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张图看懂产业发展,人民数据研发的智慧农业项目

白杨 人民数据
2024-09-17


只要架起手机,田地就是直播间,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新农人,用新思想、新技术开辟农业生产、销售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人民数据在数据助力乡村振兴过程当中,也做出了探索和尝试。

数字“种”进土地,乡村振兴添动力


“流转土地面积多少、天气适不适合打药、灌水层深浅、作物长势等,以前都靠人工测量、现场查看,现在通过卫星采集数据,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出预警,还能精准定位,大大减少了巡田工作量。”辽宁沈阳新民市前当堡镇中古城子村的种粮大户王时忠望着田地,胸有成竹。看“数”种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王时忠说,“每亩水稻增收50斤,施肥成本降低20元。”


《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辽宁新民市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建设,2021年,获批辽宁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市;2021年年底,在全国率先建设“数字孪生农业基地”,建设“三农”专题数据库17个,汇集各类涉农数据。信息网站、短信平台、语音系统、智慧农业APP等技术,已经在当地农业政务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应用。


据了解,新民市还利用二维码为农户建设了智慧大棚。除了农户自主更新的种植信息外,二维码内还会显示大棚位置经纬度、面积、所有者等基本信息。当地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信息汇总到新民市数字乡村一体化平台,既有助于对大棚进行确权管理,又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区域内种植结构、产量情况,为农民提供产业信息、上市指导。”


过去靠人力,现在靠算力。数据成为“新农资”,让农民挑上了金扁担,有了致富的底气,也让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报道,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正在被高速运转的数据与机器替代。太湖农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数字赋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大米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20人管7000亩地,建设大米加工数字化产线,打造“江南味稻”特色品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有待提升

用好数据这项“新农资”,是农业数字化的重要内容。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历来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给种植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降低其种植成本和种植风险,是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的应有之义。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数字农业尚在起步阶段,数据采集开发利用程度尚浅,数据还难以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01

第一产业数字化投入偏低,发展滞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中测算,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共利用数字化投入10.4万亿元,第一产业数字化投入规模为183.7亿元,第二产业数字化投入规模为7.6万亿元,第三产业数字化投入规模为2.8万亿元。与2007年相比,全国数字化投入总规模增加1.85倍,第一产业数字化投入增加0.77倍,第二产业数字化投入增加1.63倍,第三产业数字化投入增加2.68倍。可见,农业数字化水平明显低于全行业数字化的平均水平,农业数字化发展明显滞后。

02

对数字农业认知存偏差,转型动力不足


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观念相对陈旧,认为数字农业存在很大风险,不愿接受。还有一些人对数字农业认知存在偏差,转型动力不足,甚至认为数字农业仅仅是安装几个传感器就可以了。


数据不够用、不好用、不会用,也是制约农业数字化的问题之一。有调查称,一些数字农业项目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现象,“部分项目展示成分大于实际应用效果。”一些数字农业项目仅仅实现了简单的信息传输与显示,未能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难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做法也让一些农户与农企产生“信息技术无用论”的偏见。

03

数字农业应用型人才缺乏,底层技术创新不足


目前我国缺乏农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且整体数字素养不高,导致数字化农业技术较难应用与推广。在数字农业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技术。《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就明确指出,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基础薄弱,数据资源分散,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滞后,农业专用传感器缺乏,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

04

“数据孤岛”尚未打破,数据互通共享程度低


《经济日报》指出,在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应用场景建设统一标准,相同应用场景建设内容不一,设备、软件接口标准不一,各数据之间融合协同的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全面集成较为困难,形成了“数据孤岛”,这极大地限制了数据要素价值的挖掘利用。“数据孤岛”的存在,导致农业数据互通共享程度低,也制约了农业发展中的数据集约协同创新。


如何让数据成为“新农资”

01

加快数字资源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提升现代农业管理决策水平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据是最重要的新生产要素,能够全流程全方位赋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表示,数据要素利用能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变迁,优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设针对农业技术、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统筹建设针对农产品种植、培育的数据系统,为农业农村精准管理和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02

积极推进“数商兴农”工程,激活农业数字市场活力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提出了两方面建议:一方面要逐步构建“大数据+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数智化模式。在生产端,数据赋能农地变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作业的“工厂”。在流通端,涉农数据将从源头进行采集、整合与管理,真正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物流可追踪、质量可追溯,助力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另一方面是“大数据+农产品品牌”的新型营销模式要加速推广。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推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竞争力和显著溢价能力的农产品品牌。

03

探索“数据+农业”融合创新,加强农业大数据平台产品推广应用


盘活农业大数据资源,完成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紧密连通。科技企业需要发挥“连接器”的作用,不断探索“数据+农业”融合创新赋能,才能更好地促进数据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释放。


几年来,人民数据先后承接了四川广元市苍溪县猕猴桃产业大脑、广西横州市数字茉莉花产业大脑、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三峡脐橙产业大脑等多地农业数据库及大数据平台等智慧农业项目的研发。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达到“一张图看懂产业发展”的精准化、精细化管理目标,实现了政府与农民“面对面、键对键”,提升了乡村精细化治理水平。


秭归脐橙轨道运输

脐橙深加工



联系我们

郭平

人民数据乡村振兴数据中心主任

电话010-65367268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白杨


编辑:谈栋(实习)

责编:王晓彤 岳禺宁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数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