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资讯 | 商业航天市场简讯(2021.09.29)

航天星云 2022-09-22


01

中国航天科工七大体系、百余项现代化装备震撼亮相珠海航展


9月28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开幕。本届航展,中国航天科工以历史最大规模参展,展区总面积近6000平米,立足“七大体系、室内室外、线上线下”展示构架,系统展示防空体系、海防体系、对地打击体系、无人作战体系、预警监视安防体系、商业航天体系、指挥通信与支援保障体系的整体能力及主力产品。


其中,航天科工完备的商业航天体系收到广泛关注,“星”“箭”“云”齐聚珠海。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已成功完成10次发射任务,不断刷新同一型运载火箭在同一发射场发射间隔最短记录。天基物联网行云工程在集装箱监管、地灾监测、气象观测、农情监测、海洋环境等重点行业开展了试点示范应用,计划于2022年前后完成小星座构建,正式开展卫星运营和市场应用拓展。


航天星云·天基网络地面服务平台汇聚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各类天基资源,提供“卫星管家”“航天精度”“航天监测”“全球一点通”“低空畅行”五大线上服务产品。


航小星观点:

在此次航展上,“商业航天”一次被频繁提及。从全球范围来看,商业航天已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卫星领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和风投公司正进入航天领域,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迎来诸多利好,伴随航天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和太空力量的迅猛推进,航天产业也正在成为当前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引擎。可以看到,我国商业航天已由起飞阶段进入黄金发展期。


02

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地广州南沙


从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到天舟三号“太空快递”成功发射,近段时间中国航天“热度值”不断上升。而在不久的将来,广州也将具备商业火箭的量产能力,年产运载火箭可达30发。

据悉,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具体运作将由中科宇航广州子公司主要负责,该基地主要用于开展系列化固体、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试验、总装及测试工作。总规划占地面积约600亩,首期100亩计划于2022年8月竣工投产,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30发运载火箭,为中国商业航天卫星发射、尤其是低轨中大型星座的发射任务提供有力的入轨工具,将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航小星观点:
目前,我国航天产业在多个领域已经步入了商业化进程并处于稳步发展态势,伴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中国航天领域在商业航天方面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我国民营企业卫星工程需发射近2500颗卫星,卫星总重量近400吨。未来,传统发射任务仍将维持稳定增长,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即将爆发,小卫星发射市场空间巨大,商业航天产业闭环也将日趋成熟。


03

商业航天存储芯片研发商EXA Tech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近日,专注于太空信息存储的EXA Tech(艾可萨科技)完成了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艾可萨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中国第一家完成在轨验证的商业航天存储公司,其通过数据中心级别存储阵列技术和芯片化能力提供智能载荷(IPL)方案,以满足卫星对在轨数据的存储、计算与数据传输等空间信息处理需求。


2020年7月,由艾可萨科技与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合作设计、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款宇航级存储控制器芯片Bifort流片成功,该芯片适用于航天任务大容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应用,填补了国内高可靠性存储控制器芯片的空白。


航小星观点:

遥感近年来,随着全球对航天轨道资源的争夺日益进入白热化,中国加快了遥感星座及互联网星座的布局,在轨卫星数量的剧增,也提升我国对卫星批量化制造、智能化建设的需求,空间数据、特别是遥感数据的实时性、有效性与安全性需求尤为迫切。随着人类逐渐步入大航天时代,太空环境下保存、管理、处理数据的能力愈发重要。可想而知,伴随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脚步日益加快,也将推进更多连带行业及技术的发展。


04

政策解读|哪些生意只能在海南做


近日,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发射任务。此次发射任务是2021年文昌航天发射场承担的第4次发射任务,伴随着国家航天战略的部署实施,海南航天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时代”。


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专门提出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的市场准入环境,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曾表示,将加快支持海南建立符合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特点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将文昌航天发射场打造成国际一流、市场化运营的商业航天发射基地,支持设立商业航天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优化商业航天领域技术研发、工程研制、系统运行、应用推广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审批程序,吸引商业航天全产业链落地海南。


航小星观点:

海南处于低纬度地理位置,拥有广袤无垠的海洋,为商业卫星发射奠定了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发展基础,在发展商业航天方面拥有绝佳优势。此外,海南具有层次丰富的航天技术体系,已经形成“北有文昌航天发射,南有三亚卫星应用”的航天产业格局,将在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05

重磅!快舟一号甲火箭成功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


北京时间2021年9月27日14时1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1次飞行。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可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对地观测彩色静态影像,将为我国国土资源监测、矿产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林业资源普查、生态环境监测、公共应急卫生等领域提供遥感数据服务。


航小星观点:

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采用了水平总装、水平测试、水平运输的“三平测发模式”,有效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由移动发射车在普通硬实地面实施发射,不需要复杂的发射塔架,简化了发射保障设施;火箭具有先进末级,可同时保证多轨道发射能力和高精度入轨姿态,能满足一箭多星用户的快速发射和部署需求。自2017年1月9日首次执行商业发射任务以来,快舟一号甲火箭已成功完成10次发射履约,顺利将20颗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快舟一号甲火箭时隔一年后再次执行发射任务。


06

吉利科技集团开始规模化生产商业卫星


9月27日,吉利科技集团发布新闻稿称,公司旗下台州星空智联卫星工厂生产的首台套产品今日下线,标志着吉利商业卫星步入批量化生产阶段。此次下线的试产星由吉利科技集团旗下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


台州星空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8月12日,为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台州星空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卫星试验中心项目位于台州湾新区,是国内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 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也是深度融合航天卫星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涵盖卫星研发、核心部组件制造、测运控、航天材料、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


航小星观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2013-2020年,卫星制造业收入呈现波动变化,2016年以来,卫星制造收入稳步提升,2018年,卫星制造业总收入为195亿美元,产值增长26%。2019年和2020年下降显著,2020年卫星制造业收入仅为122亿美元,达到2013年以来最低。其中,美国卫星制造产业收入79亿美元,占比约65%,其他国家总计43亿美元,占比约35%。随着固定卫星业务公司之间的合并及更多民间资本入场,未来的十年将是卫星制造和发射的黄金十年,势必拉动整个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


07

网商银行卫星遥感技术突破!苹果、猕猴桃等果农将获卫星贷款


9月26日,蚂蚁集团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在陕西洛川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卫星遥感信贷技术“大山雀”迎来技术突破,成功识别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这也意味着,许多果农贷款难的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案。据悉,这一代号为“大山雀”的卫星技术于去年9月正式商用,原理是通过解析卫星影像,判断农户耕种面积和品类,预测产量产值,从而给予合理的贷款额度。


网商银行此次升级的“大山雀”,其作物识别算法模型,实现了融合识别不同分辨率的影像,提升了水果等经济作物的识别精度,属于业内首例。同时,升级的算法机器,还融合了人工经验,能利用地形、降水、积温、历史产量等知识识别作物,让天上的卫星真正掌握了传统“信贷员”的技能。


航小星观点:
由于农作物生长变化较快,农业遥感观测参数繁多、复杂性高,因此对遥感卫星观测的时效性以及多载荷数据融合、联合反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有多颗应用于农业领域的遥感卫星和星座相继发射与在轨组网应用。欧美等国多采用搭载不同载荷的多星组网方式,满足农业对于时间、空间和精度的高要求。与国外相比,中国的陆地资源卫星系列、高分卫星系列以及环境监测减灾小卫星星座的观测能力部分兼顾了农业遥感观测业务,能够初步满足农情监测、农作物分类估产以及农业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需求。随着遥感卫星在农业市场的深入应用,卫星对于农作物的观测及识别能力也将逐步完善。


08

遥感聚焦“双碳”目标 专家共议“双碳”遥感监测体系


9月24日,“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和空间遥感技术高峰论坛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行。会议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汇聚碳遥感及应用领域领军专家和团队,共议“双碳”遥感监测体系与应用技术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在大会开幕致辞中表示,“双碳”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要通过此次大会,共商中国碳排碳汇空间遥感监测体系的建设,集中优势助力碳监测遥感领域再攀高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巍亦指出,此次大会汇聚了国内研究力量,促进专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要依靠技术的力量,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航小星观点:

据媒体报道,我国在2016年成功发射了中国碳卫星(TanSat),成为国际第三颗温室气体卫星,用于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借助此颗碳卫星,我国顺利掌握了地面碳数据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未来,我国将以碳卫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研发新一代的温室气体监测卫星,服务于全球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信息整理:赵晶

编辑:刘玲



往期推荐



聚焦 | 航天星云“全家福”首次亮相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五大产品齐聚一堂,“人气巨星”航天监测平台闪亮登场!

“决战决胜一百天 优质高效保目标”——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召开2021年劳动竞赛动员大会

事业部参加第十二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航天国际科开幕式论坛

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再续辉煌,助力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

常熟——立足商业航天,抢抓转型发展新机遇!

点亮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