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indTalk | 长盛周思聪:疫情变化下医药消费投资新主线

万得基金 万得基金 2022-11-20


精彩观点



1、在今年这个时间点,随着国内外新冠治疗类药物的陆续获批和上市,那么可能真正我们实现和疫情某种程度上的共存成为一种可能性。

 

2、按照历史的经验,最悲观的时候就是孕育机会的时候。这个过程可能不管是经济的发展恢复也好,还是疫情的平复也好,它可能都比较反复和痛苦。

 

3、它既包含了新冠药,也包含了给与之配套服务的CDMO(创新药产业链)和原料药,还包含了中药,还包括了疫苗,其实还包括了抗原检测,包括了核酸类检测服务等等,甚至包括了流通企业。它其实是一个占据了整个医药行业大半壁江山的主线投资行业。

 

4、我们看好整个新冠产业链的话,最主要的核心是整个创新药和与之相关的创新药产业链。

 

5、我们的医药投资主要是两个周期,一个避开不利的政策周期,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寻找向上的一个产品周期。

 

6、可能3年、5年甚至有可能是10年,我们在医药行业里面目前可见的一个最大产品周期,那就是整个新冠治疗类药物。

 

7、我们不仅一方面在国产替代,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在走出去。

 

8、我们经常说,在一个行业最凄风惨雨的时候,往往就是竞争格局在优化的时候。

 

以上是长盛医疗行业、长盛养老健康等基金基金经理周思聪女士在万得基金WindTalk分享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的她,14年专注大消费行业研究,对消费行业、医药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周思聪女士曾任职于银华基金,历任消费行业研究员、消费行业研究组长、研究部总监助理(分管消费医药组、TMT组研究工作)、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社保基金投资经理、投资管理二部执行总经理职务。

 

疫情至今已持续三年之久,最近两月又出现了突发情况,受疫情变化等影响,市场持续震荡。疫情变化下,医药消费板块有何投资新主线?周思聪女士为万得基金客户带来了她的观点分享。回看路演,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更多WindTalk,欢迎下载“万得基金”APP,首页进入“专家观点”,搜索关注“万得基金”并订阅专栏。以下是本次路演的全部内容,万得基金整理分享给大家。

 

 

我来讲一下,在最新的这样一个疫情变化之下,医药还有消费的投资新主线。那么我觉得,其实主要是分为这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后续我们怎么看整个这样一个市场;


然后是,在医改常态化以及疫情常态化之下,我们怎么样去做医药的投资;


最后是,简单地讲一讲关于消费行业投资的思路。


最悲观时就是孕育机会之时


2022年其实是一个宏观因素看上去比较确定的这样一个年份,但是国内的宏观因素比较确定,那么关键点其实就在稳增长、保就业以及疫情防控方面,当然国际上的宏观因素是比较复杂的。

 

今年可能是因为疫情已经持续到这是第三年了,我们觉得今年可能是疫情演变的一个关键年份。因为在今年这个时间点,随着国内外新冠治疗类药物的陆续获批和上市,那么可能真正我们实现和疫情某种程度上的共存成为一种可能性。所以我们觉得,今年是疫情变化发展重中之重的这样一个年份,那么疫情的发展可能又反过来会成为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影响居民消费复苏的一个最大变量。

 

那么在疫情的背景之下,所以我们觉得整个居民消费它也会受影响,因为居民消费我们知道,它大概是滞后于整个宏观经济6个月左右的时间,那么大概率2022年在新冠治疗类药物的帮助之下,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们大概率2022年消费会出现一个拐点,那么这个拐点在什么时候出现?可能还需要继续观察。

 

按照历史的经验,最悲观的时候就是孕育机会的时候。这个过程可能不管是经济的发展恢复也好,还是疫情的平复也好,它可能都比较的极其的反复和痛苦,但是我们相信,最黑暗的时候肯定相对来说是光明的时候。

 

那么在现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尤其是以我们医药行业为例,它有一个非常好的业绩增长,其实我们知道医药行业本身基本面是非常强劲的,那么估值水平又位于历史上面几乎是最底部的这样一个位置,所以往后面看我们是乐观的。


医改疫情常态化下的医药投资


那么我们来讲一讲,在整个疫情常态化和医保改革常态化之下,我们怎么来看医药的投资?

 

我们觉得2022年,因为我刚刚提到今年可能是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和疫情共存的这样一个关键年份,所以整个2022年医药行业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整个新冠治疗类药物的上市,那么我们觉得它可能成为2022年整个医药行业,甚至可能成为全市场的这样一个最重要的投资主线。

 

我首先会讲一讲关于这方面我们的看法;其次我们也会讲一下从中长期来看,我们看好的其他医药投资子行业方向。

 

我们可以看一下,说到新冠治疗类药物,大家脑袋里面可能就会出现那么几个公司的名字,但其实我们如果把整个产业链展开来看的话,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超级大的产业链。它既包含了新冠药,也包含了给与之配套服务的CDMO(创新药产业链)和原料药,还包含了中药,还包括了疫苗,其实还包括了抗原检测,包括了核酸类检测服务等等,甚至包括了流通企业。它其实是一个占据了整个医药行业大半壁江山的主线投资行业。那么我们来看看细分子行业及其逻辑。

 

首先我们觉得整个新冠类治疗的药物,它最重要的领域肯定是创新药。大家可能会觉得说,为什么疫情三年了,在今天我们开始来说新冠治疗类药物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个过程。

 

我们知道从疫情最早期发展到现在,因为整个药物它从做研发,做安评,做实验,到临床,然后再到上市,它其实是需要时间的一个过程。

 

从2021年10月份,默沙东公布它的第一款新冠药获得紧急使用上市开始,整个新冠药的陆陆续续上市大幕就拉开了。而到了今年我们会发现,国产的这些新工业品种从年终开始陆陆续续进入到临床、获批这样一个阶段,所以说经过两年多的疫情,研发之后,我们才会看到这些药物品种陆陆续续向我们走过来。

 

所以说我们看好整个新冠产业链的话,最主要的是整个创新药和与之相关的创新药产业链。

 

那么在创新药企业之后可以看到,其实它有一个很大的供应链。

 

我们记得今年的医药行情,它是以2月11号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分水岭。在2月11号之前,其实从去年下半年起包括今年1月份,整个医药行业的跌幅可能在全市场都是领先的,那么2月11号那天之所以成为一个分水岭的,就是为那天发生了两件事情。

 

一个是国内的CDMO龙头公司,获得了辉瑞的大额追加订单,这个就是和新冠药相关的;另外一个就是第二天2月12号(周末)辉瑞的这款药物,在国内获得了有条件的批准上市:所以说这个成为了今年医药行业的行情的一个分水岭。

 

在那之后,大家陆陆续续地意识到了,整个新冠药产业到了一个爆发的时间点。我们可以陆陆续续地看到,与之相关的药物、相关的订单,会在我们国内这样一个产业链中反映出来。

 

除了 CDMO外,我们看下一个环节其实就是原料药,那么这个其实是和整个的CDMO是一样的逻辑,我们觉得原料药这些公司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个有点像CDMO一样的逻辑,本身它们的行业就在一个比较好的上升阶段,那么新冠主题其实只是给他们加上了未来可期的一个期权,所以这个行业它也会成为我们投资主线当中的重要环节。

 

前面一块我们可以叫西药或者化药或者小分子药物,那么其实相关的还有一些中药。我们知道,在我们的“三药三方”里面是明确纳入了几种中药的中成药品种,作为新冠指南治疗指南当中的品种。那么这些公司其实是代表了我们一些真正具有这种创新创造能力、真正的具有这种能够把中药创新和中药国际化引领出来的这样一些企业,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最后我们知道,构筑我们关于疫情的屏障,治疗性药物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疫苗还是功不可没的。虽然说现在可能我们看到老一代的疫苗关于omicron的保护相对来说偏低一点,但是从长期来看的话,我们觉得二代omicron疫苗也值得去关注。那么这是我们整个看好的、和疫情相关的这样一些子行业。

 

这个之外还有一些长期看好的子行业,比如说医疗设备,那么这个行业其实最早我们说,医疗设备也好、医疗器械也好,它都讲的是一个国产替代的故事。那么现在除了国产替代在进一步加强之外,随着我们这些产品和这些设备,它陆陆续续达到国外的一种中高端水平,以前我们说低端的替代,那么现在可以在功能上基本达到国外中高端产品的这样一个水平。

 

我们不仅一方面在国产替代,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在走出去。而且其实从20年初看,新冠疫情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给中国的这样一些设备企业相当于打了一次广告,大家会发现,在这个时候只有我们中国的企业能够提供呼吸机、监护仪等等,而且我们的产品都是物美价廉,非常的好用。所以说其实是以前一个简单的低端的国产替代,那么现在再进一步升级为中高端国产替代,叠加上我们往外走。

 

那么最后一个我们看好的是科研服务,服务呢这个行业其实是跟整个创新药发展密切相关的,我们也是看好一些国产的龙头公司。那么在疫情的背景之下,它也是这样一个国产替代加快的逻辑。

 

1、医改常态化:关注政策周期

 

讲到医药,其实首先我们不可避免且绕不开的一个是政策问题。就是我们的医药投资它主要是两个周期,一个是避开不利的政策周期,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寻找向上的产品周期。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政策周期。大家都知道对医药投资来说,医药行业80%的时候,可能和大盘走势没有太大关系,那么它是和自己的这样一个政策周期是高度的相关,我们可以看到在政策层面,主要是三个:集采、谈判还有DRG。

 

1)集采政策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集采政策其实在2018年的时候,从仿制药集采开始,它就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确实这个价格它非常惨烈;到了2020年,那么高值耗材的这样一个集采,其实我们看到这个价格降幅也是非常大的;在这之后与之不同的是,在2021年部分省份以联盟的形式开始了新的中药集采,我们发现它相对来说整个降幅是比较的温和。

 

这样的一个集采政策,不光是在我们国家是这样,其实在整个世界的医药发展过程当中,它是所有的医药公司、世界各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所以我们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视集采为一种常态化的过程,去寻找真正具有那种新产品的推出和推广能力的企业。那么这是第一个集采的问题。

 

2)医保谈判政策

 

第二个医保谈判,这里面我们知道其实从17年开始,医保谈判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这规则是非常清晰的。整个这样一个降幅趋势和你这个产品所处市场的大小与竞争格局是高度相关的,所以说在一些产品周期比较好、具有短期爆发力的产品,其实是非常受益于医保谈判的。

 

3)DRG政策

 

最后一个是针对医院的治疗端,叫DRG的政策,这个也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正式推出了,主要是为了控制医院和医生的不合理诊疗行为。

 

那么在所有医改政策常态化背景之下,所有的医药政策其实最终会落脚到鼓励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真正的去给医保结余出来更多的资金,然后让这些钱用到更能够去满足人民未满足的需求上。所以说表面上来看,政策周期可能是一个永远不利的环节,但其实我们认真去寻找的话,有很多企业可以突破自己的产品,通过自己的这种独特的产品周期,能够去化解这个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2、疫情常态化:看好新冠产品大周期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个我们认为可能在未来几年,可能3年、5年甚至有可能是10年,我们在医药行业里面目前可见的一个最大产品周期,那就是整个新冠治疗类药物。

 

我们首先要讲一下疫情的问题,疫情显然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了,那么我们觉得新冠病毒和人类共存未来可能是一个较大概率的事情。

 

这个病毒其实我们知道它的特点是一种RNA病毒,繁殖能力特别强,变异也特别快,每个月都会发生2~3个的变异。目前来说有5个主要毒株的变异,而且关于策略面上的变异还在不断进行。总体来看,基本上每一次变异之后,它变异的速度会变得更快,传染性是成倍增加,具有一定的免疫逃离能力。

 

而且自从德尔塔开始大幅度的传染,病毒正在往一种可能未来致病性不会更加严重、毒性在变弱,但是感染能力越来越强的这样一个趋势发展,目前来看是这样,所以我们觉得新冠病毒可能趋向于会和人类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维度里面共存。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图就非常明确了:

 

资料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官网,长盛基金

 

基本上每一波的感染高峰,都是由新的病毒变异带来的,目前我们看到的不管是阿尔法、德尔塔还是omicron,它其实都引起了大概每次间隔5~9个月的感染暴增,那么同时也会引发这些国家针对变异株流行期间的防疫政策调整。

 

目前来说的话,全球大概处在第四波大流行的可能是在往下走这样一个趋势。

 

资料来源:WHO,长盛基金

 

我们现在不太能够去做出一个准确判断,是不是说在今年2022年秋冬季,这个病毒不会再发生变异。如果这个病毒发生变异,我们觉得存在一定可能,在偏大概率上讲,从我们和一些专家聊下来的感觉上来说,专家们的意见还在倾向于有可能,因为确实这个病毒的流行太广泛了,在今年秋冬季可能还会出现第五次的变异。

 

在这样情况下的话,一方面它可能会沿着现有的路径发展,就是传染性变得很强、致病率下降,这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当然也不排除小概率事件,就是病毒在进化过程当中出现一个返祖现象,那么可能它又会变得致命,致病性很强,当然我们需要再观察。但总体来说的话就是可能病毒的继续变异,不管是主链的还是侧链的变异,它可能都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我们可以看一下主要流行株的变化:2021年底的时候,就以omicron变异的速度来看,它的亚型BA.1迅速地取代了德尔塔,到了今年2月份,基本上全都是BA.1的感染了;从这2022年2月份开始,基本上是BA.2又去迅速地取代了BA.1的这样一个亚型,那么到了4月份,BA.2的占比已经达到了75%了。所以说这个病毒本身的变异确实是变化非常得快,那么可能是造成持续的一波又一波感染。

 

资料来源:NIH,长盛基金

 

我们今天早上还在和美国CDC(美国疾控中心)的一个工作人员在聊,他提到一点,可能之前我们也没想到:以前感染新冠之后,虽说给人的症状感很强很明显,但它也会激发人体免疫力的这样一个保护。

 

但是omicron有个特点,它确实是整个症状比较轻微。它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可能它给人体的保护力也确实比较弱,所以说我们会看到一些案例,可能感染完了omicron之后几个月又继续感染了BA.2。

 

所以说我们觉得这个病毒的持续变异和迭代,它可能确实是会造成一波又一波持续性的感染。

 

1)新冠药细分行业投资逻辑

 

在这个背景之下,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了今年随着各种治疗类药物的上市,尤其是国产新冠药的上市,可能今年成为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和新冠病毒之间共存的一个很关键性年份,那么我们要回过头来追本溯源来看这个问题。就是说新冠治疗类药物,小分子药物也好、多肽类药物也好,中药它本质上是什么?本质上还是创新药。

 

(1)创新药:重磅品种短中期爆发兑现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创新药的投资。我们知道由于医保谈判,其实使得创新药的投资,以前可能相对来说在专利期内比较长的生命周期是在大幅度缩短的。在缩短的过程当中,它的大单品就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比如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我们人类历史上一个很重磅的产品PD1。我们看看2019年到2020年PD1用量的暴增,其实成就了4家中国上市企业。

 

资料来源:年报,长盛基金

 

我们怎么来看新冠治疗类药物?确实测算起来非常难。客观的说,第一,有多少人群会感染,我们不好去做一个预判;第二,国产的新冠类药物定价定多少,我们也是不得而知的。

 

我们就按照世卫组织当年指导甲流乙流时的要求,他建议世界各个国家按照自己总人口比例的20~25%来储备奥司他韦(就是达菲药物)的比例,那么我们大概测算了国内新冠小分子药物这样的一个市场。

 

资料来源:中康、东阳光年报,长盛基金

 

我们来参考一下国内,前面强调医药投资是两个周期,避开不利的政策周期和寻找有利的产品周期,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新冠产品周期。我们觉得这一类药物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款呼吸类药物,甚至也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用户最广的一个抗病毒药物。

 

我们可以看下跟流感相关的药物,大概在国内是110亿左右的中药加上70亿左右化药,也就差不多是200亿左右的市场。我们考虑到omicron的传染性高于流感,而且未来我们觉得感染人群肯定是比流感要更多,所以新冠如果说和我们形成共存的这样一个机制之下的话,那么我们觉得整个新冠的治疗类药物,它的规模应该是不会低于奥司他韦在国内的销售额。

 

讲到这里,最后我还想再总结一下,讲下我们关于新冠类治疗类药物的一个看法。

 

首先今年关于新冠治疗类药物的投资主线,让我想起2020年关于疫苗的投资主线,其实两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我们回想一下在2019年12月份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当时市场的热点是口罩、手套、检测这样一些和疫情直接相关的投资标的,大家发现在当时这样一个认知背景之下,疫苗可能会成为一个保护大家、提高免疫的品种,可以作为一个减轻疫情对整个经济干扰的重要手段。那我们看到其实2020年整个医药行业当中走势最佳的子行业其实是疫苗板块。

 

我们觉得整个新冠治疗类药物的投资机会可能不会亚于2020年疫苗板块的投资机会,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知道疫苗它其实是一个偏一次性的消费产品,因为首先有一部分人群是天然抵制疫苗的,另外一部分人群看到了疫苗的一个原理和机制,它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我们的重症率,但是它很难去降低传染率,尤其是对omicron保护率都偏低的各种路径的疫苗来说,其实始终是处在一个和病毒进化赛跑的过程。

 

小分子治疗类药物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小分子它的作用机理是直接阻断病毒和人体内的酶相结合这样一个过程,阻断这个酶的话,整个病毒在侵入人体体内之后,它没有办法进行大量的复制,那么自然而然,我们就是感染了也会好起来,所以说两者的机制是不一样。

 

所以小分子治疗类药物其实大概率是不会失效的,所以说如果我们把它疫情作为一个常态来看的话,那么小分子治疗类新冠类的药物,它就是一个感冒类的药物,它其实是一个相对来说偏长期这样的一个需求,所以我们觉得整个的新冠治疗类药物,它的投资机会应该是不会亚于20年疫苗的这样一个投资机会。

 

第二点就是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觉得新冠治疗类药物其实对于整个中国的创新药来说也好,包括后面我们要提到整个产业链来说也好,它具有非常深远的中长期影响,不亚于之前对于疫苗企业的影响。

 

我们看看在20年的时候,因为我们是率先爆发,然后我们的疫苗也是先出来,在此之前其实疫苗它是国际四大家垄断的一个局面,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疫苗出来之后,尽管有很多人也在诟病说,灭活疫苗是不是保护率太低了等等,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一苗难求的背景之下,我们的疫苗企业挣到了很多利润,大把的现金放在自己账上。

 

另外我们疫苗企业的出海,可以类推到新冠治疗药物,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已经有两款药物了,如果连上注射剂是有三款。因为默沙东这款药物的保护力相对来说低一些,只要我们国家出来的国产小分子新冠药物,在治疗效果上不会亚于美国这些药企出来的药物,而且我们也知道辉瑞的不良反应其实非常大的,如果我们在安全性上也没有特别大问题的话,那么我们觉得,在全世界对新冠药物需求很旺但是供给却非常紧张的背景下,我们天然的是可以获得一定国际市占率的。

 

对于创新药企业来说,我们知道其实我们的药物出海是更难的一个过程,新冠药带来的出海机会是极其难得的一个机会。同时我们会挣到一个比较丰厚的利润,那么就为这些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无尽可能,因为整个创新药企业其实是需要持续不断去投入研发的。谁能不断投入资金去做研发,然后去购买一些好的品种和靶点,建立一些梯队,对于这些创新药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有可能会是整体提升中国的创新药,在整个国际创新药竞争格局上提升一个段位的历史性机遇。所以我们就从中长期来看的话,整个新冠治疗类药物对中国新冠创新药企业来说,可能我们回过头来看它也会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2)CDMO:全球份额提升叠加品种周期

 

讲完了新冠治疗类药物,我们来讲一下跟它相关的产业链。大家可能率先就会反应到CDMO,因为确实今年的CDMO企业有一个超常规的爆发式增长,那么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新冠治疗类药物的这样一个订单。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些企业它其实本身的常规增速也非常快,他们常规增速依然是在一个30~50的区间,这个行业增长我们如果不考虑新冠治疗类药物的话,也是非常好的,但是为什么大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对这个板块的投资就出现了分歧,那么最核心的一个点在于哪里?

 

就是因为大家担心今年可能会有特别高的增长,因为有辉瑞等一些国外企业不断的追加订单,那么但是那么后面会不会在超高增长之后,可能需要用好几年时间才能够把高技术给消化掉,那么这个历史上面确实是也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其实在16和17年的时候,有一款叫吉利德的丙肝类药物,它当时就造成了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快速的放量,那么在那之后阶段性导致了一些CDMO企业的产能过剩。但是现在和当时的情况不一样,有两点。

 

第一点是,当时我们CDMO企业的体量都比较小,它其实是一种对于大订单和大客户的高度依赖性,那么现在这些企业已经发展壮大起来了,对于单一客户的依赖已经远不是当年水平。

 

另外一点就是,丙肝这个药物因为治疗完了之后,它的效果确实特别好,这个品种后面确实自然就萎缩。但是新冠我们刚刚提到了,它可能是一个常态化过程,可能就是一款感冒药,所以说整个行业我们觉得未必是大家想象的那种最极端的关于新冠类订单断崖式的下降,那么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这些中国最优秀的CDMO公司,我们跟他们交流的过程当中也能感受到,关于这一块订单的获取,包括去谈产能,他们都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和理性,所以我们觉得,当前CDMO公司的股价里其实已经充分包含了大家关于新冠的巨额定增的今年充分发展了之后,后面断崖式的下降,这些因素已经在股价里面了。

 

但是这个里面其实已经包含了我们关于未来业绩基数的最悲观的假设。叠加这些公司本身一个非常好的成长性,所以我们觉得这个行业还是值得长期去关注的,而且它可能还是整个医药行业,我们看下来目前来说最持久、增长最确定的一个子行业。

 

(3)原料药:行业上升阶段+新品周期

 

讲完了CDMO,跟它一个链条下来的就是原料药。原料药从2020年开始,整个大逻辑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就是国外往国内的一个产能转移,同时国内环保因素压力加强导致的国内竞争格局改善,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行业向好趋势。

 

但是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可避免会受到汇率因素影响,会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因为这两点,21年对他们来说不是很有利,所以造成21年的产品业绩波动比较大。到了22年,在俄乌战争之前,我们认为原材料的价格相对来说至少不会再出现暴增式的涨法,那么在那之后我们看到毛利率有一个恢复。所以就2022年整个来说的话,虽然可能因为俄乌战争原因导致了一些波动,但是现在整个行业中长期向上的趋势是没有变化的。

 

同时我们知道有一些大的专利药物,比如说像沙班类、列净类、列汀类等比较大的药物专利陆陆续续到期,原料药企业也迎来了一个增量品种周期,同时新冠类的产品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大的产品周期。

 

在辉瑞这个药出来之后,一些原来的公司已经通过MPP(医药专利池)的方式切入到工艺企业里面,同时还有很多的原料企业通过供应原料药(供应API)的几种方式也切入到了整个的新冠药环节当中。

 

所以说整个原料药本身中短期和中长期行业趋势都向上,在估值比较低的情况下同时具有一些看涨期权的投资机会,我们觉得也是很好的一个投资行业。

 

(4)中药:增量新品种的创新和国际化  

 

讲完了西药,我们来看一看中药。这个行业和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不同,不管是创新药也好,仿制药也好,它受到的医保政策压制不一样。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开始陆续出台一些对于中药企业具有实质性利好的一些政策,它承担一个政策向上周期的拐点。

 

在前几年,可能整个医改过程当中受冲击最严重的其实是中小企业,因为它相当于以前带资销售的模式被彻底打弯了。那么但是经过那样的一个沉寂,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中药企业陆陆续续在走出来,他们也在按照这种西药标准来做临床,然后走国际化路线,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优质公司在这过程当中其实是不断在进步。

 

所以我们觉得,整个中药企业在一个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其实是利于我们去寻找一些优质公司投资机会的。

 

关于政策对中药的支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新药审批的加快。

 

现在我们做中药,很多时候它是偏经验性的,行业其实有很多的我们称之为经典名方或院内制剂,它在转化成这个新药,就这类新药来说,现在它在变得越来越便捷。我们可以看一下2017年到2021,中药获批的新药一共是20个。其中,2021年就获批了12个,超过了前面几年的总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药的新药审批实质性在提速。

 

资料来源:医保局、公司公告整理,长盛基金

 

再次回到我们今天提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一方面要避开不利的政策周期,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去努力寻找一些好的产品周期,那么很多优质中药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迎来一些好的产品周期。

 

另一个,再来看下支付端。因为我们知道整个医药它是个toG的行业,它和别的行业不一样,所以支付对于医药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看一下,现在中药也开始和化药、生物药一样参加每年一次的医保谈判了。在2017年-2021年获批中药创新药当中,超过了90%是在1-2年内就进入了医保,这样的放量速度相比之前医保的5年调整一次明显开始加快了。

 

从集采结果来看的话,也是整体价格在下降,但是相比化药非常温和。我们看一下最新的广东集采结果,独家品种的降幅显著好于化药,个别品种基本没有降价。所以说整个中成药独家品种的降幅是明显要好于化药,中药行业迎来一个向上的产品周期。

 

(5)疫苗:二代omicron疫苗的研发

 

最后讲一下跟疫情相关的,我们觉得还要去关注二代omicron疫苗的进展。可以看到,目前欧洲各国的防疫政策逐渐在放松,这些国家的加强针接种比例在50%-65%,但是也仍然没有办法去抑制确诊病例数的增加。

 

资料来源:华创医药、WHO,长盛基金

 

那么要研发包含omicron疫苗的需求是比较迫切的,可以去密切关注。我们也看到,其实我们国家有好几款二代的mRNA疫苗包括omicron疫苗毒株产品,它们也进入到了临床阶段,这个是我们强烈关注的一个点。

 

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时候,虽然说有新冠治疗类药物,但我们还是要关注疫苗产品?就是疫苗,不管怎么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降低重症率的。疫情能不能使我们生活和经济常态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的疫苗接种率,尤其是到现在这个阶段,在我们国内随着大家的接种比例上升,可能未来一个阶段,关于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会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2)国产替代:长期看好的医药投资方向

 

讲完了跟整个新冠疫情相关的医药,再来聊一聊长期来看我们看好的医疗子行业。

 

(1)医疗设备

 

首先我们提到的医疗设备,可以看到国家政策其实是在助力厂商放量的。去年第二季之后,政策是进一步要求我们在治疗环节中降低医疗设备成本。从我们国家发布的各种政策来看,对于医院采购国产设备最低比例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所以我们觉得整个国产设备迎来了一个国内的产品向上周期。

 

我记得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微博很有名,有一个英国医生指着一款我们国产的呼吸机说,“这是哪家的产品,我就要这款呼吸机”,相当于经过了疫情,我们很多的国内产品也走向了海外。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国产器械也好、设备也好,其实上市公司并没有花特别大力气在海外进行推广,但就是靠我们产品力本身很强,物美价廉,然后竞争力很强,虽然是个野蛮生长的状态,但是很容易实现翻倍甚至翻两倍的增长,所以说我们整个医疗设备从长期来看的话,是一个值得我们看好的子行业。

 

(2)科研服务

 

然后我们讲讲科研设计,它有一点类似于CDMO和医疗设备的逻辑叠加。

 

总体来说,在疫情背景之下,海外一些产品进口就变得很难,给了国产品牌一个替代机会。而且我们知道,只要医药行业在发展,那么我们就需要不断进行科研,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类似永续增长的行业。

 

资料来源:诺唯赞年报,长盛基金

 

消费行业投资新思路


最后我简单讲一下关于消费的投资思路。总的来说,我觉得就是一个观点:消费行业的拐点其实在22年是大概率会出现的。至于拐点出现了之后,会是用什么样的情形来进行这种演绎,我们可以做几种假设,因为它确实是依赖于疫情的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的恢复。

 

1、消费行业拐点即将显现

 

我们首先来说,为什么2022年大概率消费会在某个时间点企稳向上。我们最近看到,随着上海疫情拐点的出现,大家也开始预期消费复苏。整体来说的话,消费复苏一定是和疫情节奏有很大相关性的。可能随着疫情的平稳,消费就开始慢慢往上,当然它在复苏的过程当中,也很有可能会受到疫情的干扰。

 

我们知道2021年的消费表现不好,整个消费数据也很差,这个既有这种我们当时认为是可预知的因素,也有不可预知的因素。当时整个2020年消费基数其实打得很高,然后在我们过了一个清心寡欲的春节之后,有很多消费被延迟了,被暂时地抑制了。

 

其实2020年,我们看到从五一长假开始,确实是有一个报复性消费,或者叫消费反弹也好,数据是不错的。到2021年的时候正好就倒过来了,面临着一个很高的基数,同时在终端又有很高的库存,所以说2021年我们称之为消费可能是还债的一年,因为它要不断消化一些高基数带来的增长,这个是我们当时可以预见的。

 

没有预见的因素是什么?是没有想到整个疫情发展反复非常严重,而且在2021年的时候自然灾害也比较频发,所以2021年的消费是天灾人祸的一年,整体数据非常差。我们觉得2022年,疫情在小分子药物包括其他新冠治疗类药物的帮助之下得到平复,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在这个过程当中,再遇到一些极端天灾人祸的概率可能也不是那么大,所以我们觉得整个2022年的消费是一定会有一个拐点。

 

而且我们看一下,消费龙头企业在2020-2021年做的一些事情。我们经常说,在一个行业最凄风惨雨的时候,往往就是竞争格局在优化的时候。我们看到,在经过了一年的去库存之后,消费好像出现了一些供给侧的变化,龙头企业的逆势扩张去挤占其他非龙头公司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整个消费行业其实表现出来了一些竞争格局的优化。

 

一方面表现为必选消费品牌的提价,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全国知名品牌不断地去挤占市场,经销商可能在经济不是很好、消费不是很旺的时候,他更愿意去拿一些知名品牌的商品作为自己的库存,而可能放弃一些地方性品牌。

 

所以整体来说的话,消费行业虽然2021年很差,但还是在行业竞争格局面有改善的。关于2022年的消费,我们就做三个假设。

 

2、三种情景假设

 

第一种特别假设就是疫情像现在一样持续反反复复,经济复苏很乏力,整个消费的增长可能主要靠供给端的改善,在整个消费量没有增长的情况之下,消费的业绩主要就来自于提价和市占率的提升,对应标的就是必选消费行业,比如说白酒、大众食品、调味品等等。这样一个假设我们觉得过于悲观了。

 

那么中性假设就是疫情逐步平稳,我们的生活和经济逐渐恢复正常,我们觉得很大概率在今年下半年能够看到这样的苗头,那么整个消费行业需求端会慢慢恢复,之前最强的子行业未来可能就会越好,那么对应标的可能就是必选消费叠加在疫情期间受损的可选消费,比如说像餐饮供应链,像啤酒,像连锁餐饮、免税、旅游、酒店等等。

 

最后是最乐观的假设,就是在一些效果很好的新冠药物帮助下,疫情快速结束,居民消费信心得到提振,那么消费全面开化,我觉得大概率可能是2023年了。

 

我想说的是,消费现在来看的话,可能相比医药行业来说有一点劣势,就是因为它的业绩增速相对没有那么快,所以估值消化不是那么的显著。对整个消费行业,我们可以看到,估值上可能还处在一个中等偏高的位置,可能显得弹性不足,但是一旦拐点真的开启,可能我们未来将迎来一个两年甚至三年的线上消费周期,所以说这个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问答


1、除了新冠药物之外,国内CDMO行业还有哪些产品机会?您认为新冠药物需求会持续存在,如何看待近5年的规模、业绩占比走势?

 

周思聪:第一个问题,CDMO行业如果我们不看新冠类,这样一个超级单品带来的订单之外,他们其实本身就在一个高速增长的过程当中,这个行业可能是少有的行业增速可以达到20-30%的一个行业。

 

我们看常规订单,这个行业本身增速非常快,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它背靠的是大的创新药的这样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医药永远是满足未被满足的人类需求,它是我们最本质的、最刚需的一种需求。所以说有需求在的话,那么研发投入就一定会在,所以CDMO的行业增速本身就是一个类似于永续增长的过程。

 

同时因为我们具有很强的这样一个“工程师红利”,这些年其实国外在往国内转移,它本身就是一个在趋势当中的事情。因为疫情之后,其实我们国家是属于率先能够正常工作生活的国度,所以就加速了产业往中国转移的趋势,即使我们不去考虑新冠订单,这个行业本身也保持着20%左右的一个行业增速,那么龙头公司保持30-50%甚至更高的一个增速是很有可能的,这是关于CDMO一个回答。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不是说新冠药物未来5年的需求和可能会占到一些上市公司营收比的问题?

 

我们觉得是这样,因为确实不知道一旦疫情和人类共存之后,以及国家防疫政策变化了之后,到底存在多少人群被感染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只能按照我们前面提的,按照一种相对来说偏饱和的假设。根据世卫组织当年关于达菲的一个预测,就是至少我们先不去假设感染人数这个问题,我觉得确实有点残酷,我们就按照储备维度来考虑。

 

因为当时世卫组织关于流感的要求,最好是每个国家按照自己总人口的20-25%去储备这样一个药物,那么按照20-25%来算的话,根据我们国家总人口数,我们可能需要储备3-4.5亿份的药物,这个量已经非常大了。

 

辉瑞这款药物的话,它现在在国内的价格是2300元人民币,在美国是530美金,这药确实非常贵,这个药本身的反应过程也非常复杂,光是中间体都要反应十几步,考虑到后面药物可能在成本上有所降低,那么我们就假设可能是1/10的价格,然后也就是约200块钱,乘以3-4.5亿的话,这个数字也是非常惊人的。

 

创新药是这样的,基本上就是按照历史规律,由前三家瓜分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后面出来得晚了是没有太多机会的,所以我们觉得,可能对于头部几家在新冠治疗类领域里面走得非常靠前的公司来说,有可能我们会看到他一下子在收入层面上大几百亿的一个增长,当然可能是分批到来的,因为2022年的话,刚刚获批还不会有这么多,但是可能2023年甚至2024年的增长都会非常惊人。

 

非常典型的就是,医药就说要两个周期,一个政策周期我们要规避向下的,另外一个是我们要寻找向上的产品周期,最好是去参考2个:一个就是当年的PD1,4家中国企业借势腾飞;然后另外一个参考就是达菲。达菲其实每一年才几百万的甲流乙流感染,甲流的最后一个高峰就是2019年,因为后面就新冠来了大家戴口罩,流感就少了,我们可以看到2019年大概也就是两三百万的感染人群,但是达菲在国内的销量有70多亿,所以说,即使我们把新冠当成一场流感来做预计的话,可能都非常的惊人。

 

2、养老制度已经陆续推出,对医药行业是利好吗?

 

周思聪: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我们一提到养老,养老和医疗是天生在一起的行业,我觉得这个是显然是利好,因为我们要说养老行业是很好的行业,它是永远只有政策利好、没有利空的。

 

我们知道,这个老龄化确实是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所有主流经济体,可能除了美国之外其他所有主流经济体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这个行业确实是一个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日益严峻的问题。

 

我记得有看过一个数,就是说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想要等到养老床位要到90岁以后,后来我一想还真是,我奶奶就在90岁那一年终于住进了养老院,这个行业可能确实是一个长期的赛道和风口。

 

养老行业确实是天生和医药相关的,所以说养老行业有多么永续的一个增长,那么医药行业就有多么永续的一个增长。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只有活得更加健康,自理的时间更长,每一个人的健康生活时间更长,才能够去减轻国家的养老压力。

 

3、近两年因为疫情,消费也都挺低迷的,那么消费行业到底了吗?

 

周思聪:我觉得应该说,可能是一个底部的区间,但是我们知道,往往在底部的时候要最终走出来是异常崎岖和坎坷的,可能在后面还是会进一步面临疫情的考验,这是第一点。

 

另外一方面,确实是经过了疫情,经过了两年多快三年的时间,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是会改变居民的消费心态。

 

我就记得2020年春节的时候,大家当时真的认为就是一晃而过的疫情,对吧?大家想的就是,我春节没有出去玩,我没有走亲访友,我没有办婚宴酒席,那么五一一定要补办上。2020年,我们会发现整个消费其实是一个迅速恢复的过程,还有消费信心没有得到什么动摇。那么这两年,疫情反反复复对于服务业冲击确实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经济的发展,动摇了某些居民的消费信心,这一点我觉得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我们从长线来看的话,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新冠药物出来,未来可能疫情对于我们经济、对于我们生活、对于我们消费场景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少,我们觉得恢复肯定是个长期过程。


优选基金:





往期回顾

01

风格轮动,基金重仓行业变迁

02

5•15 | 投教纪录片《基金》全四集

03

变盘进行时,这类基金大涨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揭示书

尊敬的投资者:

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上海万得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做出如下风险揭示:

一、基础设施基金与投资股票或债券的公募基金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且预期风险低于股票型基金,高于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基础设施基金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产业园类型的基础设施资产支持证券,并持有其全部份额,基金通过基础设施资产支持证券持有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全部股权,通过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公司等载体取得基础设施项目完全所有权。基础设施基金以获取基础设施项目租金等稳定现金流为主要目的,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的条件下,每年至少进行收益分配一次,每次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合并后基金年度可供分配金额的90%。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基础设施基金投资风险及本招募说明书所披露的风险因素,审慎作出投资决定。

二、基金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既包括市场风险,也包括基金自身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等。巨额赎回风险是开放式基金所特有的一种风险,即当单个开放日基金的净赎回申请超过基金总份额的一定比例(开放式基金为百分之十,定期开放基金为百分之二十,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产品除外)时,您将可能无法及时赎回申请的全部基金份额,或您赎回的款项可能延缓支付。

三、您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四、特殊类型产品风险揭示:

1.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养老”的名称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产品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请您仔细阅读专门风险揭示书,确认了解产品特征。

2.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货币市场基金,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于将资金作为存款存放在银行或者存款类金融机构,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3.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投资于境外证券,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基金还面临汇率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

4.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以定期开放方式运作或者基金合同约定了基金份额最短持有期限,在封闭期或者最短持有期限内,您将面临因不能赎回或卖出基金份额而出现的流动性约束。

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上海万得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上海万得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万得基金及相关人员不承诺任何投资收益或投资本金不受损失。万得基金及相关人员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或其内容或者其他与之相关的原因引起的任何损失,以及因本文或其内容的发布,或者由于事实或分析数据传达中的错误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所引用基金业绩表现数据来源于管理人披露的经托管人复核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基金定期报告。


 分享快乐 收藏幸福  点赞好运 在看万得基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