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荷藕然:穷家美馔昔胜今(一)

因荷藕然 鸿渐风 2023-04-30

穷家美馔昔胜今(一)

 

因荷藕然

 

 

对于美味的期待、向往与怀念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心理活动。

 

三十多年来,我的这一心理活动,有增无减。然而,在物质社会空前丰富的今天,却往往变成了一种失望与遗憾。

 

现在的食物除了添加剂还是添加剂,食物都是在催生中长大,一想到用化合品堆砌的艳丽,我的心里就直发麻。

 

由于对眼前食物的厌恶,我怀念少儿时所有的食物。

 

对于过去食物的怀念,我一直想写一篇有关这些方面细节的回忆文章,但一直没有下笔。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对比今天,我无法表述我对过去味道的真实感受。然而,我的这种感受,又确确实实久存于心,仿佛变成了一坛不开坛也芬芳四溢的佳酿。

 

现在,我生活在中国人公认的美食天堂--香港,走过很多国家,享受过精致西餐,品尝过鲍翅珍馐,但百吃无味,过后内心总是空阔的惆怅。没有一味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只有抗拒与埋怨。

 

所以,每当灯红酒绿时,我总是郁郁寡欢,满脑子尽是过去简单的生活场景。

 

是的,过去是生命长卷中最动人、也最遗憾的画轴。

 

在我的老家,人们习惯把下厨烹饪叫“做饭”。我的“做饭”生涯大约是从上小学四、五年级开始的。也就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那时,家里贫穷得要命。父母用劳力养活四个孩子。我排行第三。由于没有油水(我们老家说油水就是营养的意思),我们小孩子都是所谓的“饭桶”,一餐能吃几大海碗,一“桶”可以“桶”半锅所谓的饭到肚子里去。而那时我家的锅,是直径半米开外的生铁锅。粮食不够吃,常年是红苕、萝卜、藕肠子、土豆与杂粮以及所有能入口的食物当主食。菜是最便宜的菜,新上市的不买,等满街都在叫卖时,我们家的锅里碗里就有了。

 

照理说,应无美食可言,但活过知天命之年,比尽天下,还是少儿时的饮食,让人牵挂以至念念不忘。

 

食色,乃人之大欲。虽然贫穷,吃鱼吃肉的美梦还是有的,但只能隐藏在心里。如果开了这样的荤,那一定是父母在半年之前许下的愿。为了这个愿,我们梦里召唤,白天捏着手指盘算,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这种召唤与盘算成为我们那时生命成长的一种强大动力。因为我们这些毛头小子,就是在这样的期盼中长大的。

 

今天,我能说的、而且想说的,其实是一些穷家小炒。对于题目上所冠以的“美馔”名号,是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的。纯属标题党。

 

现在的人会问: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怎么会有时间做饭?怎么有这个能力做饭?原来,那时我周围左邻右舍的小孩子都是这样生活的。现在,我看看周围的小孩子,我也认为那是一场梦。

 

谁要那是一个“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年代呢。

 

我的家离小学学校不远。下课后跑回家要两分钟时间,然后我们可以用接下来的五、六分钟时间把炉灶里的火引燃,同时把煮饭的水放在正在燃烧的炉子上。再有时间,把米淘好,放在旁边。一般做完这些,你就可以再跑回教室接着上课了。

 

做以上这些之前,要做好前面充分的准备工作。

 

六十年代末期、七十年代初期,城镇用的是供应煤,烧的是用废砖砌成的炭炉子。煤炭每月都不够用,中间一定会烧几天的柴火。所以有时会烧灶。买来煤炭,先要把它做成炭巴巴、煤饼、煤球之类。做成这样的成品,需要一定的经验与技术。因为要掺一定的黄泥浆进去,既要把煤粘在一起,成为燃烧时所需要的形状,又要在燃烧过程中,不能散、煤炭得到充分的燃烧。在这个过程里,黄泥浆的均匀与比例很重要。我们把做出来好烧的煤炭,称为“很熬火”。

 

接着,准备引火柴。引火柴大部分是父母用钱去买来的。小部分由我们放学后、或者放假时去周围拣。树干、树枝、树皮、树根都是引火的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劈成能放进炉膛大小的规格,准备在那里。

 

每天晚上或早上,我们把这些准备好的材料按程序放进炉堂里,把引火纸与火柴摆放在旁边。

 

有人会质疑十分钟怎么能把炉子烧燃,就是因为有上面这些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

 

一般进行这个引火的工作,都是在下第二节课的时候,这样等下第三节课、上午放学了跑回家,水也差不多烧开了,只等下米。

 

当然,也有烧不燃、塌火的时候。烧不燃、塌火,大部分原因是引火柴湿水、煤质不好或者做成的成品煤失了水准。遇到这样的情况,下午上学就只有迟到了。

 

上面说的是中午做饭前的准备工作。到了晚上,从容很多。因为家人大部分都陆续回来了,大家一起做,还有左邻右舍对着窗户或挤在中间闲话家常的,那场面热闹得很!

 

我老家的房子都是49年前遗留下来、政府收归国有后、重新分配的,已经很残旧了,但在一个天井的周围与过道间,却住满了五、六家人。

 

傍晚,油灯恍惚,很多家庭的炊烟与热气从小青瓦里挤了出来,在昏暗中慢慢升腾。各家各户的厨房一般也是穿眼漏壁,所以,家家户户菜香四溢。彼此边闲聊边做自己手中的事,成为一种习惯。相互借盐、借酱油、借鸡蛋更是常有的事。

 

我那时贪玩,父母回家也不定时,所以,我们家吃饭总是最晚。

 

(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