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4日-2020年5月26日
让所有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都归于一草一木的改变
总计时长13天,这不是你们的结束
而是开始
开始关注公益
开始关注乡村
开始关注时代长河里的每片浪花
开始希望明天的世界会变得更好
2020中国公益乡村建造营 | 野趣田坝,我们陆续收集了建造营过程中导师、学生和村民间发生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国公益乡村建造营总执行,中国公益乡村青年总策划。负责河南姜庄村、韩徐庄村、陕西农林村规划建筑设计落地。乡村是什么,对于5年前的我来说完全是无名未知的世界。感谢带领我走进乡村的人(楼琦庭老师),让我用一个正确的态度去认识了乡村。但对于乡建这件事,从一开始以为自己可以为乡村做很多,到一次又一次踏上村庄的土地,一直到现在都深感自己的渺小与无力。我们带着救世主的心态来到了乡村,很多时候是乡村在一次次地救赎我们。途中看见无数为之努力且无果的人,我也曾无数次想要放弃,感谢祖父告诉我:“一个人需要做点难事,难的事情要达到方方面面完美更难。我希望你去做一些难事。”感谢在这段旅途中遇到温柔且善良的你们,让我坚定这是我愿为之付出一生的事。去听那些没人会听的故事,去关注那些没人会在意的人,去期待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希望这些年轻的设计师们,会自豪自己是一名空间专业者,会意外自己所能办到的事,会期待未来的自己可以为这片土地发光发热。希望这些年轻的设计师们,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去认识且改变乡村,学会理解设计不止是设计而是一件事情,学会使用宽容的心对待困难和想要了解事情本质的求知欲。2019年姜庄建造营的你们,2020年田坝建造营的你们。希望你们,去发现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的去解决,从开始到结束会一直去贯彻自己的想法。
追星是我学习各项技能的动力,凭自己本事追星,为爱发电,现任国内某男团后援会管理。
你们还记得吗,“大家好,我是猫猫,很高兴认识你们”是猫猫对大家说的第一句话。和大家一起在田坝村过着向往的生活,清晨被阳光叫醒,伸个懒腰,簇拥着新鲜空气,少一点急躁,多一份慵懒。
这里没有豪华的电影院,是村民自备板凳的露天坝坝电影;没有想吃就到的外卖,是烟火味十足的定点食堂;没有公园里的假山人造湖,是乡村路旁溪水山上来;没有唯快不破的4G网,是离开wifi只能靠喊的原始乡村,突然的断网少年们,终于可以放下手机,与朋友面对面的交流,猫猫还记得大家第一天在一起吃饭的样子,没网的手机再也不能成为初次见面时相互尴尬的借口,硬着头皮找话题,干脆发呆不说话,看到这里是不是都想说:玛德,都是沙雕青年,装什么深沉少年!!哈哈哈哈哈,幸好,大家都十分珍惜这份相识,后来我们一起爬过山、夜里看过萤火虫、溪里冰镇过西瓜、等过叫卖的凉面、蹦过最嗨的烧烤迪…从最开始小心翼翼的接待到最后与每一位的不舍惜别,很感谢大家对猫猫的喜爱、理解与支持,每一份放肆狂欢的快乐,也都是我们谱写青春的答卷。
初来田坝村就被这里自然风光所吸引,但也不敢多拍,生怕快门声扰乱了这里的节奏,更多的美景是需要用心去体悟。每天睁开眼就可以看到远处山间雾气缭绕,多半会有种“此前有景道不得”的可惜。跟同学们一起生活学习了13天,用镜头记录着独属于他们关于田坝村的记忆,也构建着我的回忆。要不是他们我很难想象原来13天可以让最初的概念变成一个实体的装置建筑,亲眼见证了从无到有,最后拍摄成果时还会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恍惚,脑海中像回放素材一样回忆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吵闹,泪水,欢声,笑语是这些成果们最灵动的注脚。
木心:大城小村项目官
北方工业大学 ,建筑学专业,
曾参加朝阳公园马拉松义跑,北京马拉松志愿者,
照顾白血病儿童志愿者,北京高校来挑战吧三等奖,
自强社支教活动,全国模型大赛三等奖,
北京第一届建造节一等奖,北京市结构承载力大赛一等奖,
北京市石景山区社区更新优秀奖等
已是第二次参加乡建活动,完成了从参与者转变到组织者的过程,无论对哪个角色而言都收获颇丰。作为参与者时,想的是如何实现设计落地,如何通过设计与当地的人文和地景形成对话,如何用设计为当地人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等。
作为组织者时,想的是如何为参与者提供有效帮助,如何通过活动为乡村带来些许真真切切有利的改变,如何给参与者种下一颗乡建的种子等。不管作为哪个角色,都希望能为乡村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不奢求给乡村带来多大的改变,只望能真真切切地给村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能往一个好的方向走。所设计的作品都能充分体现当地的乡土文化。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也只会在乡村,乡土文化需要保留,需要被社会各界关注,需要被发现挖掘,绝非是被利用被索取。最后,不管是组织者也好,参与者也罢,都希望能在乡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亩良田。一直感觉见证是很酷的一件事情,还是很感谢这个活动把大家聚在一起,见证一座桥的诞生,见证从无到有。听说从这座桥上去到很高的地方是新栽种的杨梅园,夏天的天晚上会有很多萤火虫,未来这里应该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大家的设计只是埋下小小的种子,希望将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很满意地走过这座桥,可以在田坝摸得着乡村,看得见乡愁。那天断断续续落着雨,距离“大杨梅”挂起来,还差最后一步。山顶的少年撑着伞,和妹妹一起在田野里望着我们,一百米,五十米,直至小剧场的石块上蹲着。他们好奇,他们小心翼翼,我们是“入侵者”,除了相似的相貌,他们对我们在做的事一无所知。抬钢板进山的时候,种田的老乡问,这是什么?工人说“山里的大杨梅”,这是第一次,被陌生人这样形容,我们很激动,像自己的孩子,已经开始不再只是我们的孩子。我在工具堆里发现了一颗被汗水包浆的石头,不知是哪个孩子藏进“秘密基地”的宝物,大家开始接纳我们的孩子了。最后走的那天,山顶少年给我们带来一袋杨梅,这是我们的第一句对话,也是唯一一句,“姐姐,来吃杨梅。”我知足了。从当初不过四个人的微型小组,随着阿君、阿麟与小谷的加入,也壮大了起来。没有争论与分歧,在项目开始初期,我们便把目标定位成可以为儿童美育教育服务的装置。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调研,我们相信在地设计的过程,最重要的首先不是设计,而是前期的访谈——去了解当地居住的人们真实的需求。我们似乎走遍了田坝村内的所有人家,我们开始了解苗族文化中对自然以及祖先的崇拜,聆听到了自然之声——苗族老爷子动人的芦笙演奏。纵使有这些美好,田坝的人们似乎生活在仿佛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般的、自给自足的环境里。但同时现实的残酷也将我们的心从表面的美好中脱离出来。大部分村内的学龄儿童都与爷爷奶奶留守在这个贫穷的村子里。父母要么在遥远的广东打工,要么抛弃了贫穷的家和可怜的孩子和老人。孩子们上小学,从早上六点徒步一个半小时,爬山路…… 即使这样,很多孩子的愿望还是好好读书。我们希望把这种可爱的、纯粹的希望融合进我们设计之中。偶然一次,我们在设计之余的深夜仰望天空,北斗七星在黑夜里熠熠生辉,它们明确地指向北边。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我们的设计,无论在多么困难的过程中,都可以坚持自己的梦想。
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邀请孩子们与我们一起。他们帮助我们除草,也时常在山脚下的小河里抓来螃蟹逗我们开心。而施工的工人们,带我们去他们的家吃烧鸡,带我们骑摩托。我们与孩子们和工人们都成为了相当合拍,互相尊重理解的朋友。自此我们的设计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装置,而是一个注入回忆,欢笑,汗水,阳光的闪耀着的路标,给孩子以及当地的人们指向一条明确而光明的路。我们始终不希望自己的设计是一个曲高和寡,来源于现代工业审美的,却根植自然的畸形怪物。最后,经过大家的努力,成品的效果虽然和设计图并不完全相同,然而却大致符合了我们对场地的初印象——野蛮生长。从设计到落地不过短短二十天,经历了许多曲折,设计团队也从最初的七个人,逐渐壮大,勤劳的竹编手艺人,当地的施工师傅,小孩,甚至村干部,到后面都加入了进来,这一切和我们一开始的起队名的初衷又不谋而合——十五,我们设计一半,剩下的交给当地那些美好勤劳的人们和恩赐阳光和雨水的自然。那田坝的“气”在哪,是什么呢?是那清晨,泛橙阳光洒下氤氲出的温暖;是那雾霭,洋洋洒洒得被泼在半山腰;还是那孩童脸上的笑容,汉子脊背上挂着的汗水,女人背着背篓漫步在山间。“气”到底在哪呢,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困扰了我们很久。忽然,我看着我列在纸上的词语,想起了一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似乎正是田坝的山,田坝的水滋养起了这一片勤劳而美好的人。原来这样存在于自然和人之间奇妙的互相给予便是这里的“气”。这时,我便不被形而下,或者形而上的概念而纠缠。 热情与感动从我们的心里迸发,我们的目标明确了,我们把它称为“风水宝地”。那个地方仿佛藏在山里,飘在云中。背着竹篓的女人可以在这里歇脚,身上热得冒火的汉子可以在这里乘凉,孩子们也可以眺望远方,憧憬自己的未来。这片由竹和木架构出的“气”,长在山中,飘在云里,根植在人们的心里。这个项目把五湖四海,本不可能相会的一群人聚在了一起。 在为期两周的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的组员不仅完成了出色的团队合作,并且在交流过程中,都找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这种乡建活动,不但使我们的专业能力有了不错的提升,另一方面我们也着实为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让小孩子们帮忙搭建的过程中,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设计的魅力。在实际从设计到搭建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令人动容的小事让我们难忘:汪老师在我们深夜讨论商业策划书时,不但不时给予我们指导,还顺带给我们送热水;孙老师、Anna老师以及张老师常常在屋外的露台,挺着习习凉风,陪我们深入模型结构和设计细节;我们组的女孩子们也不畏清冷刺骨的河水,尽力地清洗竹子;男生也从没有抱怨过山路难走,每天爬着最远的山路前往工地;母师傅和张师傅也在全力教授我们加工竹材和木料的技巧……这个项目最出色的一点我认为便是它的在地性与完整性。对于想学习设计的同学来说,类似的项目便是很好的历练的机会。你可以从商业策划、设计、材料选择、加工、施工技巧、项目落地,体验到整个过程。也许因为是乡建活动,整个从设计到落地的过程不是那么标准化,但这也正是这个项目最有趣的点,你可以看到自己如何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灵活地去解决建筑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环境,根据环境去设计,再用可持续的绿色材料将设计落地,便是我们组认为最有意义的点。“希望你们,去发现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的去解决,从开始到结束会一直去贯彻自己的想法。”撰稿:张瑞麟 刘雅文 郭增杰 王港辉 杨迎琦 李璇 牟鑫 李卓然 周易
您有任何问题,或想活动报名,或想入群参与讨论,或只是想粉猫管家和首席铲屎官,请添加“穿梭城村间的猫管家”
大城小村公益为四川旅游和文化厅主管的社会组织发起项目,致力于通过城乡社区营造,有趣的人事物的交流互通等项目,链接城市乡村社区资源,发动青年群体关注和助力城乡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