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感染后,回望在美国40多年的生活(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相约晓霜 Author 晓霜

赞助:DrMengAcademy.com

写在前面】我们 Palo Alto 的邻居,湾区朋友熟悉的 Monica 大姐和她先生2020年3月初感染了新冠,多家媒体报道了她和先生的病例。新冠感染康复后,Monica回望在美国40多年的生活,我和她作过几次深入的访谈,内容请见访谈 Monica(上)。在中国新年之际,分享访谈下篇 “我为什么要参与这些事?”


Monica 和先生Adrian Arima 在加州保护基金会获奖晚会(2019.10)
 
被采访人:Monica Yeung Arima
采访人/撰稿人:晓霜
 
 01

谈谈您当年的留学生和“老移民”




Q:您是70年代从香港高中毕业后来美国的。可否谈谈那时的移民与现在新一代的移民在心理状态上有什么不同?那时您来美国有什么样的“美国梦”?美国与您以前想象的一样吗?
 
A:回想来美之前,如果我进不了大学,剩下只有3 条路:结婚生子;继续帮家里做生意;或出国留学。我选择了最后一条。
 
我们七十年代到美国读书,都是靠自己打工,有钱的华人较少。富裕之家都是通过长期辛苦打拼的。作为新来的人,没有一种 “sense of entitlement”,我们相信美国有很多选择的可能,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好的生活,所以一直努力学习,拼命工作。
 
大学毕业后,我也经历过一个自我寻找(identity search)的过程,很想弄明白我是谁,从哪来,要到哪里去。我曾经去欧洲很多地方背包旅行,一边走,一边体验不同的文化,寻找归属感,挑战自己一些固有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它给了我很多自信,也开阔了我的视野。在陌生的环境中,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去接受,去参与,去发掘自己,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Monica 在欧洲背包旅行 (照片由Monica提供)

在欧洲背包旅行时,我看到每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我们每个人都很不同,但是又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人性就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要参与和融入这个社会,就要跟别人打交道,要与他人和睦相处。

走遍天涯海角,领悟到生命的可贵。希望自己能够充实生活,不枉此生。
 
当时父母还在香港,每年我都回港探亲。最终我发现自己还是很喜欢美国,在美国有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也更有个人成长的空间。于是决定留下定居美国。

后来我就安心到IBM 工作了,一直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觉得自己很幸运,也非常努力,从来不会把任何事情当作是理所应当的。
 
现在从中国来的学生或者新移民,在国内受过很好的教育,很多人上过名校,有很好的工作,或者父母很有钱,不少是投资移民来的。经济条件和我们那时的老移民是非常不同的,所以对美国和生活的期待也不同。但是新老移民都有一个重新融入社区的过程。

Monica 在欧洲背包旅行 (照片由Monica提供)
 
所谓“美国梦”,我们都相信美国的机会和自由。我到美国后才了解更多美国华人的历史。1882 年通过的《排华法案》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好像非常遥远,但是一直到60年代末,美国很多地方的房子不能卖给中国人。例如1968年前,Palo Alto老区是不允许屋主出售房屋给有色族裔的。
 
1948年的雪莱 v. 克莱默(Shelley v. Kraemer)案是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该案推翻了种族限制的住房条款(Covenants, Conditions & Restrictions, 简称CC&R’s)。从此种族限制的CC&R’s不能寻求国家司法机构强制执行。
 
但是在社会上还是经过一段时间,限制有色人种购房等歧视性的CC&R’s才慢慢地改变。直到加州修改了《公平就业和住房法》(Fair Employment and Housing Act)才终止了以往的种族歧视条款和现状。

美国公立学校对于有色族裔学生的隔离,是在1954年的布朗 v. 教育委员会(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在州一级隔离公共教育设施是非法的。一直到1964年通过《民权法》(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才让所有的州和地方的学校隔离彻底结束。这些历史离我们并不远。
当我了解了更多亚裔美国人的历史,我知道我们的祖先200多年前就来到这里了,先是广东一带的劳工来淘金,后来很多华工参与了修建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起点是纽约终点为旧金山,它是1869年完工。他们也为美国的建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如果有人对我说:“Go Back to China!”(滚回中国去!) 我就会理直气壮地回复他们,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我们的祖先早来了,也为这个国家出过力。“你让我滚回中国去,你应该滚回哪里去?你的祖先也是移民吧!”
 
我觉得了解亚裔美国人的历史非常重要,也应该让我们的后代了解。为此我们也资助了Stanford FSI SPICE 的课程研发,希望2025年新出的K-12的历史书会有这段历史的记载。
 
 02 
如何融入社区,开始当义工
 
Q:我是80年代从大陆来美国的留学生,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一种无根的“漂泊感”,不知道多少年才完成从“游客到公民”的心路历程,也许我们一生都在经历那种“他乡变故乡”的心理重建和生活重建。文化的冲突与融入,心理和生活的重建,对于第一代移民,也许是一辈子的坎,您可否谈谈自己是如何融入社区的?
 
A:我从小在香港教会学校长大,一些信仰上的影响,就像是在心里种下的一颗种子,慢慢地生长。不管你是否信仰什么宗教,爱的价值是相通的,个体的生命和此生是有限的,希望自己能走出小我,能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Monica与兄妹合影(照片由Monica提供)

我觉得参与社区是融入社区的唯一方式, 就是要把自己当作社区的一员, 把周围的事情当作与自己相关的事。如果你不出现,不参与,不贡献,怎么会被人接受?大家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理念,但是都希望有一个和睦相处的社区。

我在IBM 当工程师的时候,每天中午一群中国人都在一起吃饭,讲中文,说说笑笑很亲切,但与其他老美同事很少交谈。后来我去公司的市场部工作,大部分都是老美,我意识到文化的不同,每个工作的技能技巧也不同,慢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我一直关注并参加不少公益活动,能做什么就做一点,不在乎自己有什么位置和名分。

在Monica家的义工聚会(照片由Monica提供)

晓霜:咱们孩子刚上小学时,正是网络公司遍地开花的年代,那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好不容易熬到孩子可以上学了,以为可以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晚上接回家,且不说小学低年级上学的时间很短,更没想到,学校的老师需要依靠家长义工做很多日常的工作。每个礼拜都有家长报名当义工,当时我们全天上班,不理解,心理压力很大。看到一些家长的工作很自由,一些全职妈妈有更多的时间当义工。
 
直到我上班的NASDAQ上市公司摘牌破产,所有的人失去了工作,我开始在孩子的小学做了两年的Room Mom (家长义工),有时间和机会参加了孩子教室和学校的很多活动,和老师开始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开始知道如何发声,如何支持学校和教室的日常活动。这让我更加了解美国公立学校怎么运作,更加了解孩子学习的过程。这种家长的参与与我们在中国上学的经历是完全不同的。我也很感激那些经历,实际上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Q:有华人朋友说,需要有条件,有时间,或者有特殊的原因(如孩子有特殊的需要)才有时间和条件做义工。经济条件好,才有能力捐赠。您怎么看?
 
A:任何人都可以做义工,只要你愿意给予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5 也是贡献,不在乎钱多钱少,重在参与,重要的是付出您的爱心。有钱给钱,有力出力,有时间就付出时间,只要你有心,大家都做一点。中国有句老话:众人拾柴火焰高。
 
Dr. Allen Seid夫妇和PACPC义工,在2018 Palo Alto Tall Tree Award Reception (2018.5.17)(照片由Monica提供)

一次我在孩子班里组织一个学校PTA的捐款活动,我希望每家都能参与不管钱多钱少。有一位单亲妈妈跟我说,她经济很困难,只能捐$5或者$10,行不行?我说:“当然行。那也是一份爱心。”
 
上班的时间忙,不能帮忙,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当义工。总之,就是把自己当主人,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总能挤出时间参与。
 
最好带着孩子一起做义工,让他们从小有一种参与社区和服务他人的意识。
 
你知道,我还经常叫我的朋友一起参加。我想这里有很多朋友认识我记得我,我希望更多华人的面孔出现在各种会场上。
 
 03
聊聊铁路华工的项目
 
Q:您提到自己非常关注亚裔美国人的历史,2019年是横跨美国东西的铁路(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建成150周年, 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我看到您赞助的斯丹福大学“铁路华工项目”的展览在多处展出,您还到Utah州Salt Lake City参加150年的纪念活动。我见到摄影师李炬拍摄的很多珍贵的照片。您是怎么参与到铁路华工的项目的?
 
A:我和先生Adrian一直关注并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他是多家公益组织的董事和创始人。Adrian在斯坦福大学工作了近20年后被裁员,拿到了一笔遣散费,为了更好地利用那笔钱,我们在Fidelity Investments建了一个Family Charitable Gift Fund (家庭慈善基金),这有税务上的优惠,拿到的遣散费可以少交一半税;放在家庭慈善基金里的钱你可以自己决定今后如何捐赠。手续很简单,有信誉的银行和财务机构都可以做。我们用那笔钱,赞助了一些我们支持的公益项目。
 
我先生是斯坦福大学Asian Staff Forum 还有 Stanford Asian Pacific American Alumni Club 的创始人之一,我们认识一群对亚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权益非常关注的人。

Monica夫妇与张少书、苏炜、David Lei夫妇等合影(Stanford Bing Concert Hall, 2019.10)

我听到斯坦福大学从事东亚研究的张少书教授(Gordon H. Chang)介绍了他们的北美铁路华工项目(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in North America Project)。(见网站 https://west.stanford.edu/projects/chinese-railroad-workers-north-america-project)。这个研究项目从2012年开始到2019年结束,2019年正好是美国横跨东西的铁路 (Transcontinental Railway) 建成150周年。

张教授他们开始研究这个项目时面临很多挑战,几乎没有任何历史资料,但是他们的团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学者,学生和志愿者一起,通过几年的时间搜集资料,访问华工后代,实地考察,研究书写,他们拨开历史的尘埃,让一段无人知晓的历史浮出水面,还原了一段真实而被遗忘的历史。这段历史触目惊心,我决定资助这个铁路华工项目的历史研究和展览,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我也亲自把这些展览做好运送到不同的州展示,当然展品由张教授和李炬帮忙核对。

晓霜:2019年4月,我和几位朋友也参加了斯坦福大学举办的纪念北美铁路华工的系列活动,来自美国和全世界各地数百名各界人士集在一起纪念铁路华工。看到您赞助的华工展览,学者和作家出版的书籍,艺术家的大型作品,见到华工的后代,听演讲,看纪录片。后来我们还在斯丹福听了交响乐清唱剧《铁汉金钉》,这些活动让我们穿越百年历史的隧道,了解华工在150年前所经历的苦难史和奋斗史。

Monica与黄心雅, Barbara Voss, Roland Hsu & 晓霜在斯坦福纪念北美铁路华工活动(2019.4.11)

Q:您可否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段历史。
 
A:这是一段被主流社会遗忘的历史,也不在美国K-12的历史教科书上。华人早在1863年就参与了加州的铁路建设,当时是参与跨大陆铁路西部的建设,1864年冬季面临着严重人力短缺,当时东部的干线地势平坦,劳力充足,但是修筑西部的干线非常艰难,从Sacramento 到Utah,必须穿越内华达的山脉,需要炸开岩石山脉,修建15条贯穿花岗岩的隧道,还要搭建穿越峡谷的高架线。
 
当时的铁路劳工,基本上都是欧洲的白人,大多数是爱尔兰人,铁路建筑艰辛薪水微薄,死伤无数,很多爱尔兰老工离开。太平洋铁路全长690英里,那时才完成不到50英里,管理层决定试用华工,开始几十个,他们发现华工吃苦耐劳,工资低微,工作效率非常高,于是开始从中国广东省大量招募华工,最终铁路华工人数达12,000到15,000人,甚至2万人。

Monica夫妇与华工后代Margaret Yee,义工Amy Yang, Lynn Zhang夫妇, Lotus Fong在斯坦福准备展览(2019.4.10)

这些华工使用最简单的工具铁撬和炸药,他们工作的时间比白人长,工资却低于白人40% - 50%;白人工人包吃住,但是不管华工,他们住的是自己临时搭的帐篷,自己解决饮食,冒着可能雪崩,爆破岩石意外丧命的危险,开辟了15条贯穿花岗岩山脉的隧洞。据不完全统计,有1200 多人死亡。人们曾从内华达沙漠中挖出上一吨华工的尸骨,运回中国。
 
华工是完成美国这条大铁路的主力军(占建设工人的90%),但是在1869 年5 月10日(150年前),当最后一根“金色道钉”钉入枕木时,象征着美国东西铁路相通,在Utah (犹他州) 的大型庆典的照片上,却看不到任何华工的影子。
 
1869年5月10日“金色道钉”在 Utah 钉入枕木,庆祝东西大铁路相通的著名照片(照片来自网络)
 
可以说美国这条横贯东西的大铁路由华工用生命铺就,为美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华工的贡献从未被认可。
 
铁路完工,赶上内战终结,战后经济大萧条,华人成为替罪羔羊,他们把华人当作白人的经济威胁和美国社会的祸害,华人在美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到1882年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完全基于种族而排除移民的法案。它限制了华人的工作、教育、医疗、借贷、财产权。禁止华人移民,禁止华人入籍。就算你是公民,华人离境后也难回到美国。在这种环境下,对华人的歧视、限制、暴力、羞辱变本加厉, 十年间华人的人数在美国少了一半。
 
去年PBS的纪录片《亚裔美国人》也讲述了这段历史,华人的处境直到1965年《移民法》(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的通过才开始转变,这些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2019年5月10日在Utah 庆祝大铁路相通150周年大型庆典(照片由Corky Lee拍摄)

我很高兴能够赞助这个铁路华工项目的研究和展览。很多照片由摄影师李炬拍摄。他从2012年开始,11 次沿着华工修建的这条铁路线自驾行走,寻找当年华工的足迹。这些年来他对沿线的山川地貌,城镇乡村都了然于胸。根据历史老照片,他找到一个个地点,在150年前同一个地方,拍摄现在的照片。沿途,他还访问居民,华工的墓地。他拍摄的系列照片,非常珍贵,让我们这个展览有了历史感和现实感。

Monica与摄影师李炬在Utah(2019.5.8 )
 
晓霜:这个这个横跨美州的华工历史展,给人视觉的冲击,配上双语文字,图文并茂,展现给观众一幅幅生动的铁路华工的历史画面。我至少看了三次展览,非常震撼。这个展览赢得了加州保护基金会(California Preservation Foundation)2019 年展览类的Preservation Design Award和Trustee Award (见网站:https://californiapreservation.org/awards-2-2/chinese-workers/)。衷心祝贺。这个奖是名至实归,受之无愧!

展览照片(由Monica提供)
 

04
如何寻找自己喜欢的公益项目
 
晓霜:您到美国40多年了,知道您参与过很多社区活动和公益项目。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您参与过声援陈霞芬 (Sherry Chen) 等案件;您支持华人参政,在家里举办过多次“候选人见面会”;最近您捐款给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购买设备  (https://mailchi.mp/stanford/sep2020arima);您参与了Palo Alto History Museum 的筹款活动,现在担任该博物馆的董事。

摄影师朋友李炬谈到,您做公益时那种无私忘我的精神令他感动。有一次为了给Palo Alto History Museum募捐,您自制了一个卡片,反复修改,打印出来了上百份,轮流到邻居家去发送这些卡片。每一户敲开门后,您都跟人家反复地讲解,还在家里组织了一个大的party,欢迎大家到您家见面商谈募捐之事。为了组织那次party,你们去超市买了很多东西,包了很多饺子冷冻起来款待邻居们。他说和您一起到邻居家发卡片,用了三个下午,每次走得他脚都痛了。

您做义工,很有创意。记得咱们孩子学校的体育队需要赞助,您搞了一个garage sale, 把卖掉东西筹到的钱,捐给了学校的 sports program.

Q:常有朋友问,可否给他们和孩子介绍一些好的公益项目,您可否推荐一些?
 
A:美国有各种各样的非盈利组织,成为社区的志愿者,民间的行动者和charity giving 的捐赠者是美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美国梦的精神之一。选择参与什么公益或义工活动,首先要看你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看你关注什么社会问题,觉得什么对你有意义,参与那些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项目,会给自己动力和成就感。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校和孩子参与的活动做义工。孩子的各种课外活动也会提供当义工的机会,如孩子的球队,乐队,field trips, clubs等等。

也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公司,职场协会,所住的城市和社区,或者和朋友一起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Monica, 晓霜与JingJing, Grace 等在Palo Alto Chinese New Year Fair(照片由Monica提供)

我分享几个自己参与和喜欢的项目:
 
1. Palo Alto OES Emergency Awareness Programs

我在那做过几年,这个组织可以帮助我们社区,在遇到地震,山火,其他紧急状况下,如何与城市联系,他们会通知大家如何撤离,如何应对。平时也有社区的培训。现在仍然需要华人的代表,可以成为市里与我们的社区的桥梁。这个组织的人员都非常友好,欢迎华人朋友参加。(晓霜:我记得去过你们办的这个活动,还买了emergency kit(急救包),记得您还得过奖。)

Palo Alto Emergency Awareness Fair(照片由Monica提供)

2. Palo Alto Chinese New Year Fair

这是咱们Palo Alto 华人自己成立的非盈利组织,一年一次的中国春节,需要各种义工。每年PACPC 花很多时间筹备,你可以帮助准备食物,表演节目,办各类展位传播中国文化,或提供其他有创意的贡献,所筹的资金会捐给Palo Alto 学区。更多信息可以查看网站:http://wizchinese.org

Palo Alto Chinese Fair(照片由晓霜拍摄)

3. 成立读书会,家长育儿读书俱乐部(e.g., Parenting Book Club)
 
前几年PAUSD 学区有多起学生自杀事件,我在家里成立了一个家长育儿读书会,主要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Parenting skills,我们一起读书分享育儿经验。斯丹福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科医生Stephen Sust 当过我们的长期顾问,我们还邀请了一些嘉宾来分享。教育和心理健康是华人社区普遍关注的话题。

Monica's Parenting Book Club 邀请Henry Yen分享(照片由Monica提供)
 
4. Filoli Garden 

我喜欢种花种菜,在Filoli Garden 当过义工,还可以学习种植的知识。更多信息可以查看网站:http://www.FILOLI.org.

Filoli Garden(照片由Monica 提供)
 
5. 如果您有一笔额外的钱想用于慈善事业,可以成立家庭慈善基金

手续非常简单,还可以减税退税。我们用这笔钱投资,赞助了一些公益项目,非常有效。我们每年一次通过 OCA San Mateo Chapter 给亚裔社区提供一个奖学金。我们赞助了"Stanford FSI SPICE" 项目,培训老师的教学资料,希望让更多老师了解《排华法案》和美籍华裔历史;我们还赞助了斯坦福大学研发Japanese war brides的教学课程,促进斯丹福大学其他多民族文化课程的发展。我们计划加入和赞助更多的项目,如斯坦福 Green Library(绿色图书馆)的改善;JACL scholarship 等等。

在OCA San Mateo Chapter 活动聚会(left to right: Li Ju, Mike Honda, Monica, Gerrye Wong, David Louie, Vic Lee, David Chai (照片由Monica提供)

6. 到中国的农村去支教

最后我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到中国的农村去支教。我希望能够与一些不同经历的人分享不同国家的文化理念和道德价值观以及我的人生经历。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做义工的地方,建议您从身边做起,寻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
 
俗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先生被斯坦福大学裁员后,我们用他的遣散费成立了一个家庭慈善基金,这一笔资金的投资给我们很多机会去参加各种公益项目,帮助更多的人,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而且因为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Frank Wu 教授写了一本很好的书《Yellow: Race in America Beyond Black and White》,非常值得一读(这是他相关的演讲:https://youtu.be/ZlSjhMvvibQ)。吴教授所说的理念,也是我参与公益事务的原因之一。与您共勉。
 
我们不需要跟别人比,只是努力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你能帮助别人,让世界变得美好一点点,它会给我们带来灵魂深处的喜悦和满足感,何乐而不为?

在APAPA PNC 活动聚会(照片由Monica提供)


【编者按】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近期文章】
  1. 拜登新冠纾困案可望月底表决, 七大要点,报税须知

  2. 美国毅力号着陆火星,展开生命足迹搜寻

  3. 德州大断电,独立的代价?

  4. 疫苗开始发挥威力,美国新冠疫情出现断崖式下降

  5. 站在亚裔老人身边的三百名勇士


关于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
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是APAPA Ohio在Ohio Chinese American Association(俄亥俄华人协会OCAA)的支持下办的公众号,旨在为俄亥俄的亚裔群体、尤其是华人群体提供一个分享、交流、互助的平台,宣传APAPA Ohio 、OCAA和其他亚裔团体的活动,促进亚裔社区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体育、艺术、教育、法律等的了解。APAPA的全名是Asian Pacific Islander American Public Affairs Association (美国亚太联盟),是在美国联邦政府注册的501(c)(3)非营利组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