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求同还是存异”:文献回顾与展望
导读
分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莱商学院副教授(终身教职)Eric Yanfei Zhao两篇“最优区分”理论的研究成果。
1
最优区分:拓展制度理论与战略管理的结合点
ERIC YANFEI ZHAO|Kelley School of Business,Indiana University
GREG FISHER|Kelley School of Business,Indiana University
MICHAEL LOUNSBURY|Alberta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Alberta
DANNY MILLER|University of Alberta & HEC Montreal
在战略管理和制度理论的结合点上,如何实现最优区分(optimal distinctiveness)——利益相关者关于企业战略地位的积极看法,以协调差异化(differentiation)和一致性(conformity)的竞争需求——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本文全面评述了这一文献,并将最优区分的研究置于更广泛的学术研究中,以期将制度理论纳入战略管理之中。文献综述发现,已有的企业层面的最优区分研究都是基于战略平衡思想,即将一致性和竞争差异化作为单一组织属性的权衡。本文主张更新研究的问题,利用制度理论的最新发展更加复杂化、分散化和动态化地定义组织环境的概念,并讨论其对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的影响。
Zhao, E.Y., Fisher, G., Lounsbury, M. and Miller, D., 2017. Optimal distinctiveness Broaden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8(1), pp.93-113.
“求同还是存异”问题最初由Deephouse(1999)引入战略管理领域,该论文后续被大量文献引用,且文中提出的战略平衡观点已成为该领域的一个主流观点。此后,在引用Deephouse(1999)文献的高被引文献中,ERIC YANFEI ZHAO等人的上述研究将“最优区分(optimal distinctiveness)”思想引入“求同还是存异”问题,该论文发表后迅速引起大量学者关注,并已有多篇施引文献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显著推动了“求同还是存异”研究的发展。
2
“求同还是存异”:文献回顾与展望
郭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李永慧|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Eric Yanfei Zhao|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莱商学院
摘要:面对制度压力引致的一致性需求和竞争压力带来的差异化需求,“求同还是存异”已成为企业生存与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战略抉择。当前,围绕“求同还是存异”问题的研究日渐增多,同时也出现了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话题碎片化、研究热度两极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进一步释放该问题的研究潜力,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为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提炼研究标签,归纳出身份视角、制度视角、竞争视角、绩效视角四类研究主题,对“求同还是存异”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企业应对求同存异困境的两类平衡行为,基于结构和时间两个维度提炼出四种战略平衡模式。最后,构建了一个以“平衡行为—平衡模式—平衡绩效”为逻辑主线的研究框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求同还是存异”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共得到英文样本文献336篇和中文样本文献24篇。
(一)发表数量分析
自Deephouse的论文发表以来,英文文献将“求同还是存异”问题研究延续了下来,论文刊发数量震荡上升,并在近三年呈现出明显的爆发趋势,2018 年达到历史新高。
中文文献对于该问题的关注则起步较晚,目前的中文成果数量仍然较少。但值得肯定的是,中文成果的质量却非常高,并有几篇论文发表在国内顶级期刊。
(二)来源出版物分析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CiteSpace的Keyword分析,出现频次大于等于30的关键词以及中心性大于等于0.08的关键词各有13个,这些重要关键词涉及到制度、竞争、身份、绩效以及研究对象等多个方面。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得到涵盖信息较多的五大聚类标签,它们分别是:#0 环境、#1 竞争优势、#2 组织身份、#3 产业、#4 财务绩效。
二
研究主题
(一)身份视角下的研究
身份建构类文献涉及的研究话题主要包括:(1)如何构建合法且独特的组织身份;(2)形成合法且独特身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3)如何管理多重身份以平衡独特性与合法性。身份宣称类文献则聚焦于(4)宣称合法且独特身份的方式方法研究。
(二)制度视角下的研究
制度视角涉及的研究话题主要包括:(1)如何平衡制度同构与差异化需求;(2)制度同构与差异化的影响因素;(3)制度同构或差异化与绩效的关系;(4)双元制度情境中的同构。
(三)竞争视角下的研究
竞争视角下的研究涉及三个话题:(1)如何平衡创新与模仿行为;(2)采取创新性还是模仿性行动的影响因素;(3)竞争定位或战略异质性与绩效的关系。
(四)绩效视角下的研究
企业在求同与存异之间进行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绩效,这也是当前研究关注的焦点话题。企业应该如何在求同与存异之间进行平衡以取得更优绩效?学者们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是得出了不同结论。
三
研究框架构建
通过对不同视角下研究文献的梳理、研究话题的凝练发现,研究的焦点话题分别侧重于关注平衡行为、平衡模式和平衡绩效。因此,我们将平衡行为、平衡模式、平衡绩效作为“求同还是存异”研究的三大模块,并按照“平衡行为—平衡模式—平衡绩效”的逻辑主线来构建我们的研究框架。
(一)平衡行为
企业可以采取象征性行为和实质性行为对一致性和差异化压力做出响应。身份视角下的研究聚焦于一致又独特的组织身份的建构与宣称,与象征性行为的关联更为紧密;而制度视角和竞争视角下的研究更加聚焦企业在组织结构、产品服务或制度化实践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差异化努力,与实质性行为的关联更为紧密。据此,我们将现有文献中的“求同还是存异”行为归纳为象征性行为和实质性行为两类。
(二)平衡模式
本文选择从时间和结构两个维度入手,分析平衡求同与存异的具体模式。其中,时间维度反映“求同”与“存异”行为是同时发生还是相继发生,结构维度则反映“求同”与“存异”行为是发生在同一分析单位内还是不同分析单位中。由此,我们将平衡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情境平衡、间断平衡、结构平衡与交互平衡。
(三)平衡绩效
我们认为对平衡绩效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分别为生存绩效、市场绩效、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对不同绩效目标的追求,会反映到企业的战略选择和战略行动中,进而体现为企业对求同还是存异的不同偏好和平衡模式。此外,本文认为,企业对平衡绩效的理解会因外部受众、企业类型、时间周期而异。
(四)情境特征
本文尝试从三个层面塑造“求同还是存异”问题的研究情境。第一,宏观环境,需要综合考虑传统工业环境、数字化商业环境和数字化转型环境的影响。第二,中观环境,需要综合考虑新兴场域、成熟场域和跨界场域的影响。第三,微观环境,将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关的微观情境要素纳入研究体系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
四
未来研究展望
(一)平衡行为的系统解读
未来“求同还是存异”研究应该采用更为整体性、系统化的视角,关注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协同作用,对平衡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效果进行更全面系统的解读。
(二)平衡模式的动态剖析
未来可以结合组织生命周期与产业生命周期等理论视角,对平衡模式进行更加动态的剖析。
(三)平衡绩效的机制挖掘
未来关于平衡绩效的研究可以沿以下几个方向推进:第一,结合企业和环境特征,正确认知平衡绩效,并开发更加科学有效的多维度绩效测量体系。第二,将不同平衡行为与多维度平衡绩效相关联,深刻剖析平衡行为与绩效结果之间的关系;第三,结合利益相关者维度与时间维度,探索平衡行为与平衡绩效关系的权变条件。
(四)深度情境化探索
未来应充分考虑数字化商业环境在塑造平衡行为、平衡模式和平衡绩效方面的作用。
END
文章荐读:
【研究速递】社会创业知名学者Eric Yanfei Zhao
- 图文编辑:邱振宇 -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