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商业航天发展的大国较量(下)

航天三院卫星运营 航天星云 2022-09-22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应对策略

(一)我国商业航天现状


在我国,对商业航天在开放航天领域的最早政策性依据来源于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应用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2019年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国家顶层航天发展规划。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围。在政策的扶持和资本的加持下,商业航天呈现大幅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2%。在融资金额方面,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融资总额已超过100亿元,较2019年增幅超61%。


商业航天兴起并正逐渐已经成为助推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新生且重要力量。相比于美国和欧洲,我国商业航天整体起步相对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缺少顶层规划,发展还比较粗放。除传统国有航天企业较为系统地布局商业航天业务以外,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多聚焦于传统航天的外溢市场,虽然从产业链角度看,各环节逐步出现了头部企业,也有数量不少的民营企业的卫星入轨,但未形成系统业务化服务和应用能力。


(二)我国的应对策略
1尽快抢占近地频轨资源


从太空频率和轨道资源方面,之前大家形成默契的“先占先得”原则,会变成“先占永得”。通过引入商业航天的社会资本,快速迭代技术创新,提高研发进度,加快布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大幅提升我国太空基础建设整体规模、技术水平和迭代速度。


2加快体系创新促进发展


要实现商业航天长久、健康的发展需要结合商业航天的特点开展成体系的创新。


1)技术创新

传统航天工程化成果丰富,但产品化、商品化程度不高,通过商业航天支撑的大规模应用倒逼形成配套产品现货市场。同时,利用天基资源、航天技术与广泛领域深入融合形成航天应用产品,促进商业航天持续发展并形成产业规模。


2)商业模式创新

提倡基础建设共建共用以分散投资压力、降低投资风险,引入专业化商业航天运营服务商在项目的投资建设环节做好项目开发角色,充分挖掘市场机会、实现盈利、建立自循环商业模式,同时有效整合更广泛的多元社会力量真正做大做强商业航天产业。


3)管理创新

通过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规则,去芜存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商业航天在一个健康、干净的环境中发展,才能迎来商业资本的规模投入,推动产业走向成熟和盈利。


3推进航天多元化发展模式


为了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主导力,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充分挖掘商业航天企业的竞争力,支持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通过多元化、国际化供应链体系,刺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和服务提升不断开拓广阔市场。


4加快商业航天产业升级


要保持航天运营主体的多样性,促进航天产业的开放性,通过产业自我造血发展到用商业航天来提升技术迭代速度,快速试错,推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专业化,行业化,区域化,国际化”。


5贯彻落实航天强国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依托传统航天60多年积累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人才体系,快速转化为商业航天产业链体系和人才模式,借助资本力量,建立过硬的技术团队和灵活运营机制支撑长远发展。


通过发展商业航天,加快体系创新,推动航天产业的快速、协同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航天领域与广泛应用领域,让天基资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为关键要素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标志。





探索与实践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中坚力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积极拓展航天领域和市场空间,在国内率先布局商业航天产业,构建协同、共享发展生态。航天科工三院根据集团公司商业航天产业整体布局,聚合优质资源设立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以下简称“事业部”),作为专门机构牵头卫星运营产业发展。2018年以来,以“卫星即服务”新理念为发展牵引,持续构建“一网一平台一生态”(一网:商业航天地面服务网;一平台:卫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一生态:共建、共享、共用、共创、共生、共赢的“卫星互联网+”新生态)商业航天运营服务体系,坚持“商业航天、合作共赢”理念,广泛联合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伙伴,致力于让卫星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卫星即服务”的模式探索


卫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卫星即服务”的承载平台,是卫星资源汇聚的主要载体。通过打破行业信息壁垒,扩展数源,建立全国首个航天星云·卫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高效、可靠、快捷地汇聚、处理、存储、管理、分发来自卫星、无人机、地面站等各类时空基础设施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互联,充分整合政府和商业系统的太空数据和技术,加大对天基网络系统、太空态势感知等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并面向航天强国、智慧产业和“一带一路”提供服务。


(二)共建共享、生态发展


在模式创新上,提出“共建共享、生态发展”的概念,通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星座建设计划,将卫星业主方按需定制和资源整合共享有机结合,形成“卫星即服务”的一系列落地场景,包括共享卫星星座、共用地面基础设施、共建运营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共享星座实现对地面目标的实时监测、即时处理和快速执行。三院基于“中关村领创商业航天产业联盟”和“卫星即服务产业联盟”,打造“卫星互联网+”新生态集群。通过推动央地协同创新、打造产业链系统服务,最终共同涵养商业卫星产业生态和繁荣商业航天市场。


(三)丰富应用场景,挖掘价值洼地


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价值洼地在下游。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2020年全球卫星应用服务行业收入约1178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航天卫星产业总值的43.5%。面向卫星在智慧产业中的应用,事业部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交通物流、生态环保三大方向形成一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构建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管理系统实现对地震、地质、水旱、森火等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的评估。依托卫星通导遥服务能力实现在数字交通、低空飞行服务与管控、车联网和无人物流等领域的产业赋能。聚焦卫星创新融合应用,在生态环保领域持续发力,重点布局城市环保服务综合应用和“双碳”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通过商业航天与行业应用市场的深度融合发展,成为领先的卫星资源与数字技术服务商。





结束语




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提出将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列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战略机遇,共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做好“商业航天、合作共赢”,保障建设航天强国目标的实现以及航天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为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拼搏。







文/图:汤玉杰
编辑:刘玲


往期推荐

集团产业部部长李雪梅一行到事业部调研指导

深度 | 商业航天发展的大国较量(上)

城市卫星2.0:星因城而起,城因星而兴

国庆献礼丨航天星云五大线上“明星”产品珠海航展首秀热浪来袭

航天监测 | 卫星聚焦——强降水再度引发的河南洪灾

点亮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