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种碳添加土壤在不同水势下氧化亚氮、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桑建辉 生态与地理速报 2022-12-14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


原名: Emissions of nitrous oxide, dinitrogen and carbon dioxide from three soils amended with carbon substrates under varying soilmatric potentials

译名:三种碳添加土壤在不同水势下氧化亚氮、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0影响因子:4.949

5年影响因子:3.526

在线发表时间:2021.05.01

第一作者:Yuan Li  yuanli@lzu.edu.cn

第一单位:新西兰林肯大学


文章亮点

1. 评估了不同土壤类型和C底物对CO2和N2O排放的协同调节作用2. 相对土壤扩散系数可以同时解释N2O和CO2累积排放量3. 在所研究的三种草地土壤中,乙酸盐比葡萄糖更能促进N2O还原为N24. C底物对土壤N2O、N2和CO2排放的影响因土壤质地而异



1 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强破坏力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来源广泛,而人为活动N2O总排放量的6%来自农业领域。其主要产生途径是土壤中由微生物氨氧化细菌(AOB)古菌(AOA)主导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具体来说,在好氧条件下,N2O是由AOB和AOA硝化作用产生的,最终通过亚硝酸盐(NO2-)将氨转化为硝酸盐(NO3-);在缺氧条件下,AOB转变为“硝化反硝化”,通过NO2-还原产生N2O;而在厌氧条件下,AOB也可以通过羟胺的厌氧氧化产生N2O。此外,硝化中间体(羟胺、一氧化氮(NO)和NO2-)可能通过非生物或生物过程产生N2O。在厌氧条件下,反硝化作用还原NO3-为对环境无害的氮气(N2),此过程以N2O为专性中介物。因此,微生物产生N2O及其还原为N2都依赖于土壤的氧气(O2)状态,而土壤的O2状态受其供应和消耗的相互作用。

土壤孔隙由水或气填充,因此土壤O2的状态受含水量的强烈影响。长期以来土壤孔隙含水率(WFPS)被视为土壤反硝化潜力的衡量指标。然而,最近的研究认为用WFPS预测N2O的排放是不准确的,但N2O和土壤水分的关系可以很好的被土壤相对气体扩散系数(Dp/Do)所概括,而且Dp/Do已被越来越多被用来描述这一关系,其中Dp是气体在土壤中的扩散系数,Do是同一气体在自由空气中的扩散系数,Dp/Do也可以解释N2O:N2的变化。

反硝化微生物大多是需氧异养菌,厌氧条件下使用碳(C)源作为电子供体来还原氮氧化物。土壤C底物的数量和质量也会影响反硝化速率和N2O:N2比。随着反硝化微生物可利用C的增加,如果有足够的NO3-底物和厌氧条件存在,反硝化速率也会增加。在草地土壤中,C底物的来源很广泛,包括土壤有机质的矿化、植物根系分泌物、肥料和泥浆的沉积。由于呼吸作用,土壤中活性C的增加可以增加O2的消耗,这可能会增强有利于反硝化作用和N2O产生的厌氧条件。

此前有研究表明,N2O还原为N2的效率依赖于C底物,并提出这种效应可能因土壤类型而异。但目前还没有研究表明,在受控条件下,添加碳底物可能增加土壤呼吸,从而改变土壤中的氧供应(土壤Dp/Do)。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改变C底物供应和土壤水势(ψ),以改变O2供应(Dp/Do),进而改变O2消耗(增加呼吸),并确定它们对N2O和N2产生的协同作用。对于特定的土壤,我们假设(1)当Dp/Do不适合反硝化作用时,添加C底物可以增强土壤呼吸,从而增加反硝化作用;(2)无论C底物类型如何,增加土壤水势(降低Dp/Do)可能会增加反硝化速率,但会降低N2O:(N2+N2O)的比值。(3)与葡萄糖相比,乙酸盐底物在所有土壤中均能促进N2O向N2的还原。


2 研究方案

本研究包含三个处理因素:3种不同质地、不同磷含量、不同硝态氮含量的土壤(AD、LD和LU),3个水平的ψ(ψ=-3,-5和-7kPa),同时每天添加3种C底物(乙酸盐,葡萄糖,水作为对照),在实验进行的14天内,每天测定CO2和N2O的排放量。在实验的第3天和第14天进行15N测定N2O:(N2+N2O)比值。进而研究土壤N2O、N2、CO2的排放以及N2O:(N2+N2O)的比值与C底物类型、土壤相对气体扩散系数的关系。


3 研究结果

3.1.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与对照相比,添加乙酸盐或葡萄糖后的土壤pH值均有所增加。土壤ψ对土壤pH值在第3天和第14天均无影响。同预期一样,在第3天和第14天,低ψ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都较低。在所有ψ处理中,LU和LD土壤的平均含水量均高于AD土壤。C底物的添加对土壤水分含量没有影响。Dp/Do也不随C底物的变化而变化。第3天,AD和LU土壤中乙酸盐处理和葡萄糖处理的DOC浓度均高于对照,土壤NO3--N浓度未受各处理影响。第14天,各土壤DOC在所有ψ下均高于对照。LU和LD土壤中NO3--N浓度均比对照低一个数量级。土壤NH4+-N浓度在第3天和第14天随C底物的变化均无差异。ψ=-3kPa时,土壤NH4+-N浓度高于ψ=-7kPa时,但第14天AD土壤无此影响。

 3.2.N2O和N2的排放

在所有处理中N2O排放一般在3~5天达到峰值,只有AD土壤在-7kPa时是例外。添加葡萄糖处理的各土壤N2O的峰值普遍较高。前7天内,N2O排放的最大值出现在-3kPa下添加葡萄糖的LU土壤中。第8天,在对照处理的LU和LD土壤中N2O的排放高于乙酸盐和葡萄糖处理(Figure 1)。AD土壤在各ψ和C底物条件下,N2O的排放在第8天接近于0。14天后,添加葡萄糖的处理在各土壤ψ下N2O的累计排放量较高。在各C底物添加条件下,土壤ψ对N2O累计排放量无影响。第3天,在各ψ条件下,添加葡萄糖和乙酸盐的处理中N2的排放均高于对照处理,只有在AD土壤在-7kPa时未检测到N2(Figure 2)。与-7kPa相比,在-3kPa时N2的排放量较高。第14天时,在LU和LD土壤中,乙酸盐处理下N2的排放量高于葡萄糖处理。添加C底物相同时,在LD和LU土壤中ψ对N2的排放没有影响。葡萄糖处理的LU和LD土壤的N2排放量高于对照处理(Figure 2)。C底物类型在第3天对N2O:(N2O+N2)排放比有影响(Figure 3),葡萄糖和对照的N2O:(N2O+N2)排放比较乙酸盐处理(0.81)高,分别为0.91和0.90。第14天,乙酸盐(0.10)和葡萄糖(0.07)处理的N2O:(N2O+N2)排放比对照低(0.86)。第14天,LU和LD土壤N2O:(N2O+N2)排放比最高,葡萄糖处理LU和LD土壤最低(Figure 3)。此时,AD土壤N2O:(N2O+N2)排放比例没有因葡萄糖或乙酸盐处理而发生变化。土壤ψ对N2O:(N2O+N2)排放比在第3天和第14天均无影响。

 
Figure 1 三个样地土壤,AD,LU和LD,三个水势(-3kpa,-5kpa,-7kpa)和三种C底物(葡萄糖、乙酸盐和水作对照)处理氧化亚氮在14天内的排放情况。值是四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偏差),n=4。

Figure 2 C底物添加以及水势处理对三种土壤在第3天和第14天N2排放的影响。值是四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偏差),n=4。 3.3.土壤CO2的排放

根据非线性混合模型,CO2排放对葡萄糖或乙酸盐添加的响应能很好的用模型拟合(Figure 4)。例外情况是AD土壤在ψ为-3kpa时使用乙酸盐的处理,没有达到稳态。在-3kPa下,其它处理的稳态CO2排放量与底物处理没有差异。除葡萄糖处理的AD土壤和乙酸盐处理的LU土壤外,AD土壤在-5kPa的稳态CO2排放量最大,LU土壤在-5kPa的稳态CO2排放量最小,C底物对-5kPa稳态CO2排放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其中-7kPa葡萄糖处理的AD土壤稳态CO2排放最高。在-3kPa处理下,C底物处理对CO2排放达到稳定状态的速率无显著影响,但葡萄糖处理的LU土壤的CO2排放达到稳定状态所需要的时间比添加乙酸盐的LU土壤时间更长(Table S5)。在-5kPa时,葡萄糖处理的AD土壤比乙酸盐处理的AD土壤需要更多的时间达到CO2排放的稳定状态。在-7kPa,C底物添加对CO2排放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无显著影响。在AD或LU土壤中,土壤ψ对达到CO2排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无显著影响。葡萄糖和乙酸盐处理的LU土壤-7kpa的稳态CO2排放值高于-3kpa。对于所有土壤,无论土壤ψ处理如何,对照的累积CO2排放量均低于乙酸盐和葡萄糖处理。


Figure 3 C底物添加以及水势处理对三种土壤在第3天和第14天N2O:(N2+N2O)比的影响。值是四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偏差),n=4。

 

Figure 4 三个样地土壤,AD,LU和LD,三个水势(-3kpa,-5kpa,-7kpa)和三种C底物(葡萄糖、乙酸盐和水作对照)处理二氧化碳在14天内的排放情况。值是四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偏差),n=4。

 

Figure 5 累积N2O-N排放量、累积CO2-C排放量与土壤相对气体扩散率之间的关系。值是四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偏差),n=4。 3.4.CO2和N2O排放量与Dp/Do的关系

累积N2O排放量随着Dp/Do的增加呈指数级下降,其中67%和65%的累积N2O变化可由葡萄糖和乙酸盐的添加所解释(Figure 5)。类似的,Dp/Do与累积CO2排放量之间存在正线性关系,其中47%和21%的变化可由葡萄糖和乙酸盐的添加来解释。


4 研究结论

土壤微生物对C底物的响应取决于土壤相对气体扩散率和C底物类型。土壤相对气体扩散率影响反硝化作用和C底物的利用,后者也可以通过增加O2需求来产生反硝化厌氧条件。C底物也调节反硝化产物:与葡萄糖相比,最初的乙酸盐(第3天)产生了更低的N2O峰值排放和更低的N2O:(N2O+N2)比值。试验14天后,土壤氮素排放以N2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较细(扩散系数较低)的土壤氮素排放量是葡萄糖的2倍。达到稳态CO2排放所需的时间和最大CO2排放速率与C底物和土壤相对气体扩散率有关,后者与土壤类型有关


原文链接 ↓

https://doi.org/10.1111/ejss.13124

本推文为我们征稿送书活动的作品8,活动详情请查看下方链接 ↓

征稿送书活动链接

生态与地理速报

Eco & Geo Daily

扫二维码添加小编
获取原文PDF| 投稿
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