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 | 放飞(潍坊学院)
作品名称:放飞
报送学校:潍坊学院
风筝、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学生团队集体照
潍坊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制作历史悠久。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都出口自潍坊。微电影《放飞》以陈阳和风筝制作匠人爷爷对“风筝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不同态度为主线进行叙述,反映当代部分青年对传统文化带有偏见甚至排斥态度的问题,旨在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发扬创新。
故事主要讲述了陈阳在设计比赛作品时最初全盘否定爷爷的传统技艺原理,一味追求出奇出新,结果始终无法如愿。在得知爷爷因连夜帮自己改制风筝而病倒在床时,他懊悔不已并回想起爷爷的教导——“风筝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寻找其延续和创新的方向”。在爷爷的启发下,陈阳改变了思路,在遵循风筝构造原理的基础上加以形式创新,最终在风筝创意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首席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集体照
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受思政课老师在课堂上对本地风筝文化讲解的引导,我们去潍坊风筝协会做实地调研。协会的负责人是一位制作风筝的老手艺人,已有76岁高龄。他为我们细致地讲解了风筝的前世今生,同时也讲述了现今传统风筝所面临的困境。这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老艺人对风筝文化的痴心坚守。此次调研成为了微电影《放飞》创作的灵感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基于这一点,我们以潍坊本地传统文化的代表——风筝文化作为切入点,结合当代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困惑来创作剧本,在不断地推翻、重建之后,最终以微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
学生团队负责人
1.拍摄沙滩上的桥段时,由于剧情需要,道具风筝是飞不起来的。沙滩上许多游客向屡次放飞失败而大汗淋漓的“陈阳”投来同情的目光,更有不明所以的热心游客试图帮他放飞风筝。为保证拍摄效果,不得不多次补妆的“陈阳”大义凛然地表示:“一切为了组织。我的脸上糊了那么多层粉,在烈日炙烤下,几小时后往上撒些孜然即可食之。”
2.老爷子的扮演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潍坊人,不经意的“方言攻击”往往会把“陈阳”的口音带偏,引发他沉默后的自我检讨和爆笑。某次外景拍摄,爷爷看着包裹严实的工作人员调侃道:“我老头子跟太阳公公亲密接触一番,脑门上再印个月牙,我就能拿块惊堂木当包青天去断案了。”老爷子幽默的话语惹得工作人员忍俊不禁。
创作过程工作照1
创作过程工作照2
创作过程工作照3
正所谓“不经巨大的困难,就不会有伟大的事业。”在微电影《放飞》的拍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是大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针对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并付诸实践,最终顺利完成了拍摄。
1.电影选景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作为“鸢都”的潍坊有很多地点与电影主题贴合,如居于市内的风筝广场、风筝博物馆等等。但这些场景都过于嘈杂,无法实现拍摄效果。几经周折,我们最终确定了两个主要取景地:一是电影中“爷爷”的工作室,二是远距本校45公里以外的潍坊滨海国际风筝放飞场。虽然这两个地方或者空间小,或者距离远,但呈现出的效果却是真心不错。
2.作为非专业的风筝制作者,我们曾多次尝试自己制作风筝,但均以失败告终。创作团队不得不转换思路,采用电影创作中的象征表现手法,用“风筝创意设计比赛一等奖”证书来含蓄表达风筝成功放飞的情节。
创作过程花絮1
创作过程花絮2
可从公众号后台菜单“第三届-作品展映”
欣赏更多作品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活动官网,欣赏更多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