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带一路”的绿色底色:“约束”如何变机遇

陈济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2023-12-19



导读

绿色转型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创造了经济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气候政策和生产成本上升的挑战。中国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助力相关国家抓住绿色价值链的发展机遇,可以通过加强环境评估、提高排放标准、改善民生和强化环境责任降低环境成本,可建立“一带一路”跨境环境补偿机制,呼吁全球共同分担治理成本。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英文版。



作者:陈济

中金研究院执行总经理,绿色经济团队负责人


全球绿色转型为“一带一路”参与国发展经济创造了机遇,但也带来了制约。由于生态和环境意识的提高,许多国家的环境和气候政策变得越来越严格。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环境政策严格程度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迅速上升。这意味着,许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面临比发达经济体更严格的政策和监管限制。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收紧“绿色约束”的背后有两个主要力量:一是国际上对于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增强,二是这些国家内部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全球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和对生态环境的诉求也在上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绿色环境指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古典环境经济学所描述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根据这一理论,随着一个国家人均GDP的增长,环境污染水平先上升,然后下降,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先污染后治理”。


然而,在这个“绿色约束”收紧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观察到发展中国家的EKC趋于平缓,这意味着尽管发展中国家处于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发展水平,但污染和排放却减少了。EKC的扁平化意味着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变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会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走一条新的绿色发展道路,可以说是“边发展边治理”。


与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相比,“边发展边治理”的主要挑战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将面临技术、能源、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的窘境,这可能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但与此同时,绿色转型已经创造了新的产业,如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电池,这些产业有望扩大规模并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这些新产业应该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创造机会。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抓住全球趋势带来的机遇,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参与全球生产和分工,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绿色转型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发展趋势之一,并且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实施,这一趋势还在加速。


虽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因“绿色约束”面临增高的成本,但绿色转型也产生了新的比较优势:一些国家的风光资源丰富,一些国家的锂、钴、镍、铂、铜和锰等新能源金属储量较多,此外全球绿色产业链让许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大量劳动力参与全球生产。总之,绿色转型可以将许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新兴资源和庞大的劳动力吸纳进全球产业链,让绿色产业成为这些国家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中国提出,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而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底色的关键,是帮助相关国家实现绿色效益最大化、绿色成本最小化。中国能够利用自身的绿色产业优势,尽可能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参与绿色价值链分工的发展机遇,帮助新能源金属资源丰富的国家破解所谓的“资源诅咒”,例如,中国可以帮助资源国完善道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发展新能源金属相关的中下游制造业。另外,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和电力设备性价比高,全球竞争力强,可以通过投资和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以及机械和零部件贸易,与风光资源丰富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互利合作。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通过加强环境评估、提高排放标准、改善人民福利、增强环境责任感,环境破坏可以降低。中国应鼓励企业在实施海外项目时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来积极减少排放并承担成本,以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部和商务部2022年联合发布的《外商投资合作与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中明确指出,如果东道国没有相关生态环境政策标准或标准要求较低,鼓励采用国际惯例或中国更严格的标准,以更好地应对“一带一路”倡议绿色发展下的风险和挑战。政府还可以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绿色技术以及绿色投融资方面的合作,降低国内企业走出去的交易成本。


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跨国污染治理等问题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环境治理的效益具有全球或区域属性。如果考虑成本效益对等原则,既然环境效益是全球共享的,那么治理成本也不应仅由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承担,而应在全球层面分担。例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积累的排放和环境破坏比发展中国家大得多,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保护工作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然而一直以来,发达国家都未能对环境收益进行合理付费。


因此,中国可以呼吁全球行动起来进行利益补偿,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国际环境补偿机制,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争取合法合理的发展空间。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Seizing green opportunities"

责编 | 宋平 辛欣

编辑 | 张钊 唐文若

实习生王诗尹亦有贡献



往期精选


“一带一路”合作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

面对能源冲击,全球绿色转型步履不停

巴西学者:绿色“一带一路”是互惠合作,与西方倡议截然不同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 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本文英文版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