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拜登时期,警惕三个因素可能令中美关系转圜期望变失望
导读
同现任美国政府相比,即将上任的拜登政府显得更加专业而理性,在其划定的很多重要政治议程中,有很大的对华合作空间。但仍有三个因素可能令中美关系重回合作轨道的期望落空:一是对华鹰派长期存在,二是“等对方先迈出第一步”的心态,三是在具体问题上由于缺乏协调而消耗双方耐心。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for English version
作者:赵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
当前美国政府已经用种种孤注一掷的行动,明确释放出了这样的信号:它认为“对华强硬政策”是其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并打算通过制裁更多中国企业、将更多国家拉入它一直试图打造的“反华联盟”,来进一步加大对华施压。这种政治信号过于强烈,甚至没有给自己留回头的余地,以至于未来任何对目前政策的转变都将无异于“政治自杀”。
美国政府直到现在都没能认清自己的优先事项,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即将上任的新一届美国政府似乎对目标的把握更准,将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复苏和气候变化放在了其政治议程的首位。而且这些问题上,中美合作的空间很大。
图片来源:东方IC
在卫生健康领域,中美两国曾在抗击埃博拉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方面进行过合作。事实上,自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以来,两国在慢性病、预防医学和传染病等全球公共卫生课题上开展了密切合作。更重要的是,中美开展双边科学交流、医学培训、联合研究等活动曾是一种常态——直到近年来遭遇本届美国政府阻挠。
在经济领域,中美曾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通过在国内实施刺激计划和参与G20框架下的共同行动,为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国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已经失败。双方谈判团队通过来之不易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给不断升级的贸易战按下了“暂停键”。未来拜登政府上台初期将延续这一协议。
在气候环境领域,两国也有过很好的合作经历,共同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达成。尽管现任美国政府退出了该协定,但美国许多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仍坚持在协定框架内执行原定计划。中国也一直坚持按照《巴黎协定》的轨道履行着自身义务,并且做出了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最新承诺。
图片来源:新华社
拜登已经提名美联储前主席珍妮特·耶伦担任财政部长,提名前国务卿约翰·克里为总统气候特使,还成立了一个新冠疫情顾问委员会。新一届美国政府似乎将更加专业而理性。在中国、欧洲,以及美国的其他盟友眼中,这届政府获得的期望值都很高。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再次担当起世界领导者的角色,将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
从中美政治风向看,合作之舟应该尽早启航。中方希望纠正此前的中美关系,恢复两国关系的积极势头,强调中美合作而非竞争,这将带来一种双赢的结果,是填补双方信任赤字的迫切需要。
新一届美国政府最有可能选择采取一种“有条件接触”政策来处理对华关系,即一方面就全球问题与中国进行接触,另一方面继续对中国施压以提高谈判筹码。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关系可能面临三重风险:
首先,对华鹰派将继续存在,他们会想方设法阻止任何可能令中美关系转暖的事情发生。特朗普虽然败选,但仍收获了7400万张选票,这可能会令他认为,自己即便没有获胜,也起码证明了自己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再加上目前参议院仍在共和党控制之下,任何与中国合作的举动都会遭到阻挠,并被理解为向中方“示弱”甚至“投降”。
二是“等对方先迈出第一步”的心态。如果双方都等待对方先表现出善意,那么最终可能会失去合作、和解的机会。
三是由于缺乏高层协调,中美可能陷入非核心、非实质性问题而纠缠不休。细节决定成败,中美关系更是如此。多年来,中美领导人甫一上任就对对方怀有恶意的情况鲜有发生,通常双方总能坐在一起,就涉及两国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达成原则性协议。然而后续的谈判过程却往往因为涉及具体部门的利益和责任而受到干扰或拖延,消磨双方的善意和耐心,最终导致改善双边关系的机会丧失。
当前中美相互之间的负面舆论都很强烈,如果双方没能如广泛预期的那样走向合作,而是重新走上相互指责的老路,那么将错失机会窗口。如果两国找不到管控和化解分歧的办法,就无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两国正在面临一场重大的历史考验,我们只能希望两国都能有足够的智慧,避免期望落空的危险。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原标题为 "Dangers of unmet expectations"
责编 | 布英娜
编辑 | 张钊
--
往期精彩回顾--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