4、北大精神科医生: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了!
▍图文音乐转自网络 ▍若侵权·请公众号留言删除 ▍来源:德喜阳光 ID号: dx9313 ▍编辑:德喜/一位有温度的乐观青年!
点个赞或在看 留下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