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消费时代,你的“隐私”还好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数据研究院 Author 陈晓宇
近年来,网络交易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稳增长、促消费、扩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逐渐成为社会问题得到舆论高度关注。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无论是新闻发布会上,还是场外连线采访时,个人信息安全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每年的“3·15晚会”更是广大消费者维权的舆论重地,同时也成为企业和公关最为紧张的年度“大考”。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推荐为用户带来优质、高效、个性化的资讯和服务,很多用户愿意为此提供部分个人信息。数字时代,数据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个人信息更是最具价值的核心资源,部分企业“跑马圈地”、“野蛮生长”,将获取和利用个人信息作为其核心商业目标,而移动互联网免费服务模式更是加剧了其对个人信息的依赖性,导致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
图2:网民遭遇各类网络安全问题调查 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20.4%的网民表示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17%的网民遭遇过网络诈骗。
2020年5月,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报告(2019)》显示,从2019年3月起,APP专项治理工作组根据网民举报等情况,分六批次对下载量大、用户常用的千余款APP进行了评估,共发现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6976个。
图3:六批次评估发现问题比例趋势图,来源: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报告(2019)
在个人信息安全上,企业、商家、消费者、网民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旦存在信息泄露、行为欺瞒、质疑埋怨等现象,最终受损的是大众利益,甚至影响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在今年的“3·15晚会”上被央视重点提及,通过摄像头捕捉人脸信息、窃取个人信息的方式首当其中。据报道,近日记者在全国多地先后调查了20多家装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商户,人脸识别信息均被偷偷获取。人脸信息属于个人独有的生物识别信息,一旦泄露,将严重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隐私安全。
此前,“瑞智华胜”曾利用技术手段非法获取用户信息,并通过投放广告盈利,这些cookie信息窃取后,还被存储在境外的服务器上。该事件被视为“史上最大规模数据泄露案”,引发舆论对数据安全的高度关注。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数据保护措施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风险,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国家信息安全。
人民数据研究院在2020年推出的《大数据风控与权益保护研究报告》曾指出,当前中国,互联网发展已经度过了野蛮生长时期,网民在使用网络工具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互联网企业在对个人数据收集、储存、加工、运输、使用等一系操作时,应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为规范,自觉做到维护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
“公民信息安全保护”成多方探索“新课题”
近几年,各级政府部门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加强公民信息安全的保护和管理,陆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塑造规范的互联网发展环境。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督促平台企业承担起商品质量、食品安全保障等责任,维护好用户数据权益及隐私权,明确平台企业劳动保护责任。今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也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提供了完备的法律依据。
对平台企业而言,能否积极适应新时代互联网发展规范的要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在保护好用户隐私信息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也成为其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3月15日当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针对络经营主体登记问题、主体责任问题,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网络交易新业态,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规则,虚构交易、误导性展示评价,虚构流量数据等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等问题均做了详细规定。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迅速出台将为完善网络交易监管制度体系、持续净化网络交易空间、维护公平竞争的网络交易秩序,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制支撑。
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陈晓宇
编辑:薛姣
责编:梅亚川
更多精彩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