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地位从何而来?中国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导读
中国要警惕美国搞国际秩序的“两极化”,借“多边主义”之名搞“团团伙伙”,强迫一些国家“选边站”。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主张构建平等包容的多边主义,避免地区分裂。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对亚洲和平负有更多更大的责任。与过去利用战争方式赢得大国地位不同,中国应通过扩大开放,提供更多国际公共品来实现国家崛起。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英文版。
作者:郑永年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在不久前结束的G20峰会期间,中美两国首脑实现了面对面交流,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共同的努力。尽管双方并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有共识,但在一些关乎战争的问题上达成了很大的共识,包括加强对话、管控冲突、反对使用核武器等。
在众多的挑战中,中国需要格外警惕的就是美国在搞国际秩序的“两极化”——这是美国现在的大战略,这次乌克兰危机中,把中国跟俄罗斯“绑”在一起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国际秩序两极化对亚洲地区有非常负面的影响,亚洲大部分国家跟中美两国都有很深厚的关系,如果中美关系不错,那么它们既有了安全,发展也可以保障。
然而今天,美国在亚洲搞的“团团伙伙”,包括美日、美韩、美澳同盟等“双边联盟”,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关系” (AUKUS),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 (QUAD),“五眼联盟”(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现在还在QUAD的基础上搞新的联盟,试图把越南、新加坡等更多国家都加入进去。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如果以后真的形成了一个亚洲版的北约,那么亚洲国家就永无宁日了。北约本就是冷战的产物,随着冷战结束,其对手“华约”的消失,北约就应该改革甚至解散;但北约不仅没有解散,反而一直在扩张,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图片来源:新华社
美国强迫一些国家“选边站”,但中国并没有这样做,这避免了亚洲的分裂。美国排他的“多边主义”和中国包容的多边主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包容式的多边主义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亚洲国家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今年的香格里拉论坛上,印尼外长提出,亚洲国家要以“亚洲方式”而非“美国方式”来和中国相处,这一观点得到了亚洲多数国家的认同。
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对亚洲和平负有更多、更大的责任。中国要助力亚洲国家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是要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品。过去40年,尽管中国、日本等亚洲主要国家之间存在着竞争,但这种竞争基本上是良性的。当中国和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形成中国-东盟“10+1”机制的时候,另外两个东北亚主要经济体日本和韩国都来竞争,分别形成了日本-东盟的“10+1”和韩国-东盟的“10+1”。这3个“10+1”是互相竞争的,但竞争的最终结果是在3个“10+1”的基础上形成了“10+3”。“10+3”机制也是一个很好的合作机制——因为大家在比谁做得更好,而不是比谁做得更烂。在未来,亚洲大国,比如中国、日本和印度,要继续在本地区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是要保持开放性,继续践行包容式多边主义。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除了极少数国家外,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开放的,甚至比世界上很多其他地区的国家还开放。这个开放度还是要继续保持下去。现在美国在忙于搞“价值同盟”,这种集团化跟全球化是背道而驰的,是“逆全球化”。亚洲国家要互相开放,基于互相开放的区域化才能推动全球化,与全球化相向而行。在这方面,中国以往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需要持之以恒地去践行包容式多边主义。
三是要处理好大国跟小国之间的关系。亚洲在过去40年之所以取得亮眼的发展成就,跟大国的包容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在某些方面(如早期收获)对一些较小国家做了很多让利,这对小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国市场大,市场应当开放,大国市场的开放就是国际公共品。
大国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小国因为考虑到自身的安全问题,往往需要依靠,甚至“邀请”域外大国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在大国对小国宽容的同时,小国也要理解大国也有自身的安全考量。如果小国不考虑大国的安全,“引狼入室”,做域外大国的“代理人”,让周边大国感觉到不安全,那么,小国也将一样失去安全。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四是在一些牵扯军事冲突的领域,要处理好跟美国的关系。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洲,但一直对中国有错误的认知,认为中国解决南海和台湾问题的目的就是想把美国赶出西太平洋,独自称霸西太平洋。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果说从前的大国地位是以战场上的输赢来衡量的,那么现在的大国地位就是以能否为地区和全球提供足够的国际公共品来衡量的。通过提供国际公共品来实现崛起,这是中国区别于从前任何大国的主要标志。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Rely on the Asian way"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往期精选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本文英文版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