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知识点┃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一、字
1、难读的字
淌(tǎnɡ) 溅(jiàn) 喃(nán)
2、难写的字
淌:左窄右宽,右部“尚”的上部是“”。
废:下面是“发”,不要少写了右上角的“丶”。
唉:左窄右宽,右下是个“矢”字。
熬:上大下小,左上是两横一竖加“万”字。
3、多音字
没 méi(没有) mò(沉没)
宁 níng(宁静)nìng(宁肯)
作 zuò(作业) zuō(自作自受)
柏 bó(柏林) bǎi(柏树)
假 jiǎ(真假) jià(放假)
二、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咆哮 惊慌 跌跌撞撞 书记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搀扶 丈夫 渔夫 轰鸣 心惊肉跳
沉思 风暴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敲门 阴冷 宁静 脸蛋 自作自受
清新 湿淋淋 渔网 糟糕 倒霉
忧虑 后脑勺
2、近义词
咆哮~怒吼 惊慌~慌张 拥戴~爱戴
放肆~肆意 祭奠~祭祀 怒吼~怒号
抱怨~埋怨 严肃~严厉 忧虑~焦虑
照顾~照看 均匀~匀称 沉默~缄默
缓慢~迟缓 健壮~强壮 虚弱~衰弱
沉思~思考 奇特~奇异 平静~寂静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心惊肉跳~胆战心惊
势不可当~势如破竹
跌跌撞撞~踉踉跄跄
3、反义词
黎明→黄昏 惊慌→镇静 沙哑→清脆
放肆→拘谨 痛苦→高兴 奇特→普通
温暖→寒冷 舒适→难受 安静→热闹
严肃→和蔼 潮湿→干燥 忧虑→放心
清新→浑浊 黧黑→白皙 缓慢→迅速
健壮→瘦弱 虚弱→强壮 平静→动静
寂静→热闹 乱哄哄→静悄悄
不假思索→深思熟虑
势不可当→不堪一击
跌跌撞撞→稳稳当当
指手画脚→规规矩矩
4、词语归类
①ABAC式词语: 自作自受 自言自语
类似的词语:
自生自灭 一生一世 无声无息
②描写心理的词语: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类似的词语:
心急如焚 心花怒放 心猿意马
③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魁梧黧黑
类似的词语:
眉清目秀 冰清玉洁 明眸皓齿
④描写气势的词语: 势不可当
类似的词语:
惊天动地 地动山摇 山崩地裂
⑤量词:
一群野马 一张破帆
一块围巾 一股海风
⑥动词:
揪出一个小伙子 拍击着海岸
顾惜身体 举起马灯
⑦修饰词:
窄窄的木桥 乱哄哄的人们 痛苦地呻吟
白茫茫的世界 波涛的轰鸣
三、日积月累:与生活有关的诗句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宋]杨万里《舟过安仁》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唐]李煜《虞美人》
4、生活是苦辣酸甜的集合体,它里面既有“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童真童趣,又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诸多无奈,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住事知多少”的不尽愁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根据句子的意思,写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四、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洪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汉比作一座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老支书的沉着、坚定的高大形象。
2.拟人句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肆虐。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凶恶。
3.精彩句
(1)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屋外和屋内的环境,突出地表现了桑娜一家的贫穷以及桑娜的勤劳。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句话是对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桑娜矛盾的内心活动。
五、考试热点
1.《桥》一课,比喻拟人句很多,考试时常以仿写的形式考查。
2.《穷人》一课,第9、24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3.《在柏林》一课,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常以判断或选择的形式考查。
4.第四单元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续编故事要注意:
①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②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③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六、“1+X”阅读
推荐篇目:
竹林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阅读方法:
这篇文章可以和《桥》进行对比阅读。
二者虽然题目中都写了“桥”,但在表达的主题思想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同样是写“生命之桥”,但二者在表现手法上、语言特点方面也不尽相同。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由部编小学语文预习精心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部编小学语文预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