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做科普丨 引来了雪水把它浇灌,搭起那藤架让阳光照耀《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投稿详情
克里木参军去到边哨
临行时种下了一棵葡萄
果园的姑娘哦阿娜尔罕哟
精心培育这绿色的小苗啊
引来了雪水把它浇灌
搭起那藤架让阳光照耀
葡萄根儿扎根在沃土
长长蔓儿在心头缠绕
短短几句,将新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人们对自己心中爱人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爱结合起来。展现出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世人皆知新疆吐鲁番的葡萄甜,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最早的葡萄藤就收藏于吐鲁番博物馆。这根葡萄藤2003年出土于吐鲁番洋海墓地,呈深褐色,横截面为扁圆形,全长115厘米,每节长11厘米,最粗直径2.3厘米,藤上有5个芽节。这是至今发现吐鲁番种植葡萄最早的实物见证,印证了吐鲁番悠久的葡萄种植史。距今已经有2300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栽培葡萄的标本。”
1954年10月,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屯垦戍边、建设美丽新疆的历史使命,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在此之后,新疆的葡萄种植产业有了质的飞跃。党中央一直都非常关心少数名族同胞的生活情况,在了解了新疆葡萄的种植优势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投入到了葡萄种植的行业,同时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兵团少数民族群众发展葡萄种植,使一部分困难群众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现如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葡萄更是极富盛名,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而新疆吐鲁番的葡萄,也正像当今的中国,正在逐步走向全世界,打出自己的品牌,让世人不仅“知”葡萄甜,更能“吃”葡萄甜。
但是为什么新疆的葡萄会这么甜呢?答案就在“引来了雪水把它浇灌,搭起那藤架让阳光照耀”这两句歌词中。
首先,葡萄是木质藤本植物,生长在藤上,而水果会甜的原因只有一个——6CO2+12H2O→C6H12O6(葡萄糖)+6O6+6H2O,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光合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会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将其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而想让葡萄更甜,则必须让葡萄在生长过程中消耗更少的葡萄糖,让糖类在体内堆积起来。而让糖类在体内积累的方法就是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C6H12O6+6O2==6CO2+6H2O)的速率,让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达到一个最大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温度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葡萄而言:白天28~30℃、夜间16~18℃或更低,昼夜温差需要大于10℃时,果品质量才能达到优良。而这个条件,新疆地区基本上是完美地满足了,新疆是我国的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而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大致是在八、九月份成熟。在这个时间上,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为有雨(50-100mm之间)且温度大致在16—20℃之间,且温度日较差大。昼热夜冷,葡萄白天光合作用因温度适宜而作用很强,夜晚由于温度降低导致呼吸作用速率降低,久而久之,葡萄糖在其体内也积累得越来越多,而葡萄自然也就更甜了。
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疆地区的日照非常丰富,吐鲁番地区大致在北纬42度,在这个维度上,夏天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大气呈现下沉趋势,不易成云,导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葡萄每日都可以接收到充足的光照,也就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大了葡萄的净光合速率。
那为什么吐鲁番地区的葡萄需要用雪水来浇灌呢?前面说到过,此时吐鲁番地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不易成云致雨,使得当地降水量较低,而葡萄又需要充足的水分进行灌溉,吐鲁番地区又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地区,四周群山环绕,其北面的博格达山的主峰更是海拔高达5445米,完全达到了积雪的条件,恰逢此时又是北半球的夏季,温度较高,导致山脉之上的雪层融化形成雪水,让当地人得以灌溉葡萄。
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葡萄固然甜,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这背后我们祖国日益强大的事实。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新疆的葡萄又怎么能够生长得好呢?没有一个繁荣昌盛的祖国,又有谁会为新疆的甜葡萄买单呢?若是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又怎么在家中随时可以吃到来自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甜葡萄呢?
葡萄之“甜”,其实应为在新中国这个日益发展强大的国家中生长起来的我们的生活之“甜”。而在我们享受着葡萄之“甜”时,更不可忘记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所付出的革命之“苦”,或许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也没能吃上一口来自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甜”葡萄。为了让这份“甜”永远地传承下去,我们应当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让新疆吐鲁番的葡萄能“甜”到更多人的心中!
牢记先辈革命之“苦”,创造当今生活之“甜”,这才是我们应当拥有的责任感。同心协力,一起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作者:
薛枫
指导老师:
徐海教授
特别声明
本平台是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官方微信平台,旨在为大众传播权威的科学知识。
欢迎广大科普爱好者投稿,投稿邮箱:hnkpzx@126.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并注明“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