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冠“战疫”实录: 北加,风暴前夕
本期作者
黄鹂,医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大医学院(前上海第二医科大)。在美国西奈山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医学院完成内科住院医训练。目前为湾区某医院住院部医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二湘的六维空间”,经作者授权转载。
03/31/2020
保持乐观,从容备战
我昨天对加州形势表示了少许的乐观,今天就猛然增加了好多阳性病例,洛杉矶一地就增加了500多例,据说多个医院插管病人激增,应该大部分归功于3/8洛杉矶马拉松。这两天湾区小武汉的圣塔克拉拉郡也增加了200-300病例,稍稍令人欣慰的是那里核心地带的医院目前还没满员,对比病例数倍增的天数,湾区是6天多,明显慢于全国和加州其他地区的3-4天,感恩湾区提前颁布禁足令还有我们湾区人民的高度自觉,请允许我小小得瑟一下。
旧金山目前还是非常平稳,以至Dr. Wachter也开始乐观起来(图一),认为目前曲线明显趋向平缓。但是他和我一样都不认同所谓偷换概念的“群体免疫 “(图二)。要建立群体免疫效应,至少要70%的人受感染,美国人口算3亿,就是2.1亿人口感染,按最保守的死亡率1%推算美国要有210万人死于新冠,这是在说笑吗?一世纪前的西班牙流感在美国才致死67万人,嗯?”才“,我为啥要用”才“呢。包括网上流传很广的FDA的报告也说了关键是等待疫苗来建立群体免疫(图三)。现代人都不希望再经历残酷的自然淘汰。
图三 关键还是疫苗和解药。
这场对病毒的战疫也是财力的比拼,加州到底是家底厚实些,如上一篇所说,病房和重症监护室床位足够应付最糟糕的疫情爆发,后面又传来好消息说加州工会掘地三尺终于找到了三千九百万个N95口罩, 准备以合理的价格卖给医院。但这些新闻里的远水不知道何时可以解我们的近渴,现在医护们对防护的要求真不高,不指望高大上的全身防护, 就是N95和护目镜,最好有面罩和一般性隔离衣。这些我们还都是努力在复用。我在整个三月份里,能记起来就扔过3个3M N95,舍不得啊,扔一个口罩跟扔自己的孩子似的。随后我们的医院简报也发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医院虽然很乡下,居然有近百台呼吸机和6台ECMO(人工肺)。我们郡有确诊病人39,目前还未有一个死亡病例,大家在治疗上达成共识,也认同来自中国同仁的方案,尽早插管,不用中间步骤—BIPAP 或者CPAP(非创伤性正压呼吸机) 。
很多人肯定想问,你们咋不去支援纽约呢?真的不敢动,按照纽约经验,疫情随时都可能暴起,猝不及防啊。预测加州住院病例高峰会在4月26号。我们继续着枕戈待旦。
我陆续接到一些朋友的咨询电话,都是问感染以后怎么办?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轻症,持续发烧7-10天或伴有干咳拉肚子,用泰诺降热和缓解肌痛,自然恢复,一般都会有公共卫生部门的人员来随访。这里我所看到的防病毒建议是每天服用维生素C 1g-2g可加锌片15毫克,多种维生素片里一般也含有一定量的锌。当然在生活中要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还未正式被推荐,据说很快会被推广。对有轻症的朋友们,目前推荐用泰诺降热,不用Motrin,Ibuprofen等,还要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才有利于自己的免疫系统工作。当然个人情况不同,以自己的家庭医生或者公共卫生随访的建议为准。 至于羟基氯喹和阿奇霉素的治疗目前主要用于入院病人,虽然已被FDA快速批准用于COVID19肺炎 治疗,还有一些用药安全的担忧。这里需要澄清一下新冠病毒感染不代表一定发展到肺炎。
04/01/2020
愚人节的”冷笑话”
今天愚人节,有个著名笑话出笼,就是各州要求学生们留级重新读本学年, 居然成功地骗了很多人。但是今天我却笑不起来。前两天引用川普总统的话说,这次疫情中美国死10万人已经是保守估计了,实际上他们推测是10万到24万(下图左)。而另一个数据预测模型显示,10万这个数字很可能在04/14就达标了。我多么希望有人跟我说这是一个愚人节笑话啊。我们真的在跟死神赛跑!我们不仅包括医护人员更包括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遵守禁足令,尽量呆在家里!年轻人感染很多自愈,但是,他们可能是火星,引爆整个社区感染。比如德州大学春假去浪的孩子们回家了,70个里面确诊40多个感染者。希望大家明白我们是整个社会国家物种在和死神较量,每个人都有责任。昨天湾区六郡延长了禁足令,而且变得更加严厉, 关闭所有的公园和可以聚众的场所。一是看到禁足令的效用,二是也反映了当下情势之紧张。
图片来自Twitter截屏
昨天我在纽约行医的好友终于可以轮休了,他正好迎头撞上了新冠疫情暴起的两周,他们医院从三三两两的阳性病人出现到满山满谷,再到四处抢救,他说这两周像活在MATRIX里一样,强烈的不真实感,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己的职业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特别头一两个病逝的病人给他巨大的冲击,他们医院已经有心理辅导团队在随时待命提供帮助。我们没有谈太多防护品够不够的问题,因为知道不管防护够不够,我们都不可能临阵脱逃。我也说了说加州的情况,他说希望加州永远不要发生像纽约一样的疫情爆表,祝福我永远不要有他那种上班跟上坟一样的感觉。突然想起同行的一句戏语-- 现在想想以前治疗的那些小病毒真是超可爱和乖巧啊。我们约好等他休息过来,一定要好好交流一下治疗的经验。
纽约的医护越来越短缺,小儿科、外科、精神科都拉上去管病人。也知道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奔赴纽约这个主战场,真心希望医护荒尽快得到缓解。不过防护品不到位,肯定会加剧医护的短缺。
说到防护品,我们还没进入战斗的医生们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募集起来,华裔社区无疑是最给力的后盾,我比较熟络的贾医生在阿拉巴马州联系华裔社区帮他们当地医院征集了很多防护品,真的是及时雨啊(下图)。
04/02/2020
Together We Win!
图一视频:雷神医院病区终于“关门大吉”图二视频:湘雅医学院对口援助耶鲁医学院
昨天美国病例数超过了20万大关,死亡超过5000,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惨烈的战况。
加州确诊病例今天也破万了(11133),待测病例数还是6万多,为什么?检测很难吗?有一篇报道说的有道理,主因就是很多商业运营的实验室为了赚钱无视自己的检测能力,吹牛皮,先收样本收钱,但又消化不了那么多检测,然后就导致严重的滞后,很多医院本来可以送到华盛顿州立大学去检验,可是想着就近送检方便,就送样品给那些私营实验室,一等就是5-6天。真的是坑人啊。不但妨碍了传染的防控,还拖延了治疗和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虽然加州确诊病例数不能完全信,但还未出现医院爆满和医疗挤兑的情况,这个也是事实。北加大多数医院还是空着很多床位等着疫情高峰。南加医院则更加紧张些,病人增量加快不少,洛杉矶从03/31开始每天400-500例地增加。UCLA的医院已经给前线医护人员提供医院附近的临时住所,方便休息也利于他们跟家人隔离,一切都是大战前的样子。
我们对新冠病毒的特性还知之甚少,一直以为主症是肺炎,可相当一部分暴毙的患者很可能死于心肌炎。这个首先被中国同仁们报道,美国这里的医护人员也发现了,根本来不及抢救。对这种病毒性心肌炎,真的没有特效药。好消息是目前插管上呼吸机的病人有一半可以脱机生存下来(脱离呼吸机),这个比前期报道提高不少。
今天疾控中心(CDC)和川普总统终于建议大家都戴口罩或者围巾/方巾遮掩口鼻。算是一个进步吧,虽然慢了一拍。感觉他们是刚从火星回来,还搞不清状况,其实一世纪前那场西班牙流感里,美国人也是戴口罩的啊(见下图)。我们美华执业医师协会(SCAPE )又一次有预见性地写信给政府建议全民戴口罩。
图一 一世纪前西班牙流感时候戴口罩的人们。
毫无疑问,我们面对的就是和一世纪以前一样或者更糟糕的敌人。战疫不是戏语,就是场刺刀见红的战役。我们左突右挡,必然有牺牲有伤亡,但是真的听到一个个噩耗,实在做不到平静和理性(图二)。在纽约一个很不错的住院医培训医院里,很多主治和住院医都被感染,包括那个著名的Program Director Dr. Fishier,那里的ICU也沦陷了,有的已经到了病情危重的地步。而西奈山医学院系统,已知就有两个住院医牺牲,底特律的一个马上毕业的头面部外科医生突然去世,高度怀疑是新冠感染所致。这些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去了,而更多的医护人员不顾“装备”之简陋仍然前赴后继地冲上去!这不是任务(duty)所驱,这是使命(calling)所系。
使命,这是我们住院医申请里反复提到的词。仿佛又看到坐在在高三明媚的阳光里那个幻想着未来,讨论着投考专业的女孩,她曾想当军人,被那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的悲壮深深吸引,可惜借个军帽一戴,发现实在不好看,于是悲壮感让位于爱美心。最终选择了学医,源于她的个性吧,特别喜欢去安慰别人。虽然曾经庄重地念过“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誓言,但从没如此深刻地理解使命重于生命的意义。今天我和我的同袍就是集无畏的战士和白衣天使于一身在战斗。
我们都知道这是和死神在掰手腕,也会一不小心被死神强吻。我们必须有所准备,越快越好,不但自己,也得让身边人有所准备(图四,图五)。
图四:“一个纽约的住院医殒命于新冠,听到这个悲痛的消息,除了伤心、恐惧和焦虑,我们最终明白了必须准备遗嘱,越快越好,尽管我们才30出头。作为医生,身不由己,命运已经大不同以往。”
图五. 这是一对年纪稍长的医生/护士夫妇在奔赴医院前线的时候留给孩子的话—“如果我和你父亲有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请联系某某人,他知道我们的财务状况。爸爸留着我们重要的文件在他的柜子里。如果去世,我们主张火化。我们希望得到适当的抢救,但是不要上呼吸机,把这样的机会留给年轻人,他们更需要。如果主管医生说已经尽力了,就听从他的建议吧(除非他喝醉了或者是个眼科医生)。”
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百位医护人民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而献出生命,截至今日全美有23位。Mediscope为了纪念这些英勇无畏的白衣战士,专门开了一个栏目,每日更新名单!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27976 请大家在心里默默献一束小花给他们,祝他们在天国安息!
我们的医生群里照常还是以交流专业的问题为主,但大家都已经开始准备并且有所准备了…...
八、纽约!纽约!口罩!口罩!
04/04/2020
纽约!纽约!
远眺那座美丽的城,想到那里所经历的劫难,心碎心痛无以言表!纽约是我来美国的第一站,传说中的时尚之都又以毒品和犯罪著名…其实它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元化和文化底蕴,从曼哈顿,到皇后区,到布朗克斯再至哈雷姆区,你会有一日横穿世界之感,欧洲,亚洲再到非洲和战乱区。难忘曾在东河旁漫步,也曾面对哈德逊河静思,在各大博物馆穿梭,徜徉于秋日的中央公园,欣赏百老汇剧和林肯中心的各种演出,喜欢呼朋唤友到法拉盛打牙祭,也曾夜闯哈雷姆区吓得七魂丢了六魄,当然还有那些在实验室和医院里忙碌的时刻,我很自豪曾是纽约客。纽约,the City, 纽约客,New Yorkers… 有人爱,有人恨,有人心向往之,有人嗤之以鼻,但无法否认它的独一无二!纽约,从911的创伤里走过,今天又成为这场世纪大疫的主战场。纽约客自诩见多识广,玩世不恭,不会轻易认输,一定会浴火重生!
美国的今天已经是国内的清明节了,也深深悼念大洋彼岸那些因为新冠而陨逝的生命!
而加州,继我昨天探讨了为何检测滞后的问题,州长纽森主动提出要有效解决积压的检测,今天检测报告大大进步,从积压六万多突减到一万出头。这些新出的检测结果并没增加太多新增病例,仍然在日增1200到1300的区间内。半悬的心终于放下些许。
对比纽约,西岸的华盛顿州和加州真是堪称解放区,还得到了白宫的通报表扬,被当作榜样要各州学习(见图二)。并且特别肯定了这两州人民所做的努力,明显使病例增长曲线平缓下来。哈哈,本姑娘已经得瑟了多次我们加州人民的高度自觉。
图二. 周五,Dr. Deborah Birx, 美国新冠应急办协调员赞扬加州和华盛顿州社交疏离做的好,他们基本已经减缓了病毒的扩散。可以作为其他州的榜样。
希望加州这边疫情平缓,我们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州,同时尽早开工,给经济增一点亮色。
我们的郡病例数今天增加了15个,到了65例,还是以轻中症为主, 继续保持零死亡记录。
04/05/2020
口罩!口罩
口罩和防护品短缺还是让人头痛不已,对于战况惨烈的州而言,防护品基本上是关乎医护人员的生死,而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被拿出来拷问各级官员近一个月了吧。前两天有爆料3M 不顾国难为了盈利高价卖给外国,被川普点名批评,然后随之而来的是互相骂战,我只能摇头,神仙打架,我们麻瓜看不懂却被殃及… 白宫一再提醒大家疫情最好的情况是死亡10万到24万人,可他们却搞不定防护品,无法保护我们前线的白衣战士。商人继续逐利,官员没完扯皮。医护们为了得到最基本的防护已经开始抗议,同时还得继续着本职工作, 大家根本无法相信这种短缺发生在美国(图三医生的吐槽),再看看风暴中心的医生们怎么节省口罩的(图四,见过晾衣服,晾咸菜,没见过晾口罩吧?)。图五的漫画最能体现我们的处境。
图四 晾口罩
真正给予有效响应的是民间的援助,很多医院也开始奔走呼号要求社会援助(图六 UCSF 接受社会援助)。
华裔社区真的如我们的靠山一般, 急医护所急,调动一切力量募集购买各种防护品。前面贴过捐赠耶鲁的完整报道,实际上捐助活动有很多民间组织参与的。
我所住的富丽梦市(Fremont)也有很多志愿者组织支援医院,其中特别感谢刘磊先生和热心的居民在过去两天了捐赠了24家硅谷医院,并且还在持续地筹款和张罗购买防护品来帮助本地地医护度过难关。
华裔社区的贡献有目共睹,不容忽视,被各种媒体报道也不稀奇,比如今天的纽约时报就大幅报道了华裔美国人“忍辱负重“协力帮助医院共同应战疫情。
是的,我们战士在战场上不管有多少装备都要上,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去过多抱怨,但真心希望这些问题能尽快理顺,我们能得到足够地防护,才能在和病毒地对决中大展拳脚。
硅谷华人社区捐赠口罩等医疗用品到当地医院
视频制作:明霞 画外音:梅玫
【编者按】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近期文章】
关于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
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是APAPA Ohio在俄亥俄华人协会(OCAA,OhioCAA.org)的支持下办的公众号,旨在为俄亥俄的亚裔群体、尤其是华人群体提供一个分享、交流、互助的平台,宣传APAPA Ohio 、OCAA和其他亚裔团体的活动,促进亚裔社区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体育、艺术、教育、法律等的了解。APAPA的全名是Asian Pacific Islander American Public Affairs Association (美国亚太联盟),是在美国联邦政府注册的501(c)(3)非营利组织。网址:APAP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