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 | 路(西南交通大学)
作品名称:路
报送学校:西南交通大学
一、关键词
新时代青年、爱国、奋斗、奉献
团队负责人程欣月
二、主题及内容
微电影《路》讲述的是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大一学生罗钧文的心路转变历程——因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从而父亲发生矛盾,带着转专业申请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重走成昆线”的主题思政课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看到一件件留有当时建设者印记的图片和实物,听到老师讲述成昆铁路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心灵受到触动。
在沿着成昆铁路一路前行的过程中,主人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渐渐地被成昆铁路修建过程中建设者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逐渐理解了同为成昆铁路建设者的父亲舍小家为大家的成昆精神,也理解了青年应该树立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应该担负起的沉甸甸的责任。最终,她为自己是一名铁道工程专业的学生感到骄傲,并立志做一个像父辈那样的不负时代重托,勇于担当的青年!
指导老师李学勇
三、创作与构思过程
本视频构思之初,从学校特色与历史渊源切入,结合新近开始修建的成昆复线重大工程,在成昆铁路通车50周年前夕,选取成昆铁路作为主题。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原则指导下,创作组决定借西南交大学子重访成昆线为契机,融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将故事聚焦于一个普通大学生,通过她在社会实践中思想的触动与改变来展现成昆精神,以及“社会大思政课”的作用和奋斗理想的主题。
剧本经过十余次大规模修改,确定了以主人公转系与参加成昆铁路社会实践时思想转变为剧情主体,并选择铁路沿线的标志地点:铁道兵博物馆与关村坝车站为主要舞台。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主创团队充分考量探究各个角色的平衡性,充分体现“老师引导、学生主体、实践领悟”的思政课堂特色;另外我们反复雕琢台词,力求情节有效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气神;并删繁就简,使视频本身更精炼紧凑;同时进行大量历史考证,确保细节严谨。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动用无人机等拍摄工具全景展现成昆铁路的壮美,并反复琢磨演技,以求增加影片的代入感。在后期制作时也是精益求精,在剪辑、特效、配乐方面经过反复讨论与修改,才确认了最终版本。可以说,这部微电影,虽然短小,但毫无疑问是我们主创团队热诚与细心的结合。
创作过程集体照
四、趣闻轶事
1.在学校彩排读剧本时,主演罗钧文在与父亲争吵的场景中饱含情绪,十分的认真与投入,使得不少同学都忍不住笑场了,连指导老师也笑个不停,直夸她是个“戏精”。
2.拍摄第一幕场景时,张佳旺同学由于紧张,不时地背错台词,例如:“关山坝村站”、“用山在手里刨出来的”、“建在车站里的隧道”等等,给在场的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也缓解了一些紧张的气氛,最终一气呵成拍完了第一幕。
创作过程工作照1
五、困难及解决办法
本片的主要创作困难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困难在一次次修改后逐渐缓解、解决。在确定以成昆线为主题后,主创团队即开始了剧本创作。但在创作时,我们常常为了剧本的戏剧性和冲突性而忽略了片子在实际拍摄时的困难。例如,我们预想的“微电影”是由几个感人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前往西昌、攀枝花等地进行拍摄,还设置了较为激烈的对手戏。但在后期分析的时候发现很多场景难以完成,由于地势的艰险、路途的遥远、经费的有限,致使我们当初的许多设想都搁置了。但好在通过查阅资料,寻找内容相关、意义相近的的场地,原先预想的场景大都找到了合适的替代片段,例如无法到达实地拍摄的七号桥墩,其主要思想我们也通过博物馆桥墩照片的方式予以表达。在对白上,我们也陷入了理想偏离现实的困境——对白过于书面化,台词硬、尴尬等等,在经过了几十次的修改后,台词逐渐贴近现实生活,也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用相对轻松的方式,使思政课走在路上,走入人心。
创作过程工作照2
可从公众号后台菜单“第三届-作品展映”
欣赏更多作品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活动官网,欣赏更多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