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丨我看不清你的脸,但我知道,你在护我们平安

操风琴 新三届 2020-09-03

原题

我看不清你的脸,

但我知道, 你在护我们平安





作者:操风琴


这张图片让人流泪——


湖北十堰一名叫江世娥的护士,正月初二上班后,怕传染给家人,一直没回家。

第25天时,护送一名病人回家,路过自家楼下。丈夫和孩子看到了,带着孩子,拎着做好的饭菜送到路边。妻子离得远远的,蹲着把饭吃了。

她后来说:“不敢回家,也不能离他们太近,能远远地看孩子几眼就很知足了。”

看照片,丈夫是急匆匆下楼的,还穿着睡衣,孩子不满一岁的样子,身上的红色中式童装,应是年前买的过年新衣。小小的脸庞上,也带了口罩。

每看一次这照片,我就想流泪。它与下面这张图,是2020年最能感动中国的照片。


李文亮是医生,江世娥是护士。如果不是这次大疫大灾,他们都不会为世人所知,在这特殊战场上,奉献最多、牺牲最大的,是医生和护士。

官方披露:截至目前,疫情中共1716名医务人员被感染,以身殉职的,至少有8人(应还在增加)。他们中,既有寒窗苦读二十余年的医学博士,如李文亮,也有神经学权威、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民众为之深切婉惜。

人们可能更关注于医术高超的专家和泰斗,医护人员中人数最多的护士,则默默无闻得多。这个群体中,女性又占了绝大多数,全国约有数百万之众。

在疫情中不幸去世的,也有护士:武汉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射室的柳帆,更悲惨的是她的父母和弟弟也感染上肺炎,12天里,一家四口都不幸去世。

护士这个群体,就像阳光和空气,平时人们不会注意到她们的存在,一旦生命受到威胁,才知道生活中离不开护士,就像离不开阳光和空气。

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都默默在繁重的护理岗位上,直到退休,少部分人能熬成护士长,已是幸运儿。

这些女性,在生活中承揽家庭重担,在工作中,不输于男性,同样负重、勇敢,且温顺。

甘肃派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前线支援,要求护士们出征前先把头发剪去,剃成光头。她们也流着泪默默同意了。


她们不是医术高超的专家、不是手到病除的医生。患者病好了,千恩万谢的,往往是是医生。比起医生,护士又要更多地承受个别病人或病人家属的责骂,甚至暴力。

没有做过护士的人,不知道她们的辛苦。她们的手,往往是这样的:


在我少年时代,初中毕业考中专,是农村和小镇孩子们最好的出路,没有之一。学习三年,18岁左右就参加工作,身份是国家干部。中专学校中招生最多的,就是卫生学校和师范学校。师范生中,男生占据一半江山,而卫校,招收的基本都是女生。

农村和偏远地区,不但贫穷,重男轻女也是普遍现象,仅有的一点财力,要用来供家中的男孩子读书来出人头地,出身贫寒、又天资聪颖的女孩子,跳龙门最快、最不用求人的途径,就是考中专、上卫校,不但自己有了出路,更能给家里减轻负担。


那时候,中学生的鄙视链是这样的:统招中专—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

初中毕业,我的中考成绩超过了中专线。母亲特别希望我能上中专读卫校,但我凭一个15岁少女的直觉,凭在医院的所看所闻,感觉做护士太辛苦:

一年到头的大夜班、小夜班,还有急救,人命关天,责任太大。我向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办法就是继续读高中,考大学。

我放弃后,空缺的名额,一名张姓女生欢天喜地地替补上了安庆卫校,毕业后,她一直在家乡一个镇卫生院工作至今。这位女生心地善良,听家乡人说,她弟弟离婚后,有个女儿,几乎成弃儿,她这位做姑姑的,总是惦记着这孩子,总是带着吃穿用品去看这孩子。

与我同一届另一位成绩很好的黄姓女生,卫校毕业,在市里的医院当了几年护士后,听说因为太辛苦,平调到市疾控中心。比起医院,疾控中心基本没有又脏又累的护理工作,要轻松不少。


这些上卫校的同龄人,都已人到中年,从青春少女,到退休在望,职业性质决定她们大半生辛苦操劳,默默无闻。

中国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都有太多这样的护士姐妹:勤劳上进、忍辱负重。

山东东营一位名叫李玉芬的护士,出身农家,成绩优异,14岁初中毕业时,因家庭出身不好,读了中专。17岁毕业后,与农民父母共同把弟弟和妹妹抚养成人,自己工作上也很出色,是个优秀的助产士,父母年老后,她又承担起照顾双亲的任务。

护士中,有没有独辟蹊径、青云直上的呢?有的,前几年落马被判刑的山西省委女常委、统战部长白云,就是护士出身。另一名我所知道的护士,靠特殊途径,一路走到团市委、市检察院政治部,但终归黯然离场。

护士们最仰望的,是另一位真正高贵的女性,她的生日5月12日,是全球护士的节日,如果还能获得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奖,那是护士的终身荣光。她就是南丁格尔。

一百多年前,英国贵族人家的女儿南丁格尔(下图),带着38名护士,在克里米亚开设野战医院,护理战场上的伤员,被称为“提灯天使”。她终身未婚,一生致力于护理事业。


由于她的努力,昔日地位低微的护士,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大为提高,南丁格尔也成为护士精神的代名词: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照顾每一位病人。

支援武汉方舱医院的一名护士,写下这样的诗:

请容我脱下防护服和面罩

把我的肉身从铠甲撤离

让我靠一靠身体,

让我平静呼吸

常常,不得已赤膊上阵

生和死来不及选择

……

只想疫情结束能安全回家

即使只剩下一把骨头,

也要把自己带回给儿女、爹妈


我看不清你的脸,但我知道,你在护我们平安。

 作者档案


操风琴,媒体工作者,出生于安徽小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伊拉克战争期间曾任驻中东记者。军人后代。
作者公众号:有风来无声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武汉肺炎专题

“吹哨人”李文亮:真相比平反更重要

武汉疫情“吹哨人”李文亮:

你如雄鸡报晓,却倒在了黎明之前

李文亮兄弟,我们送你一程
纪念我的同学李文亮

刘智明,第一位殁于新冠肺炎的医院院长

管轶教授:新冠病毒中意外躺枪的病毒学家

华生:群殴高福,如果搞错了对象呢?

华生:我为什么要为高福辩护

大疫当前,岂能“围殴”科学家?
于建嵘:为什么武汉政府未及时预警?
港大病毒学家金冬雁:
武汉疫情防控重蹈SARS覆辙令人痛心
张作风点评武汉疫情:吃一堑能长一智吗?
刘道玉:有必要就疫情进行一场全国启蒙
 周雪光:封闭系统中组织决策的大困境
易中天: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
就是守住底线不唱高调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