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中国电动汽车的成功秘诀何在?
导读
中国在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导者。通过大规模投资和竞争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使清洁能源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中国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取得成功的秘诀,在于支持优秀人才和创新思想,制定长期规划,迅速实施计划,以及全国团结一致支持新思想、实现战略目标。中国的成功不仅推动了全球绿色制造革命,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希望和行动的榜样。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卓奥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
(Djoomart Otorbaev)
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特聘教授
欧盟于7月4日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高达37.6%的关税。中国政府警告欧盟此举或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引发贸易战。欧盟称加征关税的原因是“不公平”的政府补贴。新关税政策于7月5日生效,最长持续四个月,预计在此期间中欧双方将继续谈判。
欧盟实施制裁是承认其失败和缺乏竞争力的表现。据报道,至少德国汽车制造商不愿承认失败,并打算和中国企业展开公平竞争。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已敦促欧盟委员会放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宝马集团CEO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欧盟加征关税将走向“死胡同”。
中国在开发和实施清洁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不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促进了全球格局的变革。为了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产品,中国去年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7万亿元,达到6.3万亿人民币,增幅高达40%。这一增长额与全球化石燃料投资总量相当。清洁能源产业对中国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至关重要。2023年,清洁能源产业为中国经济贡献了11.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30%,占所有行业GDP同比增长的40%左右。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重大投资提振了中国经济,重塑了国际市场,为清洁能源投资树立了新标杆,也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此外,小米和华为等中国科技巨头也进军电动汽车市场,增强了汽车行业的竞争性与创新性。
国内制造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是推动最新清洁能源设备和技术价格亲民的关键因素。这种竞争使得价格大幅降低,从而使清洁能源产品更加经济实惠。例如,仅在过去一年内,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就下降了42%,远超17%左右的历史年均降幅。因此,中国最新产品的价格几乎比美国同类产品低三分之二。去年,电池价格也创纪录地下降了50%。
正是由于这种竞争,中国拿下了全球电动汽车产量的60%以上,太阳能电池板产量更是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去年,欧洲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有97%是中国制造的。中国环保产品制造商大幅降价,让全球更多消费者买得起这些产品,有利于减少碳足迹,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辉煌历史值得大书特书。有人将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中国科协主席、被称为“中国电动汽车之父”的万钢。万钢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机械工程行业,后于2007年至2018年任科技部部长。2000年,万钢向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随之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成千上万的管理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在这些突破性技术领域取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支持优秀人才和创新思想,制定长期预测和规划,迅速实施计划,以及全国团结一致支持新思想、实现战略目标。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绿色制造”革命的突出成就之一。
2009年至2017年间,中国政府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以促进电动汽车生产。2011年,全国仅售出约1000辆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达到了949万辆。
那些声称电动汽车“产能过剩”的人不明白,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电动汽车行业。传统制造业是根据预计的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而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只有在接到订单后才会开始生产。在这种模式下,目前中国汽车工厂的产能利用率约为70%,直接反驳了“产能过剩”的说法。现代制造企业,尤其是清洁能源领域的企业,无法承担库存积压的代价。
中国在尖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不仅得益于其长期的战略规划、雄心勃勃的行动计划以及高技能人才的选拔,也是公众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政府鼓励研发的政策驱动下,这一成功模式使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不断发现、发明新技术,并将其融入生产过程。中国的非凡成就为其他国家点亮了希望的灯塔,也向全球社会吹响了行动的号角。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Secrets behind global success of Chinese EVs"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朱士琦亦有贡献
往期精选
新加坡学者:电动汽车怎么就扯上“国家安全”?美国同行道出玄机
索尔海姆:如果中国电动车是“产能过剩”,那美国硅谷的数字产品是什么?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本文英文版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