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资讯 | 商业航天市场简讯(2021.12.17)

航天星云 2022-09-22


01

总面积641亩!大兴区安定镇将建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据悉,大兴区将在安定镇砖厂及其东侧地块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围绕商业火箭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卫星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引进一批航天领域头部企业、独角兽及研发中心,到“十四五”末,成为百亿级航天产业园区。按照规划,到2025年,基地集聚细分领域国内领军商业航天企业10至20家,带动配套企业100家以上;到2035年,建成国际知名航天基地,集聚国际有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企业超过百家,带动配套企业超过千家,全产业链实现产业规模力争超过2000亿元。


航小星观点

建设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是北京市紧抓卫星网络产业重大机遇,巩固“南箭北星”产业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大兴区作为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的主阵地,自今年揭牌以来,一直在加快推进基地筹建工作。据了解,该基地重点发展“箭弹星”相关产业,着力于在十四五期间打造百亿级航天产业园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兴区还将继续保持高频高速高效的建设节奏,深入推进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建设落实,以“一年全面起势、三年显现成效、五年形成格局”为目标,全方位打造商业航天体系,促进商业航天产业雏形加速形成。


02

GeeSAT双星商业航天发射任务失利:火箭飞行异常


(新华社酒泉12月15日电) 12月15日10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执行GeeSAT双星商业航天发射任务,火箭飞行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由星际荣耀空间公司研制,为四级固体小型火箭,该火箭全长超过20米,直径约为1.4米左右,起飞质量31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300公斤。

航小星观点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北斗导航卫星完成全球组网,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携带月壤样本返回地球,火星探测器顺利实现软着陆,以及中国人首次入驻自家空间站等。可以说每项成果,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航天人的努力,而这一切都激励和带动着民营火箭企业的发展,然而探索路上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挫折。早在2019年7月,双曲线一号就已首飞成功,一举实现了中国民营火箭零的突破。


03

福州新区:滨海新城达华卫星互联网产业园项目即将全面封顶


日前,坐落于滨海新城核心区的达华卫星互联网产业园项目建设迎来新进展,该项目B/C/D栋研发楼已于11月底封顶,A栋研发楼将于12月初封顶。据了解,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41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投约11亿元。项目建成后,将依托高通量卫星及星轨资源,融合大数据、智慧海洋和海洋经济运营为一体打造“海联网”工程,建成“一网一中心”,即打造全球高通量卫星覆盖和海洋信息感知网,打造“海-船-岸-养-旅-管-产”相结合的海上数字应用中心,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华卫星产业园将是滨海新城首个专注于宽带卫星通信行业的高科技生产研发中心,与周边高新技术产业园形成产业链,共同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助推滨海新城打造海上互联网“新基建”,助力“数字福建”“数字福州”品牌建设。


航小星观点

据了解,该产业园由达华智能(集团)牵头筹建,多家卫星央企、海外卫星公司、国有投资机构已签署入驻战略合作协议。近年来,福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海洋高端工程装备等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持续向好,“高新蓝”技术成为激活海洋经济的新引擎。日益壮大的海洋经济规模,为福州创造更多的蓝色优势。在这有利的大环境下,福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气魄,以更加开放、宽阔的视野寻求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不断挖掘建设“海上福州”新的潜力。


04

深圳发出“卫星+”征集令!


12月13日,深圳市发改委对外发布通知,开展卫星及应用产业重点项目征集工作。这是继《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发布后,深圳在抢抓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机遇,构建“卫星+”创新生态上的最新举措。据了解,征集项目类型包括特色应用场景示范、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核心产品及零部件产业化、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向。今年6月发布的《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从打造特色应用场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建立行业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推出了16条创新举措。


航小星观点

《意见》在打造特色应用场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多项鼓励支持政策。支持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集群发展。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引导为辅,支持企业投资建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和区域特色遥感星座。具体支持卫星在交通物流、海洋经济、自然资源、城市安全、环境保护等行业创新应用,开展“卫星+”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航运、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城市,以及卫星互联网、卫星物联网、天际灾害监测与预警等应用探索,并公开展示了扶持资金的获取具体指标。


05

安全应急大联展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12月10日上午,由中国安全产业协会、中国林业机械协会和中设国际会展集团共同主办“2021中国(合肥)安全产业应急装备展览会暨中国国际森林草原灾害防控装备智慧林草展(简称:安全应急大联展)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原工信部安全生产司一级巡视员于立志、中国林业机械协会会长刘群、中国安全产业协会秘书长陈瑛、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厅长张海阁、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王有军、合肥市政协副主席张炜等大会主办单位、支持单位、协办单位领导以及全国多个省市应急、经信、林业、气象、煤监、人防系统的负责人,共同参加了大会开幕式。作为安全应急和森林防火行业重要的展示平台,除各类产品展示外,还举办多场发布以及峰会、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家工信部安全生产司一级巡视员于立志、院士等行业专家和院士作论坛主旨演讲和专题分享。


航小星观点

安全应急产业是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民生安全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是发展安全应急产业的有利推动,对于提升全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6

专家建议加强空间遥感监测促进“双碳”达标,碳卫星:“把脉”全球大气治理


新华社电(记者杨稳玺、谢建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卫星总设计师曹海翊12日表示,应借力空间遥感技术,推动实现“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而遥感技术可用于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排放源监测、碳汇监测等。比如在碳汇监测方面,利用荧光遥感技术,可反演植被生产力,获取植被碳汇变化趋势。


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的办公室中,放着一个缩小版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模型。别看它身形小,却承担着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分布的“大”使命。从国外专家口中的“impossible”到2016年成功发射,碳卫星已经在太空中工作了5年多。作为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碳卫星,它实现了我国在空间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的从无到有,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了科技力量。今年7月,刘毅团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和地图,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是继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具备该技术的国家。


航小星观点

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而遥感技术可用于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排放源监测、碳汇监测等。比如在碳汇监测方面,利用荧光遥感技术,可反演植被生产力,获取植被碳汇变化趋势。大气二氧化碳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因之一,其增与减涉及大气圈、生态圈、岩石圈、海洋圈、人类圈等多个圈层的相互联系,科学利用观测和模型剖析二氧化碳在这些圈层间的循环是制定前进方向的必经之路。新一代碳卫星的研发将面向我国双碳目标的监测需求、国际社会的盘点需求,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中和”。






信息整理:赵晶、史恩宇
编辑:刘玲


往期推荐



新人初体验 | 缘定寰宇,梦启星云

新闻资讯 | 商业航天市场简讯(2021.12.10)

新人初体验 | 为梦想的实现付诸努力的实践

童庆禧:用高光谱遥感发现“物质指纹”

新闻资讯 | 商业航天市场简讯(2021.12.01)



点亮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