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资讯 | 商业航天市场简讯(2021.01.07)

航天星云 2022-09-22


01

北京市人大代表、大兴区委书记王有国:大兴区将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1月5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大兴区委书记王有国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去年年初,北京市编制并发布了《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唯一一个商业航天基地落户大兴区安定镇。对此,王有国介绍说,大兴区紧抓卫星网络产业的重大机遇,积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涉及安定镇、庞各庄镇。基地位于安定镇,全新建设北京高端制造业标杆园区,起步区面积约600亩。重点发展星箭和卫星总装集成、地面终端制造、卫星通信及导航应用、空间信息服务等“2+2”产业。同时,设立总规模20亿元北京兴华商业航天发展基金,支持区内商业航天企业发展,预计2022年初可完成设立工作。


航小星观点

自去年4月大兴区宣布全面启动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后,大兴区正积极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制定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政策。在企业入区发展、房租补贴、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行业标准制订、融资贴息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并计划在2022年初发布实施。目前,大兴区已将航天产业纳入全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力争将产业基地打造成商业航天领域百亿级特色园区、北京高端制造业标杆园区以及全国商业航天产业特色示范基地。


02

海南再为航天雄心加把火,巨量资金投入重点园区建设


1月4日消息,从2019年到2021年,“海南专项”已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0亿元,用于支持海南66个自贸港重大项目建设。为打造发展引擎,海南聚焦重点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安排超60亿元提升自贸港重点园区核心竞争力。其中包括支持文昌国际航天城的航天装配及异地协同中心等项目建设,助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院)、中国星网集团、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在航天城布局。


航小星观点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十四五”规划中,海南提出,逐步将文昌国际航天城打造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商业火箭研发基地,建设商业遥感卫星研制全链条。海南的目标是,到2025年航天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事实上,海南在吸纳各类航天力量的同时,也在努力将其化为己用。近期,海南工信厅公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的“十四五”划,其中明确了卫星互联网建设、高精度定位网及基准站建设等多项工作内容。不知不觉中,航天正在全方面融入海南社会的各个层面!


03

商业航天2021:少谈多干,落地区域经济圈进行时


在国内商业航天发展经济圈方面,大致可以总结为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中部地区、西部经济圈、港珠澳大湾区及海南。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例,2021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式发布“G60星链”计划。该计划提出,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将积极推动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市场与应用开发创新协同,合力打造以“G60星链”为龙头的卫星互联网集群,通过上海带头,宁波、嘉兴、南京、苏州等城市承担不同职能的方式抱团发展。


航小星观点

如果以3—5年为一个时间段对商业航天做个总结,2021年的商业航天已经站在了行业发展的关键点。更确切地说,是站在了十四五新基建规划的起承转折点。不少地方政府乃至经济圈开始在构建一个“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商业航天发射场等”产业链体系上达成共识。而商业航天产业也在其中摸索落地方式,如通过政企合作等,与区域经济结合,成为地区GDP的一部分。


04

卫星遥感备受创新企业青睐 世纪空间或再冲科创板


近日,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空间”)在北京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时隔两年拟重回科创板上市。世纪空间在此前在招股书中透露,公司极大地依赖于重大客户以及政府补贴。而且,部分大项目贡献营收比例高,公司运营的“北京二号”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据悉,2010年至今,世纪空间累计申请专利34项,其中有效授权专利20项;企业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占比为88.24%,反映了世纪空间在行业内较高的研发技术和创新水平。


航小星观点

从中国遥感卫星年发射情况来看,我国遥感卫星发射量呈现上升趋势,得益于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国家鼓励政策的推进,市场规模也有了快速增长。遥感卫星可在气象、灾害监测、资源和测绘等应用方面创造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受其公益性和社会性、大部分遥感数据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发展,但未来行业的商业化发展是的必然趋势。


05

长江干线1.5万余艘船舶用上北斗系统


交通运输部长江通信管理局日前发布消息称,全面国产化的长江干线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北斗智能船载终端陆续投放航运市场。目前,长江北斗系统已为1.5万余艘船舶、1700套船舶应急示位标、4000套个人遇险信标、5600座干线航标提供服务。长江干线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工程于2018年11月开工建设,历时12个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在长江干线建成了106个北斗增强系统基准站,覆盖面积达8万余平方公里,提前2年实现长江干线北斗卫星地基增强信号全面覆盖。


航小星观点

在长江干线的北斗地基增强站的作用下,涉水用户可享受实时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是长江智慧航运建设取得的重要实质性成果。凭借长江北斗船载智能终端,涉水人员能实时掌握天气、水文、停泊锚地、航行数据等信息,合理规划航线;涉水管理部门能通过长江北斗综合服务平台直观、准确锁定船舶,实时掌握船舶动态,方便执法监管。目前该系统也是是国内内河航运水域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组网结构最复杂、服务性能要求最高的北斗服务系统,并将在索北斗系统在船岸协同监管、智慧航道构建、智能通航管理等融合创新应用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06

一脑、五网、两体系,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一脑、五网、两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规划》提出,推进部署北斗、5G等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网络建设。构建基于北斗、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交通运输领域开展创新示范应用,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用。深入推动北斗行业应用,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推广应用北斗三号终端,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推动北斗系统短报文特色功能在船舶监管、海上搜救、应急通信等领域应用,探索北斗系统在车路协同、港口作业等领域应用,深化北斗系统在全球航运领域的应用,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国际化应用。


航小星观点

《规划》提出,到2025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在疫情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多地正加快探索数字化和智慧交通的发展方向。我国当前正处于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重要节点,交通运输业也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信息整理:赵晶

编辑:刘玲



往期推荐



航天监测 | 航天监测产品及操作讲解

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2021年十件大事

大干百天 | 精准保障研建班组在行动!——赓续前行 奋楫争先

大干百天 | 平台建设运营班组在行动!——全力以赴,使命必达

收藏 |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白皮书

点亮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