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培禹:八雅村情缘

李培禹 新三届 2020-08-25

 

这故事太不离奇了,一讲开头,有人就会说:就这,我也经历过。

那是去年春天,人大新闻系78级同学相约去贵州,主要议程有一项,为他们的一位英年早逝的同学——《贵州日报》的优秀记者张善炬扫墓。

扫墓之后,故事发生了。


简单说,我们在黔东南小七孔景区游览时,与一个小姑娘不期而遇。

“买鸡蛋吗?叔叔买鸡蛋吗?”

停下脚步的是杨小兵。小兵不小,也已年近花甲,即将从国家某部委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你得问爷爷买鸡蛋吗?”小兵逗趣地说,随手拿出10元钱,问:“多少钱一个?”

“两块。”


“买5个”,随后说:“你才多大,就会做生意啦。赶紧回家去吧。”

“我6岁了。卖不完鸡蛋不能回家。”

“是妈妈不让回家吗?”小姑娘低下头,没有回答。


小兵的心有点沉,他蹲下身和小姑娘一起数起篮子里的鸡蛋来。第一遍23个,小姑娘不认可。于是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26个。小姑娘露出了笑容。


小兵问:“一共多少钱?”

“26块。”显然,还没上学的孩子算错了。

“两块钱一个,26个鸡蛋怎么才卖26块呀?”小姑娘有点茫然。小兵说:“这样吧,你给我打个折,给你50块钱,这鸡蛋我全买了。卖完鸡蛋,你就可以回家了。”

“行。”小姑娘自己做主了。


小兵一下喜欢上眼前这个淳朴、漂亮的小姑娘,他掏出一张100元的钱交给她,说:“不用找钱了。答应我,赶紧回家去哦。”

已有其他同学围过来。杨小兵立即当起了“二道贩子”:“快来呦,刚煮熟的柴鸡蛋,两块五一个喽!”大家纷纷上前“抢”鸡蛋,哪有人掏钱啊?旁边的小姑娘有点急,她看着杨爷爷。小兵把她抱起来,告诉她说,没事儿,这鸡蛋就是买来让他们吃的。


“咔嚓”、“咔嚓”,这“爷孙俩”被几位资深摄影记者拍进了镜头。于是,小兵问:“你能告诉我叫什么名字吗?我会把照片寄给你的。”小姑娘高兴地在一张导游图的角上写下了:覃龙妮。家呢?她说“八雅村”,却不会写。小兵写出来给她看,她点点头。


回到北京后,杨小兵很快扩印好照片。往哪寄呢?一查,贵州小七孔周边地区竟没有这个八雅村。他给贵州的朋友张琴琴打电话求助,琴琴听了个大概,满口答应好好好,等信儿吧。不想,这一等就是几个月过去了。那天,琴琴兴奋地打来电话,说小龙妮的家乡找到了!小姑娘说的八雅村并不在贵州省,她的家在与贵州小七孔相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瑶族自治乡八雅村八雅屯。爽快的张琴琴说:“妈呀,费老劲啦。你别感谢我了,是我的一位公安大哥帮的忙。”


不容耽搁,小兵买了些衣物、文具,特别挑选了一个粉红色的小书包,连同照片寄往了遥远的八雅村八雅屯。他说,也没抱什么希望,这么偏远的地方,不知道还会有跋山涉水的邮递员吗?


十几天过去了,一个电话打来,是陌生的号码。小兵还是接了,对方说她是覃龙妮的妈妈,手机是龙妮爸爸的,他外出打工了,这手机就留在了家里。她说寄来的东西都收到了,谢谢北京的好心人。小兵说不谢不谢,家里还需要什么,我记下再邮过去。龙妮妈妈的口气很坚决,啥都不缺、不缺啊。她善解人意地说,您想和龙妮说话不?她在哩。当然想。


手机那边传来欢快、好听的声音,小龙妮叫着杨爷爷好,说她已经上一年级了,也会算算术了。她每天背着爷爷送的小书包上学。小兵鼓励她好好学习,然后问她还缺什么?龙妮没有回答,小兵问家里需要帮助吗?小姑娘迟疑了一会儿,说:“妈妈让谢谢杨爷爷,家里不需要……”小兵说:“缺什么,说,没关系的。要不给你买件新衣服吧?”小龙妮没吭声儿,过了一会儿,她小声地说:“爷爷,我想要一双36码的鞋……”


什么,36码的鞋?小兵忽地明白了,心也不禁一沉。

他很快邮寄出了包括一双36码女鞋在内的一个大包裹,同时那颗牵挂的心也飞向了遥远的八雅村八雅屯。


晚上,他在同学微信群里发声,感慨6岁多的偏远山村的小姑娘已很懂事,她知道为妈妈要一双36码的鞋。有同学立即建言:咱们为小龙妮一家做点什么吧。大熊干脆说:“咱班把这小龙妮收了吧!”收了,就是全包了。“对对,收了收了!”“我们起码可以帮助龙妮考上大学。”“考进北京的大学,上人大!”“住我家!”“我家也行!”当然,也有同学提出不要盲目从事,应先摸摸实际情况,现在有不少走了样的扶贫,弄不好会助长家长和孩子“等靠要”的心理,反倒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推动这故事往下发展的,是杨小兵的朋友,也是我们人大同级不同班的两个女同学贾烨和陆丽。两个已退休的京城教授级“奶奶”,被小龙妮那一句“我想要一双36码的鞋”打动了,她俩做足了“功课”:找来地图划出路线,联系沿途可能经过的长途车站,准备了送给小龙妮的文具、衣物、巧克力(36码鞋和小龙妮的鞋到当地再买)等,踏上了前往八雅村八雅屯的旅程。

从她们动身的那一刻起,我们同学群里的几十颗心也悬了起来……


终于,她们不辞辛苦地到达了那个黔桂交界的南丹县里湖瑶族自治乡。电话也联系上了,小龙妮和她的两个舅舅已骑着摩托车赶来接了。

下面是她俩在微信群里的“现场直播”——


两辆摩托车、两个大人、两个孩子,原来小龙妮的弟弟也闹着来接北京客人。贾烨和陆丽都是头回坐摩托车,她们一手搂着“舅舅”,一手还要揽着一个孩子,“突突突突”,摩托车在盘山小道上跑着,贾烨说有点飞起来的感觉,头晕哪。


原话照录:“小龙妮的家八雅村,是个深山里的壮族小村,一共19户人家,最近又分出来两户,都是亲戚。”

照片:可以想见的古朴的小山村,山清水秀。

原话照录:“龙妮在八雅小学读一年级了,很可爱的女孩。父亲去广东打工了,母亲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种地、养猪、养鸡。龙妮的弟弟5岁了,也挺可爱的。”

照片:小龙妮和她的弟弟。龙妮快乐地笑着。


原话照录:“小龙妮向人介绍说,她每天背着上学的这个粉红色的书包,是杨爷爷送给她的。”

原话照录:“龙妮姐弟很可爱,听话懂事又不失天真活泼。他们的妈妈话不多,感觉勤劳淳朴热情,孩子教育得不错,猪、鸡都养得有模有样的。她为我们杀了一只鸡,买了鱼,请来她的两位嫂嫂、一个侄女,围桌吃了顿火锅。”


照片:七八个人围桌吃饭,有嫂嫂背上还背着宝宝。

最温馨的是一段视频:两位北京奶奶打开带来的《新课程学习与测评》,教龙妮姐弟读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龙妮几乎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北京音在朗读啊。


原话照录:“下午的时光过得好快,龙妮的妈妈已为我们安排了住处——亲戚家的新木楼。我俩考虑还是有点不便,就谢绝了她的好意。没想到,八雅小学的校长,也是小龙妮的老师,一个壮族汉子,开着一辆小面包车来送我们下山,好感动。”


贾烨、陆丽说,我们留下500元钱,龙妮妈妈说什么也不收,但我们硬塞给她了,必须的!小龙妮和弟弟站在村口,举着小手送别我俩。我们都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


写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我、小兵、大熊,还有贾烨、陆丽以及更多的同学,会记住那个偏远的壮族小山村——八雅村八雅屯的,因为那里有一个叫覃龙妮的小姑娘。


(原载2016年6月4日《人民日报》)

李培禹授权闲田野牛俱乐部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