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硫湿沉降的特征、来源和环境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活性氮和硫的排放持续增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的氮沉降量持续增加,而由于严格的二氧化硫减排措施,硫沉降从“十五”期间(2001–2005)开始下降。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氮硫沉降的特征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能够为准确估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氮硫沉降通量提供坚实的基础。
该研究于2016年5月到2017年4月,在长三角地区同步收集城市、农田、湖泊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为期一年的氮、硫湿沉降。结果显示,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水不溶性颗粒态氮和硫的年沉降量分别为16.87–26.64、6.38–10.81、5.92–11.11、1.43–1.96、2.23–2.67和9.07–22.53 kg N (S) ha-1 yr-1。氮、硫湿沉降量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农田>城市>湖泊;季节变化也非常明显:雨季>非雨季。其中,可溶性有机氮和水不溶性颗粒态氮分别占总氮湿沉降的6.4–11.8%和10.7–16.2%。化学氮肥的施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该地区重要的氮、硫沉降来源。氮、硫沉降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营养物质来源,有加剧土壤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为减少氮、硫沉降的环境影响,有必要结合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模型进一步研究氮、硫来源。
该研究以“Characteristics, 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atmospheric wet nitrogen and sulfur deposi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为题,于2019年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二区,IF:4.798)上发表。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1324,41673108,41701329,4177138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4CB953800)等项目的资助。
https://doi.org/10.1016/j.atmosenv.2019.116904
本推文为我们征稿送书活动的作品6,活动详情请查看下方链接 ↓
Eco & Geo 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