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地理速报

其他

Nature | 预估全球能源消费的社会碳成本

文章导读对CO2排放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的估计可以为气候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信息。碳的社会成本(SCC)指为额外的(即“边际”)一吨CO2(或其等价物)排放给全球带来的气候变化损害的美元价值。碳的社会成本定量化的表征了当前额外的CO2排放通过改变气候状况而产生的未来经济损失,提供了一种确定气候变化缓解政策的全球社会效益的方法。此前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驱动的能源消费大幅增加可能会主导碳的社会成本,但是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模型没有全面的考虑空间关系和有关数据。本文作者研究发现,当前排放的一吨CO2预计将减少未来的能源总支出,并且根据贴现率的不同,估计值一般在-3美元到-1美元之间。该结果来源于一个集成了全球数据、计量经济学和气候科学的架构。值得注意的是,预计热带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将因气候变暖而大幅增加电力消费,并且需要进行关键基础设施的规划。然而,其他气温偏低国家的供热减少在全球范围内抵消了这种增长。预计,2099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全球年耗电量将增加约4.5艾焦(占目前全球耗电量的7%),同时其他燃料的直接消耗量将减少约11.3艾焦。全球数据表明,在21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许多人口仍将过于贫穷,无法大幅增加能源消耗以应对气候变暖。重要的是,如果对较贫困的人口给予更多的重视,那么气候损害的估计会有所不同。计算碳的社会成本首先,作者将全球代表性的纵向能源消耗数据与0.25°×0.25°全球统一的历史气候数据进行匹配。其次,使用随机的年际变化来计量估计历史温度分布对年人均能源消费的影响,并衡量这种能源-温度响应在能源类型(电力和其他燃料)、收入水平和气候区之间的差异。第三,通过将上述计量经济学结果与降尺度气候预测的概率组合相结合,预测到2099年全球24378个综合地理区域的气候变化影响。第四,将上一步经验得出的损失估计值货币化并汇集起来,通过汇总各地的影响并将其与每个气候模型实现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异常进行索引,来拟合全球能源消费损失函数。第五,采用概率性的、简化的气候-碳循环模型,以预测在2300年之前,由于额外释放1
2022年1月20日
其他

我们公众号送书活动ing

为了保持持续且高质量的更新,扩大我们推送的知识面,我们在国庆节发起征稿送书活动。现在活动还在继续哦!征稿范围与要求一、来稿论文与本公众号相关(包括但不限于生态学、地理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且本公众号和其他公众号未曾推送过的原创内容。(1)最好是本人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将课题组最新的成果与众分享;(2)Nature、Science、PNAS等顶级期刊的论文精读。(3)原创科普文。二、来稿内容为论文的速报,参考格式如下:作者和课题组简介+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三、来稿按先到先发的顺序,且以原创的形式推送。四、此活动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五、投稿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微信,将内容以word格式发送到小编微信。评选及奖品(1)活动期内,凡投稿者可任选下列图书1本,国内包邮。一人可多次投稿,收集多本图书。(2)活动结束后,单篇阅读量最高的投稿者可获图书大礼包(下列10本),国内包邮。希望大家踊跃参与!目前,本活动的征稿作品如下:1、浙农林大在土壤真菌降解类群驱动氮素矿化方面取得新进展2、EST
2021年11月21日
其他

北京大学张尧研究团队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表文章揭示结构性过冲导致干旱的时空特征及影响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植被对环境的响应与反馈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对准确预测未来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植被的动态变化不但受到当前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通过影响环境进一步对自身产生滞后影响。例如,当气候条件合适,植被可能快速生长,超过生态系统承载力,过度消耗水资源,最终导致自身受到干旱影响。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结构性过冲(structural
2021年11月20日
其他

STOTEN | 碳酸盐岩风化成土速率和土壤水分对喀斯特植被生长的双重限制作用明显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与其他地区的明显不同是,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受特殊的碳酸盐岩地质背景影响且主要来源于岩石本身的化学风化成土。虽然碳酸盐岩风化速率很快,但是成土速率却非常缓慢!而土壤又是植被生长的必需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主要载体和物质承纳基础。此外,相较于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水可能更能直接被植物利用,进而影响和决定植被的种类、数量以及生长状况,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非生物生态格局限制因子。基于此,为了核实和验证上述假说,研究综合考虑了喀斯特地区成土速率以及土壤水并尝试选择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归一化植被指数、冠层高度以及植被物种丰富度作为植被生长指标,在0.125°像元尺度上,利用change-point
2021年11月19日
其他

Catena | 受侵蚀控制的陆地生物圈的颗粒有机碳的陆海运移再分布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河流有机碳包含颗粒态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河流是连接全球海洋和大陆碳循环中两个最大活性炭库的重要纽带。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多达数亿吨陆源有机碳通过河流向海洋输送,其中约一半是颗粒态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然而,颗粒态有机碳通过河流由陆地向海洋的运移影响了全球有机碳的再分布。但因受到监测数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导致陆海运移的颗粒态有机碳量级、规模和全球空间分布仍不清晰。基于此,为了明晰颗粒态有机碳量级、规模和全球空间分布模式,基于更新的GEMS-GLORI数据库和其他再分析资料,利用土壤侵蚀模型(Ferosion)、固体总悬浮物模型(Ftss)和径流量模型(Frunoff),对全球主要河流POC通量进行再研究并生成数据集。研究发现,陆地生物圈每年向到海洋运移POC通量为0.12
2021年11月17日
其他

根际效应改变荒漠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及C和N转运

↓https://doi.org/10.1016/j.apsoil.2021.104296本推文为我们征稿送书活动的作品17,活动详情请查看下方链接
2021年11月12日
其他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STOTEN​上揭示草地生产力敏感性对降水改变的响应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降水是决定草地生产力的主要气候因素之一,明确草地地上/地下生产力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不仅有利于预测未来的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也是深入了解草原在支持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作用的基础。然而,地上/地下生产力响应降水改变的模式仍不明确,其响应随持续时间和气候条件变化的规律也仍有待探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研究团队利用整合分析的手段,搜集了全球126个草地生态系统中共1055个配对数据,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
2021年11月3日
其他

重磅!GCB | 西北农林韦革宏北京大学陆雅海团队在土壤多营养网络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作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研究背景土壤有机体是有结构的,并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网络中强烈的相互关系。土壤食物网特征,如结构和连通性,可以很好地预测和影响能量流、食物网稳定性以及碳(C)
2021年10月31日
其他

Current Biology | 蚂蚁如何塑造了生物多样性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导读:我们只会保护其珍视的,只会珍视其所知道的、所经历的。当前,生物多样性正处于危机之中。特别是当前的气候危机(如气候变暖等),更是给生物多样性危机蒙上了一层阴影。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物种灭绝,会导致生态系统越来越贫瘠,或者其他很多我们难以捕捉到的损失。也许,正是由于“biodiversity”一词难以捉摸的性质,公众对其真正含义关注度缺失,是造成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因此,2021年10月,Current
2021年10月30日
其他

STR | 留茬和少耕对农田土壤物理环境的改善:一个全球meta分析(全文精读)

↓https://doi.org/10.1016/j.still.2019.06.009本推文为我们征稿送书活动的作品13,活动详情请查看下方链接
2021年10月28日
其他

ISME | 土壤微生物应对生态系统持续干旱的响应机制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6-020-00735-7本推文为我们征稿送书活动的作品12,活动详情请查看下方链接
2021年10月26日
其他

GCB | 水保所在氮沉降调控土壤碳库及温室气体研究中获新进展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氮(N)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对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陆地生态系统生长由于受N限制,导致生产力和稳定性下降,而N沉降通常通过促进植物生产力来提高土壤碳储量。但是,也有研究认为N沉降不能促进碳固定,或对土壤碳固定影响不大。然而,这种不确定性与研究区域的气候、生态系统类型、研究时空尺度均有关系。因此,尽管这一问题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关于N沉降能否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仍没有明确的定论。针对N沉降这一全球性的问题,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邓蕾研究员(第一作者),基于全球275个样点的实测数据,计算出陆地生态系统各土地利用类型的N沉降对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子(每年每公顷每千克N沉降所带来的固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全球N沉降分布数据、土地利用分布图、气象数据与IPCC公布的温室气体增温潜能(Global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我们公众号送书活动ing

为了保持持续且高质量的更新,扩大我们推送的知识面,我们在国庆节发起征稿送书活动。现在活动还在继续哦!后台回复:打包,可获取14本生态学英文书。详情:推荐10本生态学英文书!征稿范围与要求一、来稿论文与本公众号相关(包括但不限于生态学、地理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且本公众号和其他公众号未曾推送过的原创内容。(1)最好是本人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将课题组最新的成果与众分享;(2)Nature、Science、PNAS等顶级期刊的论文精读。(3)原创科普文。二、来稿内容为论文的速报,参考格式如下:作者和课题组简介+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三、来稿按先到先发的顺序,且以原创的形式推送。四、此活动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五、投稿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微信,将内容以word格式发送到小编微信。评选及奖品(1)活动期内,凡投稿者可任选下列图书1本,国内包邮。一人可多次投稿,收集多本图书。(2)活动结束后,单篇阅读量最高的投稿者可获图书大礼包(下列10本),国内包邮。希望大家踊跃参与!目前,本活动的征稿作品如下:1、浙农林大在土壤真菌降解类群驱动氮素矿化方面取得新进展2、EST
2021年10月1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灌溉多年生木本作物土壤颗粒态和矿物伴生有机质的碳储量(全文精读)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摘要作物年产量、土地利用变化和边际土地放牧等农业活动导致土壤碳(C)储量的损失。但是,土壤C损失在农业系统中并非普遍存在,当解决限制条件(如缺水等)时,土壤碳可适度地增加。为了表征这一问题,我们对作物生产需要灌溉的半干旱地区的已发表数据进行meta分析。研究发现,与当地未灌溉的邻近草地或灌木地相比,谷物、棉花、玉米和非木本园艺作物的土壤C储量下降。相比之下,灌溉的多年生木本作物的种植通常会导致土壤C积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多年生木本作物土壤C的保留机制和C积累的限制条件。通过将土壤分为颗粒态有机质(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AOM),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机理。本研究采用滴灌法灌溉的8个苹果园和8个葡萄园,以及采用微喷灌法灌溉的8个苹果园和8个樱桃果园,分析这些果园的土壤中POM和MAOM组分中C和自然丰度13C的浓度。此外,我们还从农业用地附近的8个原生草场采集了样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原生生境相比,几十年的木本作物生产使表层(0–15
2021年10月18日
其他

撂荒后草地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动态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保护农田使其自然演替是防止土壤退化和恢复受干扰生态系统生态完整性的主要管理策略。这种做法被认为是直接影响植被覆盖、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潜在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关键因素。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可能对微生物群落组成产生重大影响,微生物群落在地下碳(C)和氮(N)动态方面具有不同的代谢功能。因此,明确微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生态过程的变化对人类预测植被演替具有重要意义。次生演替对植被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影响,但退耕后草地演替过程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动态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0、3、8、13、18、23和30年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土壤基础呼吸(BR)、微生物墒(Cmic:Corg)和代谢墒(qCO2)的变化。此外,还对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在演替后期(23年和30年),与农田相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显著增加了104.7%和168.0%,代谢墒分别显著减少了54.3%和70.5%。长期演替(30年)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墒(51.4%)。在退耕后的草地演替过程中,除前8年下降外,土壤基础呼吸变化不大。微生物代谢活性指标的变化与凋落物生物量、土壤有机碳、速效氮和土壤真菌的变化有关。
2021年10月17日
其他

三种碳添加土壤在不同水势下氧化亚氮、氮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个样地土壤,AD,LU和LD,三个水势(-3kpa,-5kpa,-7kpa)和三种C底物(葡萄糖、乙酸盐和水作对照)处理二氧化碳在14天内的排放情况。值是四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偏差),n=4。
2021年10月15日
其他

浙江农林大学在森林土壤动物功能多样性领域获得新进展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1.147982本推文为我们征稿送书活动的作品7,活动详情请查看下方链接
2021年10月14日
其他

长三角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硫湿沉降的特征、来源和环境影响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活性氮和硫的排放持续增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的氮沉降量持续增加,而由于严格的二氧化硫减排措施,硫沉降从“十五”期间(2001–2005)开始下降。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氮硫沉降的特征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能够为准确估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氮硫沉降通量提供坚实的基础。该研究于2016年5月到2017年4月,在长三角地区同步收集城市、农田、湖泊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为期一年的氮、硫湿沉降。结果显示,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水不溶性颗粒态氮和硫的年沉降量分别为16.87–26.64、6.38–10.81、5.92–11.11、1.43–1.96、2.23–2.67和9.07–22.53
2021年10月13日
其他

SBB | 全球生态系统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来源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残体是重要的土壤有机碳来源,但在全球尺度农田、草地和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对有机碳(SOC)的贡献尚未进行定量化研究。该研究基于全球0~150
2021年10月11日
其他

在严重退化地区,造林在土壤C和N固存方面比自然恢复更有效:来自中部黄土高原案例的证据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植被恢复是影响土壤碳、氮固存的重要因素。然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碳氮固存的影响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尽管对植被类型土壤C和N固存能力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人工林和自然恢复草地的C和N固存能力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应进一步研究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碳氮汇的影响,特别是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位于陕西省安塞县的南沟流域,选取了在坡耕地上进行植被恢复20年的人工林与自然恢复草地,测定其土壤C和N含量、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生物量以及生物量的C和N等。研究表明,经过20年植被恢复后,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林显著提高了0
2021年10月10日
其他

我们2万粉啦!送书活动ing

黑碳是海岸带蓝碳生境的重要碳组分3、沈阳生态所在自然丰度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指示草原碳氮关键过程方面取得进展生态与地理速报Eco
2021年10月9日
其他

沈阳生态所在自然丰度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指示草原碳氮关键过程方面取得进展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生态系统氮输入量增加的背景下,草地物种组成与氮循环关键过程发生剧烈变化。自然丰度碳、氮稳定性同位素被广泛用于指示碳、氮循环,然而较少研究尝试利用两者指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植物-微生物氮偏好与竞争状况。沈阳生态所土壤化学组依托额尔古纳森林草地过渡带生态研究站2014年5月建立的草地氮添加试验平台(尿素,10
2021年10月4日
其他

EST | 黑碳是海岸带蓝碳生境的重要碳组分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高外源有机碳输入是中国海岸带蓝碳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黄河、长江和珠江大量水沙供给使其河口三角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保证持续进积,且蓝碳生境不断扩展的生态系统。黑碳作为典型的外源有机碳,占上述三大河口三角洲蓝碳生境土壤有机碳的9-25%,黑碳含量和储量由黄河到珠江三角洲呈梯度升高的趋势。黑碳占比与外源有机碳占比呈正相关,由黄河到珠江三角洲逐渐降低,并且黑碳与硅酸盐矿物复合,外源有机-无机复合体是黑碳储存载体。黄河、长江三角洲黑碳形貌具有相似性,呈不规则多面体和块状,与石油或煤燃烧有关;珠江三角洲黑碳呈片状或层状聚集体,与植物或煤不完全燃烧有关。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蓝碳生境土壤黑碳年龄分别为15907
2021年10月3日
其他

浙农林大在土壤真菌降解类群驱动氮素矿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土壤氮素有效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但土壤中大部分氮以有机氮的形式与土壤有机质结合存在,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氮素矿化和植物生长的速率。真菌作为有机质分解和养分释放的重要驱动因子,能够分泌胞外酶分解难降解的有机质和凋落物,尤其是木质素和纤维素组分。毛竹入侵常绿阔叶林导致叶凋落物、细根周转等以木质纤维素为主的土壤有机质投入明显变化,但真菌降解类群在氮素矿化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尚不清楚。本研究综合应用土壤氨化和硝化速率测定、真菌群落测序与功能类群预测以及相关功能基因定量分析等,发现毛竹入侵阔叶林后不仅土壤净氨化和净硝化速率增加,腐生真菌比例和木质素降解基因丰度等也同步增加,并且真菌木质素降解基因、细菌氨氧化酶基因能分别解释土壤净氨化、净硝化速率超过60%的变异。由此,在功能微生物类群驱动下,毛竹入侵后增加的土壤氮矿化速率提高了氮素有效性,进而产生的正反馈效应可能促进了毛竹入侵进程。图1.
2021年10月2日
其他

喜迎国庆,我们征稿送书啦!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盛世华诞,举国欢庆。生态与地理速报公众号在此祝:祖国72岁生日快乐!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与大海!吾辈当自强,持书仗剑耀中华!为了保持持续且高质量的更新,扩大我们推送的知识面,在此我们发起征稿送书活动。希望大家踊跃参与!征稿范围与要求一、来稿论文与本公众号相关(包括但不限于生态学、地理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且本公众号和其他公众号未曾推送过的原创内容。(1)最好是本人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将课题组最新的成果与众分享;(2)Nature、Science、PNAS等顶级期刊的论文精读。(3)原创科普文。二、来稿内容为论文的速报,参考格式如下:作者和课题组简介+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三、来稿按先到先发的顺序,且以原创的形式推送。四、此活动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五、投稿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微信,将内容以word格式发送到小编微信。评选及奖品(1)活动期内,凡投稿者可任选下列图书1本,国内包邮。一人可多次投稿,收集多本图书。(2)活动结束后,单篇阅读量最高的投稿者可获图书大礼包(下列10本),国内包邮。希望大家踊跃参与!生态与地理速报Eco
2021年10月1日
其他

推荐10本生态学英文书!免费下载,手快者有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近日,小编整理10本生态学的外文书。内容涵盖了生态学基础、生态模型、植物营养、植物根系、土壤的性质、肥力、化学、有机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书山有路勤为径。有需要的朋友可复制链接和提取码自行下载(7天内有效)。文末可一键打包10本+4本隐藏款。资料整理不易,欢迎转发与推荐好友关注我们。Fundamentals
2021年9月14日
其他

全球234位科学家,IPCC第六次报告 | 全球升温已无法避免,极端天气将大幅增加

点击上方“生态与地理速报”关注我们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瑞士日内瓦发布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评估报告的第一部分,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报告。报告由234名科学家完成(其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作者占41%,我国有14位专家入选,较好地体现了地域平衡),并获得了195个国家政府的通过。尽管该报告由于新冠疫情而延迟一年发布,但其仍揭示了疫情之外另一场对人类影响更为深远、严重的危机——气候危机正在进一步恶化。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指出,自19世纪以来,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获取能源,导致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
2021年8月10日
其他

样品测试服务

承接样品测试服务。常规检测项目主要的检测内容包括土壤有机质、pH、植物和土壤的大中量元素(N、P、K、Ca、Mg和S)和微量元素(Fe、Mn、Zn、Cu和B)和重金属元素(汞、砷、铅、镉、铬、铜)等。测定氮循环的相关过程:土壤与沉积物温室气体含量,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硝酸异化还原成铵,总矿化,总氨氮同化,潜在硝化速率。测定物理化学性质:沉积物二价铁,三价铁,粒径,氨氮,硝氮,硫酸盐,磷酸根,硫酸根。备注:
2021年1月29日
其他

SBB | 微生物残体的研究热点:其在土壤有机质形成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Amelung(1996)发明了提取和测定土壤氨基糖的方法。此方法已在不同气候区和不同时空尺度的大量生态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2020年12月9日
其他

Nature Geoscience丨湿地土壤中厌氧甲烷氧化和还原性砷活化的耦合

点击上方“生态笔记”关注我们厌氧甲烷氧化与电子受体(如硫酸盐)的还原耦合,有助于它们在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然而,砷酸盐是否作为厌氧甲烷氧化的替代电子受体,以及这如何影响全球砷的转化仍不清楚。该研究对中国七个省的湿地砷污染的土壤进行了培养实验。通过使用同位素标记甲烷,该研究发现厌氧甲烷氧化与砷酸盐还原速率的比值接近理论上的砷与甲烷的化学计量比值,其值约为4。在对天然湿地土壤的微区培养实验中,厌氧甲烷氧化和砷酸盐还原的耦合途径贡献了土壤砷总释放量的26–49%,其中砷为较易溶解和有毒的亚砷酸盐。比较基因定量和元基因组测序表明,厌氧甲烷菌或独立促进了耦合途径,或协同砷还原菌通过反甲烷合成(reverse
2020年11月30日
其他

Nature geoscience丨四种气候变化驱动因素对陆地碳循环的协同效应

点击上方“生态笔记”关注我们厘清多种全球变化对陆地碳循环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就其本身而言,而且这种影响会减弱或加速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该研究报道了美国明尼苏达州为期八年的草原实验(TeRaCON),该实验实际上设置了四个驱动因素:温度、降雨、CO2和氮沉降。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CO2和氮沉降增加均促进了净初级生产量,而夏季降雨量减少的情况下降低了净初级生产量。增加净初级生产的处理组合也增加了土壤的CO2排放,但增加幅度较小,因此总体上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生产力、土壤碳排放和植物碳储量对每个单个因素的响应都受到其他驱动因素水平的影响,包括增强和抑制的影响。与基于单个驱动因素的预期影响相比,多重因素(两、三或四种全球变化)下的生产力、土壤碳排放和植物碳储量具有较高的增长百分率。多种全球变化驱动因素对观察到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综合影响,而仅凭对每个单独驱动因素的了解就很难预测到这些结果。如果多种全球变化驱动因素对碳循环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在生态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准确预测生物圈对多种全球变化因素的响应仍将是未来几十年的重大挑战。想了解更多,一定要下载原文阅读
2020年11月26日
其他

样品测试服务

点击上方“生态笔记”关注我们检测项目主要的检测内容包括土壤有机质、pH、植物和土壤的大中量元素(N、P、K、Ca、Mg和S)和微量元素(Fe、Mn、Zn、Cu和B)和重金属元素(汞、砷、铅、镉、铬、铜)等。测定氮循环的相关过程:土壤与沉积物温室气体含量,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硝酸异化还原成铵,总矿化,总氨氮同化,潜在硝化速率。测定物理化学性质:沉积物二价铁,三价铁,粒径,氨氮,硝氮,硫酸盐,磷酸根,硫酸根。其他事项
2020年11月19日
其他

关于我们

如果您要投稿论文,请您将要投稿的内容(与本公众号的相关内容)的word文档+您的姓名/昵称发送至我们的邮箱:econote@163.com,我们会给您排版好,1~2日内推送。
2020年11月19日
其他

STE | 微生物残体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沿海拔梯度下降​

▏关键真菌类群参与亚热带土壤有机磷矿化的证据以及活性碳的影响3、GCB丨土壤肮脏的小秘密:基于深度的比较可能不足以量化土壤有机碳和其他矿质土壤性质的变化4、Biogeochemistry
2020年11月11日
其他

Global Change Biology丨从碳库到碳流:为不断变化世界中土壤碳循环提供了新见解的PROMISE框架

土壤是最大的陆地有机碳库。在未来的一个世纪里,土壤有机碳(SOC)的形成和损失之间的平衡将驱动强大的碳—气候反馈。迄今为止,预测SOC动态的研究均参考基于库的模型,模型假设这类SOC具有内部均匀的物理化学性质。然而,新的证据表明,土壤碳循环不是由碳输入的化学性质主导的,而是受空间异质性的土壤环境中微生物对有机质获取的限制。控制碳的物理化学保护的动态过程很难转化为基于库的SOC模型,因此,我们面临着一个挑战,即机械地预测环境变化将如何影响土壤和大气之间碳的转移。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来探索对地下碳循环的控制:土壤环境中有机质相互作用的概率表征(PROMISE)。与传统的模型框架不同,PROMISE并不试图定义由共同的热力学或功能属性联合起来的碳库。相反,PROMISE的概念考虑SOC循环速率是如何由影响微生物分解者与有机质之间接近性的随机过程控制的,重点是它们在土壤基质中的物理位置。本研究用一个新的生物地球化学模拟模型来阐明这个框架的应用,这个模型追踪单个碳原子的命运,因为它们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进行生化转变和通过土壤孔隙空间移动。本研究还将讨论PROMISE框架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重塑围绕SOC管理相关问题的对话。我们希望PROMISE框架能够促进跨学科的新假设、分析工具和模型结构的发展,从而阐明植物、土壤和大气库之间碳流动的机制控制。想了解更多,一定要下载原文阅读
2020年11月2日
其他

STE | 中国陆地岩石风化碳汇对气候变化及生态修复的响应研究取得进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全球碳循环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但是,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已知的碳汇不能平衡已知的碳源,存在一个很大的“碳遗漏”。来自地面植被观测、大气CO2和O2浓度监测、卫星遥感信息及生态和大气模型的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均表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碳汇,固定了大部分全球碳循环中“去向不明”的CO2。岩石的风化作用同时参与了短时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的全球碳循环,因此,科学揭示岩石风化碳汇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对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成果多聚焦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碳汇,忽略了其他岩石对碳循环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多数碳汇研究方法也存在只能在小尺度和短时间上运用的局限性。此外目前尚未有研究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修复对岩石风化碳汇的影响进行定性、定量探究和对比分析。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世杰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白晓永小组,以中国陆地岩石作为研究对象,明确了2000-2014年中国陆地岩石风化碳汇的量级、分布格局及演变规律,并采用Lindeman-Merenda-Gold模型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及生态修复对中国岩石风化碳汇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中国陆地岩石风化碳汇总量(CS)为17.69
2020年9月22日
其他

Ecological Indicators | 土壤有机碳含量对重要环境变量的空间分布依赖性

MSA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色度指数(CI)、归一化水分指数(NDMI)以及一些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壤质地因子(湿润指数(TWI)、黏粒和粉粒、砂粒含量)。
2020年9月21日
其他

Nature Geoscience | 大陆尺度上土壤有机碳分子组成的权衡关系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0-0634-x往期文章一览1、Nature
2020年9月20日
其他

Advanced Science丨增温可能引发森林生态系统深层土壤的碳损失

深层土壤中储存的碳(C)明显多于浅层土壤,然而,大尺度上的深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分解对增温的响应仍有待探索,这导致我们对气候变化下C循环反馈预测的幅度和方向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报道了中国各地90个山地森林站点(540个土壤样本)表层1
2020年9月16日
其他

RSE | 协同使用SMAP和OCO-2数据评估2018年美国干旱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SMAP的GPP和基于OCO-2的GOSIF很好地捕获了SMAP根区土壤水分缺失的空间影响和动态以及美国干旱监测地图表明的干旱条件。在美国西南部,区域平均的土壤湿度的月度异常与SMAP
2020年9月15日
其他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长期的MODIS数据揭示中国大型湖库透明度的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为我国水质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也突出了卫星遥感在大范围、长期湖泊水质监测中的价值。想了解更多,一定要下载原文阅读
2020年9月13日
其他

GCBB ▏玉米秸秆的收获减少了土壤二氧化碳通量但增加了总的碳损失

▏长期不同轮作改变施氮后氮循环细菌群和氧化亚氮排放3、东北师大生物地球化学课题组在SBB上发表土壤氮磷循环对干湿交替的响应4、Environmental
2020年9月9日
其他

资划所在ERL上提出区域尺度作物生产系统活性氮损失评估的新方法

Intensity)指标体系的作物生产活性氮损失评估方法,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相关结果可以为区域尺度农业活性氮的科学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9月6日
其他

SBB ▏长期不同轮作改变施氮后氮循环细菌群和氧化亚氮排放

农业占全球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大部分。作物多样性的增加可以改变土壤的氮(N)、物理化学性质和地下微生物群落,进而导致在施用无机氮肥时改变潜在的N2O排放量。由于对土壤N循环和N2O产生的贡献,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正在研究的两个主要的N循环途径。该研究样地为一个为期35年施N的玉米地,目的在于了解作物多样化对玉米地施N后硝化反硝化菌群落多样性、大小、活性和N2O排放的影响。在长期简单的(玉米—玉米—大豆—大豆)和多样的(玉米—玉米—大豆—小麦(播种后红花苜蓿覆盖))四年轮作且次年种植玉米的实验中,在2017年施肥后,采用自动室连续测量了N2O的排放。在N2O排放峰值期间,使用高频采样以捕获施用硝酸铵(UAN)的土壤中16S
2020年9月5日
其他

东北师大生物地球化学课题组在SBB上发表土壤氮磷循环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气候变化会引起降水格局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干湿交替模式发生改变,进而可能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磷循环。土壤干旱会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并且随着干旱强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和根系可能会死亡。随后的再湿润会通过破坏土壤结构、从土壤矿物表面解吸有机和无机氮和磷、对土壤微生物施加渗透压以及改变根系生长等途径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由于土壤氮和磷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了解其对干湿交替的响应变得越来越重要。Fig.
2020年9月4日
其他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丨土壤微生物量的化学计量特征决定了氮矿化代谢熵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土壤氮(N)矿化对土壤有效N的可持续性以及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功能至关重要。N矿化代谢熵(Qmin)定义为单位土壤微生物量N的净土壤N矿化,反映了土壤N矿化效率。然而,土壤Qmin在全球范围内如何变化及其控制因素尚不清楚。该研究收集了79篇已发表的关于陆地生态系统(农田、森林、草原和湿地)的论文,共搜集871份土壤Qmin观测结果,用以阐明全球土壤Qmin的变化及其预测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Qmin从赤道向两极下降,其值在北半球显著地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土壤Qmin与土壤pH、土壤总N、土壤C:N比和土壤微生物量C呈负相关,与年平均气温和土壤微生物量C:N比呈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共占全球土壤Qmin总变异量的41%。在这些预测因子中,土壤微生物量C:
2020年9月3日
其他

独家整理 | Nature论文的配色,附RGB值!速速收藏

在此,小编整理了近期Nature有关生态环境论文中好看的配色,并附上RGB值。在您绘图时,只需要调出颜色自定义窗口,输入RGB值即可调用想要的颜色。
2020年8月27日
其他

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丨中国省级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空间特征、健康风险及潜在驱动因素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本研究系统查阅了2008−2018年中国发表的1203篇研究论文,记录了8种土壤重金属(Cr、Pb、Cd、Hg、As、Cu、Zn和Ni)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不同省份不同重金属污染热点及潜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省份的土壤中重金属均有显著积累。与之前的发现一致,污染最严重的重金属是Cd和Hg。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湖南、广西、云南和广东是污染最严重的省份。对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潜在健康风险而言,儿童比成年人和老年人更有可能面临非致癌风险。湖南和广西的儿童正处于临界的非致癌风险中。此外,由于土壤重金属暴露,一半省份的儿童面临潜在的高致癌风险。此外,本研究将中国大陆各省根据其重金属富集的潜在驱动因素划分为6个子集。我们的研究为中国更好的土壤管理、土壤修复和土壤污染控制提供了更全面和更新的信息。想了解更多,一定要下载原文阅读
2020年8月26日
其他

SBB ▏关键真菌类群参与亚热带土壤有机磷矿化的证据以及活性碳的影响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源于有机肥的土壤有机碳(SOC)通过增加有机磷(Po)在土壤总磷(P)中的比例来提高P的有效性。然而,SOC在Po转化为有效P(AP)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是谁调控了Po的矿化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在长期有机物(无碳、秸秆和有机肥)输入处理的农田收集了3份土壤样品。通过比较细菌和真菌富含卵磷脂的液体培养物,发现富含卵磷脂的真菌群落具有更高的Po矿化能力。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田间和富含卵磷脂的微生物群落,本文确定了土壤中Po矿化的类群。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在真菌网络中主要真菌类群Geastrum
2020年8月25日
其他

厦大高树基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底物调节海洋氨氧化速率的研究进展​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创新研究群体高树基教授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Substrate
2020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