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其他

日本学者:西方式现代化已走到尽头,“全球南方”开拓全新道路

导读西方发达国家将“全球南方”的集体性崛起视为“挑战”和“威胁”,却无视源于西欧的传统政治经济体系当前已陷入功能失调的现实。西方式现代化曾带来过繁荣,但这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牺牲为代价的。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积极行动,力求跳出西方发展模式,在解决环境和贫富差距问题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开创不以剥削和霸权为前提的和平经济模式与和平国际关系模式。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石田隆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世界有一种强烈的倾向,认为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的团结与发展是“对现有国际秩序和体系的挑战”。这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视角来看待近代以来全球发展的历史,忽视了源于西欧的政治经济体系当前已陷入功能失调的现实。如果将其置于世界史的语境中考察,“全球南方”的努力与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对于包括主导近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所面临的发展难题,“全球南方”国家不仅在认真地应对,而且正在开辟全新的路径。诚然,源自西欧的近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富裕。尤其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历了被视为“奇迹”的经济高速增长。然而,不得不指出,这一奇迹是通过军事或经济上殖民“全球南方”、以南方国家的牺牲为代价的。而且,发达国家自身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也面临着未曾预料到的严重困难。石油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同步衰退,使人们认识到经济高速增长不会无限持续下去,人们开始关注一直以来优先发展经济而消极应对的大气和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此外,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导致对发展中国家开发援助的减少,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而在“南方”内部,资源拥有国和新兴工业国与非资源拥有国、非工业国之间的南南差距也在扩大。图片来源:东方IC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界对上述局面并非无动于衷,特别是以“现代化”或“现代”这一时代本身为考察对象的社会学家们,并不认为已出现了完全不同于现代发展原则的“后现代
2024年12月18日
其他

世行前经济学家:“全球南方”崛起呼唤世界治理体系结构性改革

导读二战后由美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失序风险,而“全球南方”的崛起正在推动多边主义发展。G20和金砖合作机制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近期在巴西召开的G20峰会反映了“全球南方”主张结构性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集体诉求。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在全球治理实践中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姆旺吉·瓦奇拉(Mwangi
2024年12月13日
其他

圭亚那前总统:中国与西方处理国际问题的差异,背后有深刻的哲学渊源

导读“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国际体系已无法满足全球治理需求,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诉求。美西方试图用新殖民手段继续剥削发展中国家。中国则通过平等互利合作,促进了“全球南方”的发展繁荣,并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改善了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提升了各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因此引来了霸权国家的敌视。未来,“全球南方”国家将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唐纳德·拉莫塔(Donald
2024年12月12日
其他

印度学者:世界需要扩大合作,西方却在“开倒车”

导读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集体性崛起。作为其中的代表,中国在这一趋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倡全球合作发展,以自身的成功经验促进人类福祉。在世界需要进行广泛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却正在走上了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阵营对抗的道路。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鉴中国的经验,开展互学互鉴,扩大全方位合作,推动全球包容性发展,共同迈向现代化。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苏廷德拉·库尔卡尼(Sudheendra
2024年12月6日
其他

阿根廷学者:“全球南方”积极寻找国际治理替代方案

导读近期APEC和G20峰会先后在秘鲁和巴西举行。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为了解决美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失灵等问题,“全球南方”充分利用相关峰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在南南合作框架下自主组建了新型合作机制,对既有国际秩序提出改革,以更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中国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有力参考,为世界多边主义发展注入动力。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何广思(Gustavo
2024年12月5日
其他

巴西学者:加强“全球南方”合作是对美国自私行为的最好回应

导读今年11月的三场重要会议——APEC峰会、G20峰会和COP29,议题涵盖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等迫切需要国际合作的关键领域。各国必须为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承担相应的责任。随着特朗普在今年美国大选中胜出,未来美国将对全球多边主义发展构成重大不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南方”更需加强团结,独立面对挑战。发展中国家将设计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秩序,而金砖国家有资格领导这一进程。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马尔科斯·科尔德伊罗·皮雷斯(Marcos
2024年11月21日
其他

作为东西半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巴西互动对“全球南方”至关重要

导读11月18日至19日,G20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中国和巴西作为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回应时代挑战,激活南南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中巴关系展现大国责任与潜力,两国合作对“全球南方”发展至关重要。机制建设是切实推进“全球南方”合作的紧要一环,需要多引擎驱动,以更好地团结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差异巨大的“全球南方”各国。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周志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全球南方”崛起源于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其合作导向已呈现从“联合自强”向“协同促改”的微妙转变。要实现更广泛的合作,并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仍需有效应对现实挑战。当前,“全球南方”虽然建立了很多区域合作和论坛机制,但仍然呈现散点化、碎片化特征,机制建设是“全球南方”需要切实推进的紧要步骤。“全球南方”是一个在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价值观传统等多个层面均存在巨大差异的庞大国家群体,要实现更广泛的有效联动,多引擎驱动可能是未来探讨的方向。中国和巴西分别是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疑也是“全球南方”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全球南方”所关切的自主、发展、安全、公平、正义等议题,一直就是中巴双边合作中的重要内涵,也是两国在国际多边层面共同的政策导向。当前,中巴关系已具备大国关系的特征,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两国之间存在较高的利益匹配度,也在于两国关系的互利共赢特征,更在于两国合作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外溢性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巴两国具有维护“全球南方”崛起大势的责任,也具备引领“全球南方”发展的潜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首先,中巴两国应积极回应“全球南方”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应强化各自地区合作机制建设,只有各地区形成更有效的南南合作,才具备更多元的“全球南方”支撑力量,形成强劲的“全球南方”合力。另一方面,应提高两国在南南合作网络中的有效联动。中国和巴西都是南南合作的核心力量,且都建立了立体交叉的南南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在促进各自外交目标的同时,需强化对“全球南方”共同关切议题的话语联动,从而形成不同机制相互呼应的局面。与此同时,针对“全球南方”集体身份的讨论,中巴两国应扩大共识面,促进“全球南方”的一致身份认同,掌握“全球南方”对话的主动权,避免关于“全球南方”的国际舆论被发达国家左右的偏轨局面。其次,中巴两国应在全球治理层面激活“全球南方”合作的发力点。“全球南方”概念的升温,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全球权力体系中的力量对比,即“全球南方”的群体力量具备与“全球北方”的可比性,甚至已超过“全球北方”的权力占比。这反映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具备更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即共商共享共建的治理路径不仅是应然的,而且也是必然的。换句话说,“全球南方”的崛起源于国际格局的变化,也是促使国际格局向更合理方向演变的关键因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由此可见,中巴两国在全球治理层面的合作不仅充分体现双边关系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全球性,而且为“全球南方”合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在地缘政治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增多的今天,对“全球南方”来说,最重要的是实际合作举动。在这方面,中巴两国互动体现了凝聚“全球南方”的努力。比如,巴西认可中国是“全球南方”举足轻重的一员,有力回击了美西方将中国排除在“全球南方”之外的歪曲舆论。另外,2023年,巴西总统卢拉在访华期间不仅提出与中国一道推动“和平俱乐部”,促进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解决,而且强调“去美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路,并且发布了《中国-巴西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5月,两国进一步达成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并得到了包括“全球南方”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上述种种,充分体现了中巴两国具有一致的全球观、安全观、发展观、全球治理观,两国之间的立场呼应本身就是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实质推动。2024年8月15日,习近平主席同巴西总统卢拉就中巴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充分体现了两国领导人对中巴关系的全球意义。习近平主席强调,两国关系在促进各自国家发展振兴的同事,也为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卢拉总统也表示,巴中关系对于构建多极秩序和更加公正有效的全球治理日益重要,对于两国和世界的稳定和可预见性发挥了支撑作用。基于这样的政治互信和共同利益认知,中巴关系在全球治理层面将存在广阔的合作拓展空间,而两国间的积极互动对“全球南方”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不仅将促进“全球南方”的共识凝聚,而且也会对“全球南方”的合作发挥举足轻重的牵引作用。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本文英文版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英文版标题为
2024年11月18日
其他

文明包容才能带来世界繁荣与和平

导读近年来,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战等重大国际事件对亚洲和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试图打压中国崛起,重回单边行动路线,与多极化的全球大势相违背。中国则将多元包容理念纳入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全球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的重要性。亚洲有能力引领全球文明倡议的实施,不同文明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促进全球繁荣。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哈桑·塔瑞克·秋德胡利(Hasan
2024年11月15日
其他

澳洲学者:美西方“收割”全世界的时代正走向终结

导读过去数百年,以西方大国为核心的全球秩序强调通过军事力量来维持主导地位,这导致全球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随着近年来多极化的兴起,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西方单极主导的时代正走向终结。大国不应依靠军事力量剥削他人,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而应通过多边合作,促进共同安全与共同繁荣,为其他国家的发展赋能。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鲍韶山(Warwick
2024年11月14日
其他

波兰前副总理:中国经济体制行之有效,西方还在期待它“何时崩溃”

导读上世纪许多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走向崩溃,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乏力,突出表现为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中国总结了这些国家的失败教训,通过渐进式改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正确道路。它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将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力量结合起来,避免了长期衰退和恶性通胀。尽管美西方反华势力极力抹黑中国,但事实上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不仅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拉动效应。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格热戈日·科沃德科(Grzegorz
2024年11月8日
其他

美国学者:为什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灵”?

导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对立统一”,这既植根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中“和”的思想,也源自近代以来中国兼容并蓄地向西方学习,走上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实践。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注重“或”的思想,强调“非此即彼”“赢者通吃”的逻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独特的智慧。中国无意与西方文明产生冲突,而是旨在推动更加包容、平等、和谐的国际秩序。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
2024年10月30日
其他

在全球安全治理问题上,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不能缺席

导读金砖合作机制呼应了“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的趋势,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金砖国家秉持“内源性安全观”,主张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国家韧性,进而实现安全目标。面对全球多重安全挑战,扩员后的金砖国家促进政治对话,呼吁和平解决冲突。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为破解安全困境、维护区域安全与稳定注入积极的和平力量。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张云日本新潟大学副教授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正在俄罗斯喀山举行,这是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和中东战火外溢等全球安全面临巨大挑战背景下召开的重要会议。联合国似乎在阻止安全危机升级方面能力不足,致使人们对于全球安全治理的怀疑增加。在地区安全架构如何重建问题上,各方看法大相径庭。在冷战后实现了巨大经济发展,并且在国际政治上也日益成为一支重要力量的金砖国家,应当在构建和丰富“全球南方”安全观上发挥引领作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特征是,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为主体的“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以及相应的国际政治意识的大觉醒和理念认知的大发展。金砖国家是秉持“全球南方”的“内源性安全观”,主张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国家韧性,进而实现安全目标的实践者。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8月的“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的讲话中说:“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也是人类社会永恒主题。我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就是为了让世界聚焦发展,为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助力。”在冷战时代,超级大国之间的军事安全议程占据国际政治的核心地位,引发军备竞赛和代理人战争,导致边缘地带国家始终无法发展,难道我们还要回到那个时代吗?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得益于以发展来促进安全的内源性安全观。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很多成功的新兴国家也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如果人为将军事安全议程过度提高,甚至凌驾于发展议程之上,搞阵营对立或者代理人冲突,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在国际上不得人心,在本国内同样不可持续。图片来源:新华社安全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既不能有为了发展而不要安全的盲目性,也不能有为了安全而牺牲发展的片面性。作为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让全球政治议程方向不走偏的矫正作用。聚焦发展议程,让发展重新回到国际政治议程的核心地位,是大多数国家普遍愿望,也是实现全球安全治理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外交的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国际期待的增强,中国正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方案,为全球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个理念和政策逻辑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2023年的金砖国家南非约翰内斯堡峰会实现了金砖历史性扩员,“大金砖”框架将有助于不断深化和传播“全球南方”国家聚焦宏观经济、全球减贫和发展、国际经济金融机构改革等通过发展来谋求安全的理念。国际安全危机要通过政治对话、外交调解的方式化解,而不应以军事威慑为前提来解决。在这方面,金砖国家要成为先行者。传统的国际安全研究强调军事威慑、力量平衡,然而一方的军事威慑力强化往往会引发轮番升级,造成所谓的“安全困境”。破解安全困境、消减安全赤字,不能够再走冷战时代单方面强化自身军事力量,或者通过军事同盟来强化集体防卫的军事威慑老路。安全困境同样是一个认知问题,过度强调国家之间安全困境、猜忌防范等负面话语,会让我们对于化解冲突根源的可能性产生“钝感”。图片来源:中国日报中国在2023年发表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建议建立一个以合作求安全,尊重各国主权和国际法,通过外交调解来解决冲突等不同于军事威慑求安全的安全治理愿景。在这个理念基础上,2023年3月,中国促成了沙特和伊朗这两个宿敌实现了历史性关系正常化。历史证明,几十年对伊朗的军事威慑和经济制裁并没有为中东带来和平,只有通过外交调解和政治和解才是正道。斡旋沙伊外交不仅是中国中东外交的成功,而且具有超越中国外交本身的重大国际意义。中国调解外交的全球亮相,契合解决国际争端迫切需要新思路、新智慧的形势,也将是防止世界滑向“新冷战”的重要“护栏”。要拒绝“新冷战”,就要阻止地区争端被无端升级至“全球安全问题”,以避免大国权力政治介入进一步恶化地区安全局势。中国的中东调解外交向全世界传递的重要信号是,地区国家有能力在可信赖的第三方斡旋下,自主解决本地区争端。加沙危机爆发后,中国再次开展调解外交行动。今年7月,在中国的斡旋下,巴勒斯坦14个派别秉持民族大义齐聚北京,达成的最重要共识是实现大和解,各派共同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中国通过外交调解实现安全的努力并不限于自身努力,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今年5月,针对乌克兰危机持续延续外溢,中国和巴西发表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体现了金砖国家以对话合作共创安全的意志。2023年初,中国在香港成立了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这个国际组织将为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进行外交调解,成为促进共同和持久安全的重要平台。今年,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开始与非洲联盟合作,这也将为安全问题频发的非洲地区更多以“全球南方”安全理念来解决安全危机带来希望。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不是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的“没有共同理念和价值的一盘散沙的国家集合”,而是有着共同经历和相通认知,将会推动历史进程的核心力量。在全球安全治理问题上,无论是实践外交还是理论建构,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都不能缺席。图片来源:中国日报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本文英文版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英文版标题为
2024年10月24日
其他

“金砖+”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

导读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于10月22日至24日在俄罗斯喀山举行。在全球多极化趋势下,“金砖+”合作机制成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金砖国家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及共赢合作,通过加强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促进成员国发展,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建立更加包容、公正的国际秩序,为构建“基于共识的多极世界”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埃弗·肯·古尔肯(Efe
2024年10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金砖扩员顺应全球治理新模式

导读即将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预计将接纳新成员加入。当前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正遭遇信任危机,而“金砖+”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主导力量,以其在地缘政治、金融、全球治理、文明文化等方面的包容性主张,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吸引力与日俱增。随着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金砖国家代表了一种多极化的、相互依存的全球治理新模式,更好反映了全球化新形势下的世界经济格局。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
2024年10月21日
其他

匈牙利学者:“滥发补贴”?“产能过剩”?西方对华指责实属草率

导读在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华经济政策转向高关税壁垒的背景下,中匈两国有必要加强经贸投资合作,跳出西方政客“去风险”话语下的地缘政治圈套,以深度对接破除中国“产能过剩”论。近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匈牙利“向东开放”政策成功对接,正是对国际新秩序和经济格局的适应,未来将继续成为中欧经济合作典范。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乔鲍·莫尔迪茨(Csaba
2024年10月18日
其他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只有真诚对话才能化解危机

导读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博鲁特·帕霍尔日前为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表示,当前西方与中国关系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双方是相互信任逐渐消失,这阻碍了双方建立更有效的对话,特别是在安全和地缘政治问题上。受此影响,批评中国成了美国的“官方共识”,而北约和欧盟也或多或少地跟随了美国的态度。当前多边主义面临危机,一些大国重回单边主义路线。只有通过公开坦诚对话才能增强信任,寻求和平解决方案,从而缓解全球紧张局势。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博鲁特·帕霍尔(Borut
2024年10月15日
其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意义不仅在于记住过去

导读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不仅加强了遗产地的保护,还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利用创新技术,将遗产地管理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已成为遗产保护方面的全球领导者。未来,双方将继续合作应对气候挑战,并激励年轻一代珍视和保护遗产。双方的合作不仅对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构建包容、和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作出贡献。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夏泽翰(Shahbaz
2024年10月14日
其他

俄罗斯专家:中国经济的成功在于熟练运用“两只手”

导读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给予一并支持,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的潜力,更好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和人民利益。同历史上的苏联和现代西方国家仅依靠“有形的手”或“无形的手”相比,中国模式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稳定性。近年来,中国着眼于对未来技术的战略性投资,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反映了中国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对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认识。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亚历山大·罗曼诺夫(Alexander
2024年10月12日
其他

西班牙共产党主席:最近几场会议,折射出中国与西方理念大不同

导读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责任与和平愿景。中国对内深化改革,对外加强合作,旨在通过对话解决国际争端,打造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做法与美西方固守冷战思维、煽动集团对抗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及三大全球倡议,体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何塞·路易斯·森特里亚(José
2024年10月11日
其他

比利时专家:中欧不存在根本利益冲突,仍有大量合作机会

导读中国与欧洲在经济上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近期欧洲政坛发生变化,民粹主义政党影响力上升。欧洲在错误的“去风险”观念指导下,针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发起反补贴调查,中欧贸易关系愈发紧张。事实上中欧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本可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中欧仍有大量合作机会,在气候变化、消除全球饥饿等全球性重大问题上应加强建设性合作。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贝尔纳·德威特
2024年10月10日
其他

马来西亚前部长:享受了70年“特权”的美国,该学会接受新现实了

导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难以适应多极化的新时代,试图通过制裁和关税等手段遏制中国崛起,维持自身霸权地位。在当前中美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性挑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各国之间互信不足,全球治理面临严重的行动赤字,可持续发展进展缓慢。美西方应摒弃“零和”思维,维护联合国宪章的权威,履行可持续发展承诺。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翁诗杰(Ong
2024年10月9日
其他

建立在和平发展基础上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导读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所谓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实质上是捍卫战后全球财富和力量分配悬殊的结构,试图依靠自身军事实力的优势来维持和平。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无法确保持久和平,反而会加剧恐惧和冲突。相较之下,中国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通过发展和社会稳定来实现和平,从而创造持久的安全。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
2024年10月8日
其他

联合国前高官:中国已成为绿色创新领军者,西方还在“比烂”

导读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果显著,在太阳能和风能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然而,西方媒体却对中国的“产能过剩”表示担忧。西方应通过良性竞争推动可再生能源创新,而非提高关税、设置壁垒。国际社会更应加强合作,注重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加大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兼顾地方社区利益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实现全球气候目标。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2024年9月24日
其他

菲律宾学者:美国把代理人战争引入亚太的意图昭然若揭

导读9月12日至14日举行的第11届北京香山论坛,为国际专家共话亚太及全球安全问题提供了机会。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全球多地制造混乱,推高紧张局势,尤其是美国把代理人战争引入亚太的意图昭然若揭。作为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和平维护者”,中国倡导自身安全与各国共同安全不可分割,推动各国间的相互理解。香山论坛将为构建全球和谐未来拿出积极的解决方案。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赫尔曼·劳雷尔
2024年9月13日
其他

西班牙学者:新一代欧盟“掌舵人”必须承认,中国是和平促进者

导读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于9月8日至11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当前欧洲正面临乌俄冲突和巴以冲突升级的双重危机,欧盟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讨论也进入关键阶段。即将上任的新一届欧盟领导层应管控内部分歧,维护战略自主,同时重新审视对华政策,重视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方面的巨大作用,推动与中国的全面对话,促进中欧关系行稳致远。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苏傲古(Augusto
2024年9月10日
其他

非洲学者:中国倡议的包容发展理念,西方学不会

导读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于9月4日在北京召开。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在基建、贸易等方面展开广泛合作,契合了非洲国家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为非洲在后殖民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加速落实非盟《2063年议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互利共赢。相比之下,西方国家仍在使用“分而治之”的新殖民主义手段对待非洲国家,以冷战思维对抗中国影响力,理应遭到摒弃。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龙刚
2024年9月4日
其他

被习主席复信的南非学者:中非团结合作是对霸权主义的有力回击

导读8月27日,习近平主席复信非洲50国学者,鼓励他们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智力支持。此前,南非前资深外交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名誉教授格特·格罗布勒会同来自非洲50个国家的63名学者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高度赞赏中非合作论坛历史性成就,期待新一届论坛峰会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建“全球南方”现代化书写新篇章。格罗布勒教授日前为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表示,中非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仅惠及中非人民,也为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早些时候由中非学者联合发表的“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表达了全球南方国家在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开放共赢、共同繁荣原则的基础上,深化发展合作,和平解决冲突的共同心声。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格特·格罗布勒(Gert
2024年9月2日
其他

瑞典学者:“零和博弈”思维背后,是一个正在衰落的西方文明

导读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包容性的倡议,旨在促进全球发展和消除贫困,实现互利共赢。它着眼长远,与西方投机性投资项目完全不同,是真正的时代之需。西方那种重视短期利益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维亟待扭转,这需要对文化和文明在人类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史蒂芬·布劳尔
2024年8月29日
其他

美墨铝进口新规现“萝卜条款”,四个严控对象仅中国有实际出口

导读美国和墨西哥近期对中国钢铝产品实施新关税壁垒。此举与正常的贸易和商业逻辑相悖,完全是受美国内政与对抗思维驱动,凸显了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抬头的趋势。新关税影响全球市场格局和供应链稳定,推高生产成本,也将削弱墨西哥工业竞争力,阻碍区域经济融合。墨西哥短期内需与中国企业合作调整生产,确保合规;长期则需推动贸易多元化,以实现互利共赢。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爱德华多·齐里·阿潘戈
2024年8月23日
其他

联合国专家:中国要适应增长更缓但更均衡的新阶段

导读未来几年,全球前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也同样面临挑战,包括增长放缓以及经济转型带来的不平衡等问题。根据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刺激国内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大卫·莫里斯(David
2024年8月14日
其他

欧洲学者: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致

导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涉及经济、科技创新、国家安全、教育、城乡发展、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面对当前紧张的全球地缘政治局势,中国主张通过求同存异来促进合作,克服冲突挑战,维护稳定大局。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其提出的全球性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科斯塔斯·古里亚莫斯(Kostas
2024年8月8日
其他

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不是“选择题”

导读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1月在阿塞拜疆召开。为绿色转型吸引投资,推动经济多样化发展,摆脱对油气出口的依赖,是包括阿塞拜疆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当前的迫切需求。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并不矛盾,可以协同发展。近日阿塞拜疆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两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机遇。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
2024年8月5日
其他

统筹水-能-粮-生态系统,提高黄河流域气候韧性

导读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关键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不可或缺的能源基地。为推动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水、能源、粮食、生态之间协同管理的纽带关系,促进高质量发展,应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国土空间开发与功能调整机制,设立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区域,建立具有气候韧性的能源发展体系,加速黄河流域的产业低碳转型,加强流域内重点生态区的生态建设。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秦虎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坚持系统性与整体性是流域治理重要原则。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不仅是全国关键的农牧业生产基地,还是不可或缺的能源基地。该流域为中国GDP贡献了四分之一的份额,以其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国63%的一次能源产量,同时保障了中国35%的粮食和32%的肉类产量。然而,黄河流域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生态、农业与能源之间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上的竞争问题,水资源短缺的困境,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的脆弱性。更为严峻的是,气候变化正使这些相互交织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已成为制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对水资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其中以煤炭为主导。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区都是中国关键的煤炭产区,依托这些丰富的煤炭资源,黄河流域已经发展出相对完备的化石能源产业链。但这些传统产业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水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粮食生产也对水资源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然而其所受的水资源约束也相对较多。尽管流域各省在水资源分配方案的基础上都进行了各自的调整,但下游粮食产区的水资源量仍未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引发了面源污染。生态系统在此显得尤为脆弱,农牧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之间经常出现争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黄河流域的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都将面临新的挑战。降水量的变化对水资源量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而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和干旱,将对粮食生产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成为黄河流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的径流量有所回升,如何基于新的水文系列对黄河的水资源分配方案进行调整,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气候变化的视角出发,推动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水、能源、粮食、生态之间协同管理的纽带关系,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水资源系统、能源体系、农业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将为黄河流域的持久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国土空间开发与功能调整机制。通过综合利用各类气象以及水蒸发等数据,整合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和储能等项目的空间信息,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能源、农业和生态等关键要素的影响,建立具有气候韧性的水-能源-粮食-生态相联结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用途调整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挖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并提升生态价值。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第二,设立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区域。为了保障黄河流域及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在该流域建立健全短中长期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编制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不同作物的减灾预案,加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术培训。加强对农业节水、降耗和减排的协同管理。第三,建立具有气候韧性的能源发展体系,并加速黄河流域的能源转型。黄河流域不仅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还是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富集地区,具备能源转型的资源基础。能源转型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可再生能源项目(如风光水项目)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实现能源之间的互补和应对气候变化。在低碳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气候风险管理和水资源优化管理的协同合作。第四,加速黄河流域的产业低碳转型,并提高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黄河流域的风光可再生能源占全国开发潜力的约40%,应发展基于新能源的产业体系,打造黄河流域的新生产力。通过发展基于绿氢的零碳燃料和化工产业,以及相关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力消纳、氢能存储制造等产业,可以促进该地区的低碳发展并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其对农业和生态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减少对粮食生产和生态的负面影响。第五,加强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的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的落实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安全,还能有效发挥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通过调整局部范围的气候问题,可以对区域和流域的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2024年8月2日
其他

推广自然资本核算,让自然损失“看得见”

导读世界经济正因大自然遭到破坏而受损严重,然而这种损失并非显而易见,因此这一问题的紧迫性难以被大众理解,也未能在全球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生态产品总值”等自然资本核算方法逐渐兴起,以统计数据的形式把自然损失呈现出来,便于人们直观理解,进而做出应对决策。这种方法亟待推广,需要政府、学界、企业和国际组织共同努力。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希文·科利(Shivin
2024年8月1日
其他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中国电动汽车的成功秘诀何在?

导读中国在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导者。通过大规模投资和竞争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使清洁能源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中国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取得成功的秘诀,在于支持优秀人才和创新思想,制定长期规划,迅速实施计划,以及全国团结一致支持新思想、实现战略目标。中国的成功不仅推动了全球绿色制造革命,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希望和行动的榜样。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卓奥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Djoomart
2024年7月26日
其他

新型债务重组助力重债穷国走出恶性循环

导读赞比亚的债务重组谈判因历史性干旱和货币贬值而变得复杂。这一案例凸显了金融稳定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联系。要同时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保护气候环境的双重目标,多边开发银行和债券持有者等所有债权人必须积极开展债务重组。中国在这方面正在发挥建设性作用,提出了“债转发展”“上海模式”等创新的债务重组方式,助力各国摆脱经济和生态脆弱的恶性循环。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
2024年7月25日
其他

读完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美国学者对中国连说六个“绝对有信心”

导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主题下,重新明确了改革与开放、市场与宏观调控、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需求侧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一直以来,消除分歧、扩大协同,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面对百年变局挑战,人们理应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充满信心。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Josef
2024年7月24日
其他

智利前驻华大使:智利对“亚洲世纪”充满信心

导读日前,智利正式申请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过去30多年来,智利深刻洞察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贸,不断开拓新市场、新机遇,发挥了推动跨太平洋贸易发展的桥梁作用。智利认为,21世纪是“亚洲世纪”,自由贸易在亚洲仍是主流,拉美迫切需要与亚太这个全球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深化联系。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贺乔治(Jorge
2024年7月22日
其他

新加坡学者:电动汽车怎么就扯上“国家安全”?美国同行道出玄机

导读近期欧美炒作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并以“国家安全”和“不公平贸易”为由,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等产品加征关税。事实上,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在欧美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中国政府新能源补贴的发放对象主要是消费者。“产能过剩”只是打压中国的借口,并无充分证据。在全球迫切需要廉价清洁能源的今天,美西方应广泛考虑全球福祉,而非仅聚焦国家竞争。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柯成兴(Danny
2024年7月16日
其他

中国绿色产业处于扩张期,中长期不存在“产能过剩”

导读近期美国炒作中国绿色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判断一个产业产能是否“过剩”,不仅要看当下的供需关系,还应考虑这一产业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中国绿色产业当前仍处于上升区间,未来国内国际市场前景广阔,因此目前供给能力超过需求只是短期现象,中长期来看产能不仅不“过剩”,反而严重不足。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
2024年7月10日
其他

埃塞俄比亚前部长:“一带一路”助力“非洲愿景”变为现实

导读2021年开始实施的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旨在通过贸易自由化促进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服务。但非洲国家面临的债务困境可能影响它们获得国际基础设施融资的资格。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可以帮助非洲国家抓住非洲自贸区带来的新机遇。非洲国家要加强债务管理能力,利用好“一带一路”的契机,实现地区发展愿景。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西姆(Endalkachew
2024年7月9日
其他

德国专家:电动汽车时代,中德攻守易势

导读7月4日,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将生效。电动汽车是推动实现交通运输行业脱碳的重要技术。在如今急需加快电动汽车推广的时期,对电动汽车加税是一种政策倒退,最终的高额成本仍要由普通消费者承担。和中国相比,德国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占据优势,但在电动汽车领域,攻守形势逆转。与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欧盟不如与中方充分协商,通过鼓励中国电动车企业在欧洲设立合资公司等方式,提高自身生产力和竞争力。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彼得·莫克(Peter
2024年7月2日
其他

保加利亚学者:一面对抗中国,一面需要中国,西方陷入自相矛盾

导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年来,超越了社会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成为调节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原则。尽管当前美西方国家政府对中国采取孤立和打压策略,但大多数民众支持与中国进行理性、建设性的对话和全面发展关系。这种意识形态对抗与经济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令西方国家陷入割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当今世界所需要。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扎哈里·扎哈里耶夫(Zahari
2024年6月28日
其他

澳洲学者:美国主导西亚地缘政治几十年,只带来了战争和破坏

导读几十年来,美国一直主导西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但它并未能给地区提供安全保障,反而只带来了战争和破坏。尤其是在最新一轮巴以冲突中,美国单方面支持以色列的做法让更多人不满。美国正逐渐远离地区政治的中心,美式单边主义正失去市场,而中国倡导的“以对话求共识、以共识谋合作”的地区治理模式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欢迎。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鲍韶山(Warwick
2024年6月20日
其他

对华加税救不了美国电动车产业

导读美国政府近期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电动车、锂电池等产品加征关税。中国对美出口汽车数量很少,但出口锂电池规模很大,且竞争力较强,因此本轮加征关税措施起不到保护美国国内产业发展的目的,反而可能影响本土企业生产效率,同时对全球市场和产业链产生扰动。这种违背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基本原则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国内政治方面考虑,但无助于自身发展。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研究员5月14日,美国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几类产品加征关税,涉及电动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等商品。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美国对华征税是错上加错,将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不仅如此,加征关税还将对美国自身供应链产生不利影响,并扰动全球供应链。特朗普政府执政时,依据所谓的“301调查”结果,对来自中国约3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据中国分析机构瀚闻资讯依据美国普查局的数据计算,2017-2023年,美国自中国进口“301商品”减少515.8亿美元,下降约17.3%。从商品结构看,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主要集中于少部分商品,主要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电视机、家居用品等品类,而其余大多数商品贸易额受影响有限。之所以这些产品的进口额减少比较明显,首先是原本这些产品的贸易额就比较大;再者,在对华加征关税政策实施后,这些产品可以转向从其他国家(地区)进口,或者是美国自身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产生较强的转移或替代效应。一般而言,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但通过分析最新一轮加征关税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加征关税并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图片来源:中国日报从电动车的情况来看,虽然中国近几年出口规模增加较快,但对美国的出口并不多。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为491万辆,比上年增长5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比上年增长77.6%,出口目的国涵盖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共180多个国家。2023年中国对美汽车出口7.48万辆,仅排在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的第14位,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1.5%,且以燃油车为主。也就是说,加征关税对美国电动汽车进口的影响不大,也并不能扩大美国本土电动汽车的市场规模。相反,这次加征关税,反而会对美国汽车厂商的供应链产生影响。从锂电池的情况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规模比较大。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对美国出口金额为135.49亿美元,为单一国别出口第一大市场,占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总额的20.8%。加征关税对美国锂电池进口的影响要明显大于电动车。由于中国是锂电池第一生产大国,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美国车企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电动车配件,加征关税将对美国车企供应链产生很大影响。据汽车领域专家分析,除了在中国有大规模生产基地的特斯拉之外,美国国内主要生产新能源车的其他三家车企Rivian、Lucid、Fisker现在运行状况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产品大量积压,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生存面临巨大困难。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并不能为美国本土车企扩大市场,反而将明显提高美国本土车企的生产成本。再者,美国对自华进口锂电池加征关税后,必然将会加大从另一个锂电池生产大国——韩国的进口,以替代一部分自中国的进口。韩国尽管是世界第二大锂电池生产国,产量接近全球的四分之一,但由于美国需求规模大,如果韩国锂电池大规模转向美国,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的规模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必然会影响到欧洲等地汽车厂商的供应链。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此外,这次对华产品加征关税,也不利于美国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国际航运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这次加征关税的港口起重机等产品对航运效率有直接影响。美国港口的自动化作业水平不高,已经落后于世界多地的港口。2021年发生的洛杉矶港和长滩港拥堵事件,港口疏散能力不强是其中重要原因,运费大涨也对当时美国的通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是港口起重机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国,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要提升港口作业水平,难免要使用中国生产的此类产品,加征关税将提高美国港口更新改造的成本。实际上,拜登政府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可能更多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今年是美国大选年,竞选格局已基本明朗,就是民主党的拜登和共和党的特朗普之争。上届总统特朗普在任内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加征了关税,今年又在竞选过程中明确提出,一旦当选将继续加征中国输美产品关税。拜登政府为了应对特朗普的挑战,选择在任内加征中国输美产品关税,实际上是为了削弱特朗普造势的影响。同时,由于美国国内主要生产新能源车的企业面临困境,对中国输美电动车加征关税,也是为了安抚汽车产业界,争取业界人士的支持。但从上述分析来看,拜登政府这次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纯属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不仅违背了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的基本原则,而且无助于美国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反而会对美国自身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当然,拜登政府的出发点肯定是为了继续在战略上遏制打压中国,阻碍中国产业发展。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2024年6月12日
其他

墨西哥学者:事实胜于雄辩,“一带一路”是发展中国家真正所需

导读“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通过互利合作,完善了沿线基础设施,加强了国家间人文交往。美西方国家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施压,制定排他性规则,并使用虚假宣传,制造恐华情绪,阻挠其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但在“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丰硕成果面前,这些伎俩只能是徒劳。“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南方国家迫切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有力促进了全球公平发展。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艾贝尔·佩雷斯·萨摩拉诺(Abel
2024年6月11日
其他

美国学者总结“美式竞争规则”内核:损人不利己的“双输”游戏

导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70年前发表以来,一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缘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蕴含的彼此尊重、平等合作精神显得愈发重要。中国强调基于原则的国际关系,努力推动多边主义,为人类共同未来开启大门。而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打压排挤中国,割裂世界,最终只会带来“双输”结局。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Josef
2024年6月3日
其他

埃及专家: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阿合作具有全球意义

导读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于5月30日在北京举行。自古以来,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如今,中阿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等机制成为中国与广大阿拉伯国家战略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新平台。在新时代,中阿合作具有全球意义,双方应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建立新型科技合作模式和文化交流模式,拓展人文合作新途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大海(Hassan
2024年5月30日
其他

美国对华发起的三场经济战与未来中美战略竞争的三个空间

导读自奥巴马时期开始,面对金融危机的打击和中国崛起的挑战,美国展开了一系列霸权护持行动,集中体现为对内实行产业政策,加强产业复兴,同时针对中国发起关税战、技术战和金融战,以阻止中国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遏制中国崛起。未来国际秩序的基本走向将由中美战略竞争所塑造,中美战略竞争将主要在外交、资本和技术三个空间展开。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李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2017年底,美国正式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2018年初,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全面拉开了新一轮大国战略竞争的帷幕。中美战略竞争自此成为国际体系中最具压倒性的特征,它对国际秩序的塑造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奥巴马时期开始,面对金融危机的打击和中国崛起的挑战,美国就展开了一系列霸权护持行动,这一行动经过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时期已经达到高潮。拜登政府的霸权护持战略,已经成为全国性共识,它集中体现为:对内实行产业政策,以加强产业复兴,对外为阻遏中国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发动三场“经济战争”。首先是关税战。通过抬高中低端产品对美准入壁垒,推动“中国制造”的价格上涨,削弱其价格优势,来降低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吸引力。不仅如此,美国还联合盟伴共同发起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挤压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通过外交动员,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联合削弱中国“超级企业”华为的产品在欧美的市场份额,甚至达到将华为产品全面驱逐出欧美市场的目的。美国发动关税战旨在推动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市场“脱钩”。图片来源:新华社其次是技术战。技术战是美国对华经济打压的进阶手段,旨在钳制中国高端制造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美国针对中国的技术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的技术出口管制对华进行技术打压。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将中国众多高科技企业纳入实体清单,全面加强对华技术出口的审查。二是对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并购高筑壁垒。美国通过改革外资审查制度,全面加强了对中国赴美投资的审查。美国在这两个方面的行为,都是为了阻遏中国的技术可获得性,推动两国的技术“脱钩”。最后是金融战。截至目前,美国虽然还没有发动全面的对华金融战,但美国试图通过两个方面的金融手段来削弱中国企业与美国资本的联系,从而在资金链上对中资企业进行打压。一是通过制度改革,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融资制造障碍;二是通过行政命令,直接干预美国资本对中国相关企业的投资。鉴于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美国在资本端的对华打压将推动两国的金融“脱钩”。总之,美国政府将关税战、技术战和金融战作为服务霸权护持战略的三大对外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给中国施加巨大的“产业离心力”,迫使产业链和供应链从中国转移,阻止中国产业升级,削弱中国“世界工厂”地位,进而实现竞赢中国、捍卫自身霸权的目标。图片来源:新华社未来国际秩序的基本走向由中美战略竞争所塑造,而中美战略竞争将主要在外交、资本和技术三个空间展开。第一,外交空间。中美之间的外交空间竞争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国际制度外交的竞争。美国的国际制度控制力体现在对规则的控制、对人事的控制以及对决策的控制。在中美外交空间的竞争中,两国都会积极争取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从而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国际制度竞争。二是拓展市场规模的经济外交竞争。市场规模的大小关系到企业竞争力,在当前全球性贸易机制陷入长期瘫痪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都会竞相通过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来为本国经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三是捍卫资源供给安全的外交竞争。与清洁能源发展相关的关键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美国正在大力开展矿产资源外交,特别是通过构建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来竞赢清洁能源时代的资源争夺。
2024年5月29日
其他

解析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的四条主线

导读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美国开启了全面对华战略竞争,并在拜登时期逐渐成型。它的四条基本线索是:经贸上对华“脱钩”,地缘政治上复制冷战时期对苏策略,安全上激活美式“军国”体制,外交上推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外交。美国对华认知严重扭曲,必然导致错误的政策和错误的结果。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作者:倪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以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为起点,美国开启了全面对华战略竞争。从那时算起,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已历时六年多,经历了共和党、民主党两届政府。观察其发展轨迹我们发现,特朗普作为反建制政客以一种“狂野”的方式开启了这场竞争;而2021年拜登执政后,作为一名典型的建制派,对这一竞争战略进行了“优化”和“升级”。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中国是唯一有能力、有意愿挑战国际秩序的战略竞争者”,未来十年是对华战略竞争“关键的十年”。由此可以看到,美国以中国为战略竞争重心、以长期竞争为主要基调的对华全面竞争战略已基本成型。如果将这一战略做一个梳理,它主要由四条基本线索构成:一是在经贸领域对华实施渐进性、有选择的“脱钩”。“脱钩”概念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是特朗普对华实施全面战略竞争的初始冲动,这场竞争以贸易战开启。然而,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外部世界高度融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断然“脱钩”对美国及其许多盟友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一点在中美贸易战和随后发生的疫情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阻止中国崛起又必须“脱钩”,为此,拜登政府上台后转变了提法,用“去风险”一词代替“脱钩”。但而从本质而言,“去风险”只是“脱钩”的一种委婉说法,核心含义是有选择的、渐进式的“脱钩”。拜登政府执政后并没有对特朗普政府对华输美产品大范围增加关税的做法进行任何调整。而“去风险”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高科技领域通过建立“小院高墙”,将中国与美西方尽可能彻底地阻隔开来,以此来维护其科技优势。二是在一般经济交往和贸易领域,通过“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将一些重要和关键的产业链从中国移出,降低对中国的依赖。最终的目的还是产业链“去中国化”,在世界上形成两个有联系但主要是平行的市场体系。图片来源:中国日报二是在地缘政治领域复制冷战时期美国应对苏联的做法。虽然现在拜登本人及其官员口口声声表示不寻求与中国打冷战,但是它们的很多做法和冷战时期有相似性,如加强双边同盟体系,搞美日印澳四国机制,美英澳三国协调,推动北约东向。所有这些做法就是通过叠床架屋的盟友、盟伴体系围堵中国。而美国在第一岛链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在东海、台海和南海的强化部署,就是在制造对华战略竞争
2024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