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还是要说再见了
NEVER
SAY
GOODBYE
不说再见
永远怀念
TOU
RATE
对不起,虽然很不愿意,但确实要说一句「再见了」。
诸位大概也不会在意我们是否又断更了一天,毕竟作为一个小得连自称媒体都不敢的「作坊」,我们一直以来的读者都少得可怜。
不过也是感谢各位支持,能够一直走到现在。
只是今天,我们终于觉得,有些东西无论如何也难以进行下去了。
看到开头各位而想必也明白了,我们今天是没有干货了——不仅没有,而且很湿很湿。
前几日我同负责写稿的编辑说:「以后文章标题里不需出现干货两个字。」她很不解地问我为什么,我却没有回答。
事实上,从网络的数据来看,我们那些不断强调自己是「干货」的文章都获得了更高的阅读量,有的甚至是其他的十倍。所以如果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或者说继续扩展我们的影响力,我们大概应当继续贡献诸多「干货」。
可是这词又实在太过讨厌了——不仅讨厌,而且急功近利,乃至「面目狰狞」。
自然,诸位或许会解释到(事实上确有人如是解释):「在高三,功利一些是正常的。」这解释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如果功利所追求的是结果,那么或许诸位每天「期待干货」的这种功利,就是最差的一种——它非但不会有所帮助,而且会将你拖入「方法崇拜」的泥沼。
而反对这些,恰恰是我们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的目的。
换言之,我们有点走偏了。
回到
最初的位置
从草创时候的两三个人到现在十几人的小团队,我们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但也渐渐忘了开始的「目标」。
坦率说,这个项目虽说已经成立了公司,但刨掉运营成本和捐赠的钱,我们并没有多少实际收入,所谓「公司」不过是用来注册一些互联网服务是方便所用的「皮包公司」。
不过这和我们起初预料是一致的,我们原本便没打算做「企业」,不过是想做一个「企划」,说清楚我们的想法,说出来我们认为的好的事情。
这听上去很自私,但确实如此,如果中途对你们当中的任何一人构成了帮助,那也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巧合」。对我们来说,对我们这个小团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仍然是「寻找同类」。
我们期待回到最初的位置。
如果你真的看到了这里,那么我要先道歉:对不起,但我终于还是标题党了一次。
不过其实也没那么标题党,因为确实有的东西要说再见了,毕竟不破不立,总要有些新鲜血液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
简单来说,再见的就是「过量的干货」,而代替它们的,便是新的「知考杂志」。
各位这几天大概也能看到,「学术社区」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改名,而且已经逐渐迭代成了一本线上杂志。
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这是关于「知」和「考」的「杂志」,相比原来过分单一的「考试」话题,我们关注的点更多了,也更广了,关键是更有深度了。
比起单纯地提供「XX方法」、「XX集锦」,我们更愿意说清楚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沉淀一些对思维乃至日常生活来说都有所助益的「细节」——书目清单、音乐电影、文献摘要、专业介绍、世外信息乃至后期按照专题整理出的「特刊」。
自然,如此大的更新需要不小的开支(人力、技术、流量)。为了维持运营,我们决定推出「会员计划」,笔记的购买者将保留原来的所有权益(即获取十二个月的「体验计划」),而杂志新增的部分栏目,则只能由杂志的「赞助者」查看。
具体情况你可以观看下图,也可以点击「查看原文」看计划的详情。
不论如何,「知考杂志」既然已经开始,短时间内就不会结束(尽管我也很难乐观地说它会一直运营下去,正如我所订阅的其他几份在线杂志都陆续关张,我们这个时代似乎真的只欢迎「干货」)。
好在我们只是希望能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因此让你失望了,那我们便再说一声抱歉。
我们仍旧希望能够借此拓展你(以及我们自身)「生命的宽度」,尽管这或许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
常井项
2017年10月19日
附录:新增功能与优化清单
新增功能
标签云:快速查看标签文章。
多媒体支持:提供音频视频内容,直接点击即可播放。
下载:文件提供下载功能(如下的card内即包含可下载内容),大幅优化下载速度。
引文:提供封面引文;快速提示文章重点,加强每日积累。
优化功能
讨论:引入第三方服务,大幅提升讨论体验。
作者专栏:可查看一个作者发表的所有文章。
注册会员:现会员统一到淘宝店主登记,改善兑换与购买体验。
世外:提供世界之外的新鲜通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