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年一轮回,“傻逼”又回来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家传留声机 Author 小传姐

12年前,朱子一老师在采写国内首个网络立法时,的确没有想到,历史是会倒流的。

昨日,百某贴吧确认了一条消息:“傻逼”这一骂人的词汇正式回归,不再成为网络禁用语。
条件是,网民不再用“伞兵”一词表示“傻逼”的意义,而是将其还归到本义。
有人将这一幕称之为“换俘仪式”,颇为喜感。
经常网络作文的人都知道,避开一些无法发送的字词,乃是基本技能,就像古代文士写作时要避开家中长辈和皇帝的名讳一样。
而“傻逼”一词的回归,则证明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反噬无处不在。




一 “伞兵”的反击
这一回归来自于“伞兵”的反击,百某官方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将“傻逼”这一国骂列入网络禁用语,对于有效减少人身攻击纠纷,应该有其正面价值。
但是,这种禁法,势必走向另一个方向:语言是活的,而非僵化的存在。如果非要定义的话,乃是约定俗成的产物。比如“支那”一词本来是个地理概念,就连民国初年的中国人也在大量使用,但日本将其污名化后,再用来称呼中国便是一种侮辱。
因此,任何一个词汇,只要约定俗成地用于指代负面意义,此类攻击性词汇不过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定会层出不穷。
果然,网民通过各种手法规避监管,星火文屡见网络。而“伞兵”成为“受害者”,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只因为这两个词汇的首字母都是“SB”。
当然,骂脏话肯定是不对的,最近西安地铁事件的起因,也无非是那个女教师口吐莲花引起的。



二 “影射”的自卫
2010年前,面对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全面普及,全国性的网络立法未能及时回应,拥有立法权的城市,当仁不让地接过了这一任务。
最早的破局者是互联网之都杭州。
2009年5月1日起,《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官方介绍说,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而上位法又不成熟,因此这部法规的“新意”也就比较多。其中一条,便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鼓动公众恶意评论他人或公开发布他人隐私,或者暗示、影射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在进一步解释时,官方表示“目前有些恶搞的东西,比如给个别领导的名字取谐音外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谁,‘也不是诽谤’,因此明文予以禁止”。
与一些网友群体一样,杭州人也有一些独特的用语,比如“62”这个时间和词汇,就是一个与上海人口中的“戆大(音港督)”差不多意思的词汇。
而在当时的杭州,在网络设置了禁用词汇后,人们将时任太守的名字倒读倒写为“苹果王”,“苹果王”被封后改称“apple king”,“apple king”被封后改称“ak”。
从中可以看到,语言乃是最为灵动的交流产品,似水无形却有力。而网络的及时性又令创新词汇一夜之间铺满全网,令传统的封堵手段防不胜防。



三 “玩坏”的新词
传统媒体对此类网络用语又爱又恨。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在标题中使用了网络用词“给力”,成为重大新闻。


但很快地,网民发现各级官媒纷纷使用,这个词很快就被“玩坏”了,被网民所弃用。
随着最高党报的示范性开闸,“打CALL”这一土洋结合的词汇,也很快被玩坏了。
可以说,官媒追得有多紧,网民就跑得有多快。
看起来似乎官媒与网络“和解”了,但此后,各级官媒并没有放弃对网络用语的批评态度。至少在2018年,《人民日报》还刊文要求对网络语言应取舍有度,总体持否定态度。

但追赶并未结束,要接地气,官媒就得使用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俚语俗话。结果到了2021年9月7日,12年一个轮回,网民跑回了原点。
如果要总结经验教训的话,当年禁用是对的,现在放开也是对的,又对了两次。

12年前,阿里还是小角色。12年后,阿里已成某些人眼中的大怪兽。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

但再吊诡的历史,也没有“傻逼”一词的回归更具有戏剧性的了。


◆  推荐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