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 | 请回答1949(湖南师范大学)
作品名称:请回答1949
报送学校:湖南师范大学
出卷人、答卷人、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学生团队集体照
主题: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微观视角切入百姓日常生活,回顾70年风云岁月与巨大变迁,展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抒发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与深情,激昂新时代继续奋进的壮志。
70年,是70年的奋斗、70年的奉献、70年的激情。未来,仍有许多个70年的成就、70年的荣誉、70年的富强,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实现。
内容:大学生刘爱平为了回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老师的提问,来到图书馆寻找资料。他偶然在尘封的书页中发现一封来自1949年的书信,信的主人对新中国未来发展的期待让刘爱平陷入思索。在母亲的指点下,刘爱平拜访了一位亲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变迁的退休老教师。从退休老教师的讲述与回忆,刘爱平切实感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成就,也体会到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幸福指数的提高。最终,刘爱平不仅找到了信的答案,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还坚定了对伟大时代的信念、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于是提笔写下了一封回答1949的信。
首席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集体照
影片以一封跨越70年的“信”为线索,从当代青年大学生刘爱平的视角切入,带我们去解答“信”中那个“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充满期待”的问题。微电影聚焦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深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信”的写作者——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病弱知识青年,带领我们重温了建国时代青年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他的自然生命虽停留在了1949年,但他的精神生命却在饱含深情的“信”中得到了延续与传承。
“信”的发现者——当代大学生刘爱平,带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老师的提问——如何理解“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教室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从城市来到乡村拜访王建国老人,从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场景的立体感受中知晓了共产党人作为答卷人带领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
“信”的亲历者——出身于1949年的乡村教师王建国,他与秀芹的爱情故事,他无私奉献的职业生涯,也是70年老百姓走上富裕之路、幸福之路的见证。
风雨无阻,安民兴邦,70年峥嵘岁月。新时代我们再踏上新征程,展望伟大祖国100年华诞。
学生团队负责人
整个剧组里,三位主演都是大一学生。从一开始的剧本创作到微电影的拍摄,大学生饰演大学生,饰演上个世纪的青年人,饰演青年的恋人。角色的饰演,对于没有太多拍摄经验的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挑战,但在这挑战中又自然生出一种尝试的乐趣。
从校区到左家垅农家小院、到王家湾田间地头,谈不上远,每日公交往返,绰绰有余。出演主角的刘哥穿着现代服装,虽然是就地取景,倒也不觉尴尬,而到了青年王建国及其恋人的拍摄环节,他们需扮成20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服装上就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一个进城卖菜的镜头,我们本想找乡间肉铺来拍摄,然而下乡转一圈,看见的尽是菜地。少数供应菜蔬的专卖商铺,内外也都打点齐整,虽不宽敞,但按照20世纪六十年代的标准,也稍显不妥。不得已之下,团队回到岳麓山南,在一条面街的小巷口找到摆地摊的摊主,勉强还原了我们摄像中的城镇集市的样子。
八九点钟时还有一些买菜的周边居民,他们见到摄像就位,顿时三三两两围上。青年王建国的扮演者脸皮薄,严肃相的角色是本色出演,倒无多大关系,而在大庭广众之下饰演建国初期的农村青年,挑战确实艰巨,于是背不出台词,屡屡卡顿,单是这一个镜头便重拍了好多次。更多的时候,我们算是苦中作乐吧。
创作过程工作照1
创作过程工作照2
创作过程工作照3
在剧本创作中,团队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主题选择。主题是一个剧本的核心与灵魂。“我心中的思政课”涵盖多本教材,内容丰富,各有亮点。最终我们决定着眼于当下,辅之以情怀,选择了以民生为切入点的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
在创作中,如何串联过去、现在与未来,选取典型人物以突出对比也是一大难点。我们曾使用学生、工人等多种角色,但仍觉得剧本稍欠丰满。最后我们选取“书信”这一物象为线索贯穿时空,既增加了纵向维度的趣味,又有利于在当今的时空下横向展开故事。“知识青年”的塑造是大跨度的对比,“王建国”老人的塑造则是另一小跨度的对比。两种对比同步交织,更清晰、更震撼地体现出民生之巨变,讴歌祖国之成就。
创作过程花絮1
创作过程花絮2
可从公众号后台菜单“第三届-作品展映”
欣赏更多作品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活动官网,欣赏更多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