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党史做科普|《阿佤人民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

刘莉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 2023-03-13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投稿详情

传唱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记忆的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于1965年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诞生,它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杨正仁在西盟县参军时所作,歌曲旋律欢快悠扬,一经问世便被广泛传唱,充分表达了边疆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听党话、跟党走的真挚情感,展现了佤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坚定决心。


温歌词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

阿佤唱新歌

毛主席光辉照边疆

山笑水笑人欢乐

社会主义好,架起幸福桥

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

哎江三木罗

 

山山岭岭,歌声起红旗飘

闪闪银锄落

毛主席领导咱,清清河水上山坡

茶园绿油油,梯田翻金波

五彩花开千万朵千万朵

哎江三木罗

 

各族人民,团结紧向前进
壮志震山河

阿佤人民一条心
建设祖国保祖国
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

阿佤人民唱新歌唱新歌

哎江三木罗


1965年,解放军战士杨正仁根据佤族人民生产生活真实场景创作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被人们所喜爱;到了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演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从此,这首歌便广泛走进全国人民的心中,人们通过这首歌开始认识和神往远在云南边陲的佤族。随着五十多年的不断传播至今,《阿佤人民唱新歌》已影响甚广,当今仍在全国各地、缅甸、菲律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传唱。

学知识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半个多世纪以来,《阿佤人民唱新歌》在西盟佤山一次又一次唱响,唱出了佤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再次刷新佤山新面貌和佤族新生活,唱出了佤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昂扬精神,以及对更加美好未来的向往和信心。


    佤族,是我国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在解放前,佤族约有人口17万,分布在云南省西南边疆的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其中西盟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县之一,约有佤族4万人,占该县总人口的86%,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佤族总人口数约达到43万人。


    解放前,佤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饥一顿、饱一顿,吃饭靠天、生病靠“摩巴”杀鸡问卦,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走的是泥泞羊肠小道。“木鼓一响,人头落地。”木鼓是佤族人民尊贵而神圣的乐器,历史上的佤族猎头每次拉木鼓(制作新木鼓)后,就要外出猎人头来祭祀,血祭习俗还演变成部分佤族村寨间、部落联盟间血拼与复仇的恶性循环,加剧了佤族内部的对立和封闭,猎头习俗也让其他民族“闻佤色变”,不敢轻入佤山。


    长期的落后和孤立严重迟滞了西盟佤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西盟佤族,仍保留原始社会特点,生产生活资料极度贫瘠,生产力十分低下,仍在使用结绳记事、刻木计数、树叶鸡毛当“信件”。据西盟县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近90%的西盟佤族群众没有完整的衣服,80%是缺粮户,一年吃不上半斤盐。


    新中国成立后,遵照毛主席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2年正式进驻西盟佤族。解放军在西盟佤山耐心细致、艰苦卓绝地把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到点点滴滴之中,与佤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群众薅秧、舂米、砍柴、修房子、挑水、发放口粮、调运种子,教佤族群众农业生产技术,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就像歌词中唱到的:“山山岭岭,歌声起,红旗飘,闪闪银锄落。毛主席领导咱清清河水上山坡,茶园绿油油,梯田翻金波,五彩花开千万朵”!通过真情付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赢得了佤族群众的爱戴,相互建立起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佤族人民从此告别原始社会特点,过上了新生活!

走四方

佤族人民向来以尊重长辈、孝敬老人为荣。由于繁衍种族的艰辛与医药卫生的落后,生命在阿佤山显得脆弱而珍贵,因此,佤族也特别注重对儿童的爱护与养育,佤族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在幼儿满月及儿童五岁时要举行两次育儿仪式,以后还要学习“阿佤理”,让其懂得美好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佤族历史和当代都出现过一些为民族自由和发展而抗争和奋斗的人,其中著名的有佤族抗英爱国首领胡玉堂。1934年初,两百多名英军士兵武装抢占了佤族“葫芦王地”的银厂炉房,并要侵占土地。胡玉堂带领众人对英军进行反击,出奇制胜,并发布《告全国同胞书》,发誓“宁血流成河,断不做英国之奴隶”。解放后,胡玉堂曾出任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至第三届云南政协委员和常委。


当代民族语言学者赵岩色,是第一代佤族硕士,曾任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赵岩色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佤语修辞研究》《佤语音节研究》《佤语词范中的外来词》等论文都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西盟佤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人民民主不断加强,平等、团结、互助、和睦的民族关系不断建立和巩固,曾经的“闻佤色变”,变成了各族人民一起“唱新歌”的新面貌。


特别是步入21世纪以来,在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西盟的产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全县实现绿色GDP12.95亿元,占传统GDP的95.43%,增长10.83%,实现绿色人均GDP1.35万元,增长9.79%。在大力保护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西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2019年,西盟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市级非遗项目71项,县级非遗项目64项;市级传承基地2项;有省级传承人6人,市级传承人17人,县级传承人157人。西盟成功创建了勐梭龙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普洱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佤部落省级旅游度假区。仅2019年就吸引了137万人次游客到西盟旅游,带动县内农产品消费、旅游产品消费上亿元。

作总结

 “阿佤人民一条心,建设祖国保祖国;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阿佤人民唱新歌”!这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歌曲,也是西盟佤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真切实践和历史事实,更是佤族人民听党话、记党恩、跟党走的由衷心声;佤族人民心向党,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实践的必然结果。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盟佤族早已今非昔比,阿佤人民早已从脱离原始社会特点、到解决基本的温饱,再到了对时尚与梦想追求的发展阶段;佤族人民早已不是人背马驮的踽踽独行,而是一匹顺应时代的骏马在快速奔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坚信,佤族人民永远跟党走,新时代的幸福之歌一定会越唱越嘹亮!

作者: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脑科医院微创外科党支部书记、护士长  刘莉

指导老师:

徐海教授 




特别声明





本平台是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官方微信平台,旨在为大众传播权威的科学知识。

欢迎广大科普爱好者投稿,投稿邮箱:hnkpzx@126.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并注明“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