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斗民族的前世今生:丁酉秋俄罗斯双城游记(下)

因荷藕然 鸿渐风 2023-04-30

战斗民族的前世今生(下)

——丁酉年秋俄罗斯双城游记

因荷藕然


2017年9月26日


今天游览涅瓦河、圣以撒主教堂(欧洲四大教堂之一)以及其它风景区。所有呈现在你面前的,都不会是当初发生时的样子。历史成为了过去,就变成了虚构。人生过往的岁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将成为虚构。因为,有太多伟大的作家——成为历史与人生的篡改者。俄罗斯伟大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却是一位历史的浓缩者。在普希金创作的高峰期,托尔斯泰在俄罗斯出生了。托尔斯泰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等伟大作品,充满了对人类的慈悲与忧郁的情怀。


托尔斯泰一生活在内心矛盾的煎熬中。早年与妻子夫唱妻和。写赞美诗文给妻子,妻子为他誊稿打理庄园。晚年,托尔斯泰与妻子从争吵到决裂,并多次离家出走。托尔斯泰的妻子曾跪下恳求托尔斯泰为她再读一遍早年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但是当时托尔斯泰的心已死了。最后一次,夫妻二人又闹不和。他于1910年10月28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大雪纷飞的途中患上了肺炎,11月7日,托尔斯泰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终年82岁。抄录几段托尔斯泰的名言隽语——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特别注明:此句为《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语,鄙人以为,没有翻译出托尔斯泰的味道来)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的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所以,千万不要和历史与人生较真。人啊,一生被物质所烦恼,但最终与你长伴的还是如影相随的灵魂。托尔斯泰写了千万字的巨著,探讨的都是俄罗斯未来或人的命运,而唯独没有把自己的一生探讨明白。人的一生注定是孤独的,追求物质享受,试图把它作为精神的替代品,最终都会在物质与精神的转换中,迷失自己。在这个空旷的世界里,何处才可以安放自己的灵魂呢?大地无言,风又吹过,不停地吹过……


俄罗斯的秋天有点凉意了。


走马观花,尽管所观各处风格大相径庭,但也透露出这个民族历史的蛛丝马迹,和这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即使在暴力统治时期,他们的文化,也被小心翼翼保留了下来。而在中国,以“打倒孔家店”为肇始,以“破四旧”为蛊惑,把华夏五千年文明,砸得七零八落了。现在人们的盲目崇拜,除了无法了解真相的硬伤外,也是缺乏精神寄托的表现。什么是精神寄托?就是有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与遗产发扬光大的赤子之念。俄罗斯人可以用二十年盖教堂,用十多年修复战争留下的创伤。而我们则可以一夜之间,把颐和园里的万佛寺,砸得一个佛头也不剩……近百年来,中国人已经不再有敬畏了。偶有所感,写了一首《俄罗斯之行散曲》:


冬宫炮哑锤镰锈,

厉魅销声铁幕倾。

不见红旗舞,

谁人忆列宁。

 

雄心不老青春远,

义气凌云赤子真。

情属冬丽娅,

还忆柯察金。

 

涅瓦水碧秋风索,

北极熊孤霜叶新。

一曲山楂树,

徐行白桦林。


2017年9月27日


今天,从圣彼得堡驱车三个半小时,来到俄罗斯国家的发祥地——诺夫哥洛徳古城游览。这座悠闲宁静的古城,完全褪去了一千多年前的繁华与伟大,一派浓浓的深秋气息。美中不足的是阴云低沉,风雨欲来。恕我没有对风景与美食进行细致的描写,而是率性走笔,乱点鸳鸯谱,所引的资料亦无法考证,当野史也好,当聊斋也罢,您千万不可当真。


历史是每个人心目中的“罗生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作为凡人的我们,只听到或看到了每件事与物的那么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还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放大给我们的。而隐藏的大部分,就是这个无法解释的人间的所有物证了。我一直对历史的真实性,有着无法遏止的怀疑与好奇,但却永远无法找到它的真相与答案。更何况在互联网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谣言或杜撰,从早到晚不停地侵蚀着我们的大脑,事实成为沉默的库存货。因为,权力成了货真价实的春药,充分唤起人们的快感,强奸人们的意志。当人们最终走向一个由他人为我们设计的共同梦想里,油然而生的,是打鸡血般地亢奋。


   我突然对旅游的意义有了新的领悟——旅游就是跳出预设的逻辑闭环,就如站在没有引力的月球看有引力的地球,在牛顿定律不能解释的现象中,重新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寻找答案。


2017年9月28日


今天陆、空并举,返回莫斯科。惟有《苏维埃之叹》小诗一首:

冬宫挥手野殍横,

旗上锤镰溅火星。

土豆难烹牛肉宴,

俄文搅动太空城。

无为岁月有秋桦,

有憾江山无世宁。

神鬼存疑黄粱梦,

百年革命只余惊。


2017年9月29日


俄罗斯之行结束了,今天回到香港。


一个帝国寿终正寝了,托尔斯泰的文字依然不朽,但是,他最后的执念还在拷问人类。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是一个矛盾体,在养尊处优的生活里,他几次出走,只因灵魂无处安放。


回归本我,是我们研究自己与世界依存关系的起点。研究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寻找快乐,人才能活得从容豁达。痴妄用“什么什么”改变命运,与“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一样,荒唐到熠熠生辉。真相提醒你,你必须认清命运的逻辑走向才行。历史、国家与民族,是无数个人的言行放大,没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因为,国家与人,常常是妄为的行为在先,理性的思考在后。一个国家的历史演进,会有很多伟大而任性的统治者,英明与错误,都是自己在定义。目的之说与意义之说,无非后来人衍生出来的臆断而已。


上面这段话有点天马行空,可能是伏特加喝多了,进入到了涅瓦大街上酒鬼似的颠三倒四状态。又或者,在历史与人性面前,不喝我也醉了?伏特加好喝吗?肯定不如二锅头!那就就此打住吧。


历史、国家与民族,都是宏大话题。在真相没有完全清晰之前,几则豆腐干大小的游记和些许感慨,就如盲人摸象,不得要领。只不过在此表明,我不是行尸走肉,还是有灵魂在游荡。倘若能引起读者的一点注意,伴生一些思绪的旅行,那么,我们的旅程就还在继续,说不定会邂逅柳暗花明,如果运气好……


整理此篇游记时,原标题拟为《掠影——旧梦与残篇》,在这个标题党年代,诸位认为哪个标题更好些?

                                      2018-12-31

                                       整理于海桃湾


(责任编辑:东湖鲫鱼)

************************

往期文章回顾:

战斗民族的前世今生:丁酉秋俄罗斯双城游记(上)

因荷藕然:硝烟里带刺的玫瑰

因荷藕然:钓鱼往事

---------------------------

小熬浆糊:撷影采风写楹联(趣话之六)

墨斗鱼:新堰中学黄师门《召集令》之由来

陆羽金鱼:知青年代的“〇六六”工程往事

君子陶陶:饥饿年代的“十一”宿命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应大家的建议,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

    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tsangsj@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