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品展示 | 初心(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我心中的思政课 2020-02-12


作品名称:初心

报送学校:东华理工大学



一、关键词


青春、新时代、理想信念、社会实践、人生价值


师生团队集体照



二、主题及内容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呢?老师告诉我,他可以给出我很多回答,但属于我的答案,需要自己去追寻。”这是影片中主人公的一句台词,也是整部影片主要精神的体现。本片以寻“初心”和认识“使命”为主题,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背景,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和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展开创作。

本片以大学生瑶瑶的视角讲述了她和伙伴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价值理念的差异产生了矛盾,但在志愿服务中每个人都怀着饱满的热情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从无倦怠。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摒弃前嫌。在经历一系列事件后,瑶瑶和她的朋友们互相敞开心扉、团结互助,共同做好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首席指导老师照片


学生团队负责人照片



三、创作与构思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想以一部大学生视角的微电影作品,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汲取智慧、施展才华、增长才干、作出贡献的过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作一部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同学们看得懂且喜爱看、乐于传播的作品是整个团队的诉求。我们希望最终影片呈现出的当代大学生形象是乐于走出象牙塔,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人物形象一定要真实才能打动观众,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尽量避免虚构故事情节。我们也删减了大量空洞、流于说教的台词,使人物动机贴近大学生真实状态,情节真实、合理。同时,由于影片是基于主人公瑶瑶的主观视角,在创作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故事情节和角色所经历的内心之旅之间的混淆。影片既涵盖思政课内容,同时又展现了大学生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场景,还通过采访老同志的情节讲述红色故事。本片传承红色基因,展示了当代青年用实际行动阐释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


创作过程工作照1



四、趣闻轶事


影片中有一情节是志愿者们观看当地一位老同志的采访视频,这段剧情是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临时更改的。和片中所说的一样,我们是在实践调研的过程中遇见这位胡长福老同志的。他是一位有着六十八年党龄的老党员,已年过九旬。他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在资溪当地剿过匪、担任过村支书,人生经历十分丰富。老人家了解了我们实践团队的具体工作后非常高兴,在配合我们完成调研问卷后主动邀请我们到他家中做客,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看法,讲述自身经历。老人家十分激动,讲到动情处眼泛泪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当晚,我们经过讨论,决定在剧本中加入观看老同志采访视频这一段情节,这也是整部影片的高潮段落。我们一致觉得胡长福老同志的宝贵经历和动人讲述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主题。这位有着六十八年党龄的九旬老人用行动书写了“初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创作过程工作照2


创作过程工作照3



五、困难及解决办法


整个微电影的摄制过程是在“三下乡”活动中进行的,这样虽然能够带给观众最真实直观的感受,但也为我们的拍摄带来更大的挑战。微电影创作团队成员同时也是实践团队的成员,此外他们还在片中有着不同的角色身份。这对各位“演员”来说十分辛苦,同时非常考验他们对于故事的理解。片中所有志愿服务、实地调研等镜头都是完全真实的场景,这就要求角色们不能“NG”。摆拍会显得不自然,我们也不愿意这些情节是演出来的,而是希望拍摄出大家最真实的反应。所以在支教课堂和普法宣讲前主演们都反复排演,最终不单是在摄像机前呈现了一出完美的表演,同时也高质量地完成了支教和宣讲。再者是当地的老乡们也就是我们的“群演”,他们面对镜头会不自觉地紧张,神态各方面不够自然。因此我们的摄影师需要不断跟拍以便于捕捉他们最真实、放松的反应。后期剪辑也格外细心,要注意他们有意无意间地“瞥”镜头。


花絮



可从公众号后台菜单“第三届-作品展映”

欣赏更多作品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活动官,欣赏更多精彩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