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中国 | 索尔海姆:怎样让地球母亲恢复美丽面庞?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索尔海姆 观中国 2021-11-05





导读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日前为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指出,在生态系统修复方面,中国产生了许多全球最佳实践,值得各国学习,其中包括重视人的核心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改进话语体系,用平实的语言阐述环保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生态保护需要从乡村拓展到城市等。





作者:埃里克·索尔海姆
(Erik Solheim)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联合主席

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向我们表明,当我们人类不再破坏大自然时,大自然就会迅速恢复活力。人们在南非开普敦的大街上看到企鹅,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遭遇“熊出没”,在日本的城市里和鹿亲密接触,在美国国家公园里,野生动物也经常举行“派对”。


如果我们要恢复全球的生态系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这方面,中国可以贡献不少经验,因为现在,全球最佳实践大多产生于中国。


这里我举四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在这方面的领导力,可以为其他国家带来启发。


第一,一切政策的核心在于人。


据报道,内蒙古草原的植被覆盖率现已提高到45%,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无数人通过共同努力,把库布其沙漠从“死亡之海”变成令一片绿洲,把塞罕坝地区从不毛之地变成“美丽高岭”。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举措。2005年前后,乍得的扎库玛国家公园偷猎泛滥,数千头大象被武装偷猎者杀害,甚至有整个大象族群被“灭门”的惨剧。


后来,扎库玛国家公园启动了一项全面的反偷猎计划,从当地社区雇用了100多名巡查员,对他们进行了广泛的培训,在现代技术装备和战术的加持下,最终使偷猎大象的活动得到控制。


在卢旺达,当地人也站在了野生动物保护的第一线,为大猩猩种群数量增加做出了贡献。游客近距离参观大猩猩,同大猩猩相处一个小时,花费大约是人民币1万元。这个价钱不便宜,但为当地人创造了巨大的商机,从酒店员工,到出租车司机和导游,跟野生动物相关的旅游观光业带动了成千上万人就业。


我担任挪威国际发展部长和环境部长时,每当要筹建新的国家公园,我都会去跟生活在公园周边的人们聊聊。虽然要花费很多时间,但这时间花得值,因为从当地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上可以看出他们保护大自然的意愿。


第二,要用人们听得懂的话来阐述保护自然的道理。


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讲话和文件里面充满了专业名词术语,不是饱学之士还真看不懂。


促成巴黎协定达成的时任法国外长洛朗·法比尤斯曾经半开玩笑地问我:“‘生物多样性’是个什么东西?是一种病吗?”他说到点子上了——公文语言是动员社会大众保护大自然的障碍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为了打赢这场自然保卫战,我们需要通过唤起人们内心对大自然的热爱来动员群众。“美丽中国”这个口号简明扼要、感情充沛,是在这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美国总统拜登最近在讲话中提到了“美丽美国”,显然是效仿了这一提法。这表明,这个口号产生了强烈共鸣,我们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第三,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如今我们的生态系统面临的诸多威胁是跨越国界的,中国致力于携手其他国家应对共同挑战,积极推动协调合作。


中国在塑造当今产业格局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方面,它也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确保木材、棕榈油、大豆、牛肉等的供应方不会危及土地、水和森林。


例如,象牙贸易在中国曾经是一项利润丰厚的买卖,然而自2018年开始,中国政府对象牙实施严格的禁售令,这对非洲的大象偷猎活动是个有力的间接打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第四,生态保护需要拓展到城市地区。


在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生态保护挑战巨大,但中国正在研究对策。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就是在科学评价生态系统价值的基础上,针对全国范围制定的。这是一项全球最佳实践,它将指导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工作。今年将在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为世界了解这个概念,让其他国家从中受到启发提供了机会。


中国还有很多做法值得称道。在深圳,“绿色走廊”穿城而过,湿地保护成效明显,成为候鸟由南向北迁徙途中的“驿站”。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2020年1月1日开始长达十年的长江“禁渔令”也是一个有富有远见的决定。虽然“禁渔令”给部分群众造成了暂时的困难;但从长远看,“禁渔令”有助于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有利于鱼类大量回归。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浙江97%以上的村庄已将被污染的水道改造成可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清洁河流,惠及3000万居民。2018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我们总是把地球比作“母亲”,但现在我们发现,“母亲”似乎并不欢迎我们。20世纪的发展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我们为了经济发展牺牲了自然环境。现在是时候停止破坏我们共同的家园,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美丽世界”里打造“美丽中国”了。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Nature's healing"



责编 | 刘毅

编辑 | 张钊





往期精彩回顾


索尔海姆:3年前我为塞罕坝建设者授奖,3年后我为中国环保扶贫点赞

索尔海姆:世界是艘“大船”,中美是“压舱石”,竞争合作是“双擎”

创新绿色金融,填补林业投资巨大缺口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 



点击左侧 [阅读原文] 查看本文英文版

如果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