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勇| 当东方遭遇西方:沙勿略拍打国门(下)

2017-12-10 马勇 侦探学园

知考杂志 ZHIKAOMAGAZINE

ILLUSTRATION BY DENIS SARAZHIN 

苏静颖 | 闲言碎语

近代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大部头,其知识的补充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西方之野心勃勃如“佛郎机”,在数百年之前如何叩响中国大门?此文将为诸位呈现一个较为生动的视角。

(文章转载自“马勇”微信公众号,微信号:mayonghistory)


沙勿略在东方     

在远东的数年传教经历,使沙勿略对东方政治地图有了更深入、更细致的了解,这也必然促使他不断设法扩大传教的范围。1546年或1547年,正在马六甲和后来属于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群岛传教[6]。在那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认识了曾经到过中国的日本青年弥次郎[7],这个偶然的相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沙勿略的命运,改写了基督教远征东方的历史,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此后的历史进程。


日本青年弥次郎出身于贵族,因失手杀人而出逃在外,一直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神情惶惑不安。沙勿略热情接待了弥次郎,为其讲道,为他受洗,稍后又将他送往印度果阿深造。


到过中国的弥次郎向沙勿略讲述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从而使沙勿略在远东扩大传教范围的想法更加具象,于是去日本传教的规划自然而然地产生,并与弥次郎仔细探讨了在日本开辟教区的可能性。弥次郎认为,日本人不会一开始就接受基督福音,他们会质疑,并要审视宣教者是否言行一致。不过,日本一个由理性主导的民族,只要理由充分,日本人乐于接受任何新的东西,只有他们真的信服你传播的那些道理,他们才会欣然入教。


弥次郎对日本人的描述无疑进一步激发了沙勿略的宗教狂热。稍事准备,沙勿略偕弥次郎和两位耶稣会神甫于1549年4月搭乘中国商人的帆船,从印度果阿出发前往日本。经过四个月惊险旅行,沙勿略一行于8月15日在日本最南端九洲鹿儿岛即弥次郎的故乡登陆,成为第一个踏上日本本土的天主教传教士,开始了基督教在日本人中传播福音的事业。


到日本初期,沙勿略的传教活动还算顺利,至当年底,仅仅不到半年时间,鹿儿岛就有一百五十多人领洗入教,而附近地区还有四百五十多人。这个成绩应该说是非常可观的。


在日本,沙勿略很快发现这里的情形与印度有很大差别,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思想文化要远比印度人复杂得多。沙勿略意识到在印度的经验无法在日本复制,在这里就必须学习日本的语言,研究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人的哲学思想,尊重并尽量采用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他写信告诉留在欧洲的同道说,就接触的范围而言,日本人是他迄今发现的最好的国民,甚至相信在异教徒中也许不会找到比日本人更优秀的人。沙勿略强调,日本人很容易接近,一般而言都很善良,没有什么恶意。他们的名誉观念强得叫人吃惊,对日本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名誉更重要的了。他们大部分人相当贫穷,但是不管是不是武士,都不以贫为耻。很多人能阅读书籍,所以日本人可以在短时间内领会祈祷文和教理。在日本,盗贼甚少,盗贼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处死。沙勿略刻意强调,在他所到过地方,不管是基督教国家,还是非基督教国家,没有比日本更憎恶盗贼。日本给沙勿略留下比较美好的印象。


正因为沙勿略发现日本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和文明的民族,所以他开始采取更为灵活的传教策略,入乡随俗,利用日本人的习惯去传播福音,扩大教区,增加受洗人数。沙勿略听说日本人大多素食,他就尽量不吃肉。他还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日语,这给他的布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使听众更容易理解教义,沙勿略甚至一度用佛教的“大日如来”替代天主教的“神”。为接近贵族,并在贵族面前与佛教僧侣辩论时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沙勿略常作日本贵族的装扮,显得器宇轩昂,谈吐不凡。沙勿略的这种“适应策略”和重视文化融合的布道方法对以后在远东继续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范礼安、庞迪我等人有重要启迪。


伴随着沙勿略在日本传教事业的顺利进行,葡萄牙人与日本人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在稳步增长,两国政府、商人都从中获取很大收益。而且,由于日本此时正处于内乱中,葡萄牙人所带来的先进武器无疑受到了日本领主的欢迎,所以这些日本人对沙勿略在日本传播福音持默许、欢迎,甚至是支持的态度,为沙勿略提供不少传教上的便利。

有支持便有反对。当沙勿略受到一些日本领主欢迎和支持时,他所传播的耶稣会教义也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日本佛教僧侣出于利益受损,群起而攻之,甚至不惜对沙勿略的个人人格进行中伤和迫害。与此同时,来自日本民间社会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他们质问沙勿略:如果事情的真相果真如你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先人对天主教一无所知,那么他们岂不是都要堕入地狱?再有,你所宣扬的所谓“真理”,为什么我们日本人的老师就是那更高一级的中国人竟然一点都不知道呢?


面对日本人的质疑,沙勿略很难回答。所以,沙勿略在日本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他在日本两年多,仅仅使几百人皈依天主教。这个成绩与他刚到日本之初的纪录根本不成比例,更与他在印度时的成绩不能比。


在日本的挫折遭遇引起了沙勿略更深一层的思考,特别是日本人对基督福音质疑的理由,所引据的中国文明与中国经验不仅给沙勿略的传教事业带来了新的启示,而且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每当他与日本人辩论时,后者总是乞求于中国人的智慧,即使在涉及到宗教以及行政方面的问题时也莫不如此。中国文明对日本人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这一重要发现唤醒了弥次郎当年向他介绍的感性中国,激起了沙勿略更大的传教野心。他以为,既然日本文明来自中国,既然日本人对耶稣会的抵制依据得益于中国文明,那么只要征服中国,只要使中国人接受基督福音,耶稣会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紧密追随中国的日本以及其他东亚、东南亚乃至南亚国家的异教徒定然会随之归化。沙勿略坚信:“如谋发展吾主耶稣基督的真教,中国是最有效的基地。一旦中国人信奉真教,必能使日本吐弃现行所有各教学说和派别。”而且,沙勿略还意外地预感到,文明更为先进的中国人具有接受“福音真理”的“特殊资质”,相信在中国人中间传播福音一定会比在日本人中间更容易些。这一意外的“发现”、预感膨胀了沙勿略向中国本土传播福音的野心,使他逐步坚定并细化了向中国传教的决心和规划,“为了达到目的,沙勿略不惜借助葡萄牙人政治上乃至军事上的支持”。


基于这种判断,沙勿略于1551年11月从日本启程返回印度果阿,开始前往中国传教的准备。沙勿略认为,他将要进行的中国之行不仅肩负着传播基督福音的重要使命,而且有责任为西方国家特别是葡萄牙打开通过中国的贸易交往大门。于是沙勿略有长函向葡萄牙国王和罗耀拉总会长报告自己中国之行大致规划,大意是说他准备前往中国,觐见中国皇帝,代表葡萄牙国王献礼,并请求中国政府释放违反中国政府规定从事贸易的葡萄牙商人。此外,他准备在中国开始基督福音的传布事业,向中国皇帝和中国人民宣传天主圣意,敦劝中国人民改宗基督。沙勿略在信中请求国王多派经验丰富、意志坚定、学术修养高深、笔谈流利而长于撰述的饱学之士前往东方,共同开辟最具潜力和前景的中国教区。


按照沙勿略的设想,鉴于中国政府禁止一切外国人进入大陆本土的事实和规定,所以要想顺利进入中国从事传教并推动贸易,就应该由官方委派一个正式的代表团,派遣正式的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向中国皇帝当面说明外国人进入中国的目的,特别是向中国人说明传播基督福音势必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在获得中国政府首肯后,就可以合法地在中国宣传福音,也可以合法地推动双边或多边贸易。对于这样一个外交使团,沙勿略无疑期待成为其中一员,当然更希望是重要一员。


沙勿略的计划得到了印度总督诺洛那、卧亚主教亚蒲开克的赞成和支持。1552年,沙勿略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葡萄牙使团,准备正式前往中国参拜明朝皇帝。但当是年5月底使团抵达马六甲时,却被驻守在马六甲的长官亚戴德(Alv.d,’Ataide)扣留,正式的外交使团无法成行。不得已,沙勿略只好单独行动,计划通过买通中国商人将其偷渡到中国本土。他甚至设想,尽管他的这种做法将严重违反中国政府的规定,肯定会被作为囚犯关进中国监狱,但他对此毫不畏惧,甚至乐观地认为即便成为囚犯,他依然可以在监狱中向狱友们传播宗教的种子;而一旦当狱友们获释,他们就会在中国人民中间将天主教传播开来。


至于他自己,沙勿略更乐观地认为一旦获释,就要马上投身于传播福音的伟大事业中,宣传有关基督的知识。于是,得到一个异端的帮助而获得成功的想法带给沙勿略美妙的希望、无限的期待和无敌的勇气。


有了这种判断、设想、预见和勇气,沙勿略于1552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7月和他的惟一伙伴费莱拉修士(Alvaro Fereira)及两位仆人即麻离拔人克利斯多福(Christophus)、中国人安多尼(Antonius),乘坐“圣十字号”冒险进入中国。当年盛夏8月底,沙勿略一行抵达广东香山县附近的上川岛,这里距广州只有三十海里。

上川岛当时是葡萄牙人和中国人进行走私贸易的一个据点,隶属广东新宁县。岛上尚未获得充分开发,除了来岛进行走私贸易的中葡商人外,常驻人口稀少,几乎荒无人烟,而且由于中国政府严厉禁止在岛上建造任何坚实固定的建筑物,所以上川岛只有一片用树叶和稻草胡乱搭成的茅屋,条件十分艰苦。


不过,沙勿略的到来还是受到停留在港口内的葡萄牙商人的欢迎,他们在山坡上特地用树枝茅草为沙勿略盖了一个小圣堂,作为他的暂时居所。于是沙勿略在岛上一面继续从事他的传教工作,每日作弥撒,乞求“我主”保佑。另一方面则探听、琢磨怎样才能实现他的理想,顺利或者历经艰辛也能够进入中国大陆。


由于明王朝此时困于倭寇的肆扰,复置浙闽巡视官,严禁通番,更拒绝外国人登陆,通往陆地的每一条道路都被中国军队严密封锁。


沙勿略没有合法的渠道进入中国大陆,这迫使他选择非法的途径,而这一点也在他原先的预案中。于是沙勿略与来上川岛从事走私贸易的中国商人进行私下接触,请求他们用走私的方式将他带往陆地。


到上川岛进行贸易的中国人,大都是文质彬彬的商人。作为个人,他们都敬佩沙勿略对宗教的献身精神,也欢迎他到中国去从事福音传播,但鉴于中国政府的规定,他们又都顾虑重重,没有人敢于冒险带沙勿略前往广州,于是只能拒绝沙勿略的请求。他们对沙勿略解释道:“这件事对于我们的生命财产是一种极大的冒险,若是官府里知道了我们把你带到那里去,他们自然要惩治我们。”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害怕官府。有钱能使鬼推磨。为时不久,有一广州商人答应秘密用一条小船将沙勿略运往广州,这条船上除了船主及其儿子、仆人外,还有其他船员。船主答应让沙勿略在广州的家中藏身三四天,然后视情况,于某一天清晨将沙勿略送至广州城门口。剩下的事情就由沙勿略自己与中国官府联系了。船主的条件是两百个西班牙克鲁扎朵金币。


沙勿略同意了船主的这个要求,并倾其所有向船主预付了定金,双方约定进行偷渡的具体方式,时间定在当年11月下旬。


在等待的日子里,沙勿略又听说有一个西班牙人买了一艘中国商船,将前往暹罗贸易。于是沙勿略又有意跟随这艘商船前往暹罗,然后由那里随进贡使臣进入中国内地,或许可以减少一些风险。然而这个计划也没有实施。


在焦虑与困苦中总算熬到了11月,然而原先约定且付过定金的广州商人却迟迟没有露面,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可以相信,这一结果对沙勿略有着致命的打击,原本积劳成疾的身体日趋衰弱,不久沙勿略被染上一场热病。与沙勿略一同东来的费莱拉修士因身体虚弱实在受不了上川岛的艰苦环境,遂找到一个机会返回一项。在沙勿略的身边现在只有两位仆人相随。他们居住在简陋的茅屋中,饥寒交迫,空前绝望。


11月22日,沙勿略的病情可能已经非常严重,两位仆人曾一度将其移居至“圣十字号”船上,无奈风浪太大,船身簸动,次日仍回到上川岛上。由于缺医少药,两位仆人面对垂危的沙勿略束手无策,不得已为之放血治疗,以期减少痛苦。不料放血更引起沙勿略病体的痉挛和昏厥。再加上岛上的商船已离开,荒凉的孤岛甚至已经找不到可供充饥的食物。


28日,沙勿略进入弥留状态,已不能言语,亦不识人;12月1日,回光返照,又能谈话。3日黎明前三时许,孤独的沙勿略在上川岛的茅屋圣堂中咽下最后一口气,年仅四十六岁。


沙勿略没有真正进入中国本土,但他坚持不懈的努力、韧性、热诚、献身精神猛烈撞击着包括罗明坚、利玛窦等在内的一大批年轻的耶稣会神职人员的心灵,使他们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念,决心追寻沙勿略的足迹,不断撞击中国的大门,相信终有一天能够正式进入中国本土弘扬耶稣会的神圣事业,归化那里的人民。


当沙勿略去世五年后即1557年,葡萄牙人抢占澳门后,耶稣会终于迎来了新的机会,他们以澳门为据点,竭尽全力向中国内地渗透。1562年4月,新即位的葡萄牙国王指令印度总督任命沙勿略的挚友皮来拉(Diego pereira)为使节,偕同耶稣会士培莱思(Francois perez)出使中国。翌年(1563)7月26日,皮来拉一行自印度果阿抵澳门居住,并向中国方面申请入境。中国方面对他们的动机并不太明了,迁延两年,也没有批准他们的入境计划。



马勇

历史学家;社科院近代史学所研究员。


作者:马勇 校对:如山清 编辑:Echo


上一期

app推荐 | 学海里的朋友,换种方式做计划如何?

    近期热门

征稿

大概是一篇征稿启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

作文素材挑花眼,万变不离其宗

考查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综合能力。

英语

“成绩顶尖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为你打开一扇平时没办法亲自触碰的窗子。


知考杂志

Education For Life

「知考杂志」是一份面向高中生的综合性线上杂志。在「知考」我们不仅关注考试,更加关注考试之外的「图书」「影音」「新闻」与一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