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高党报头版头条配评论,看来是真急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干体 Author 小传姐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最高党报总能吹响最亮的那一声。

昨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不是领导活动,而是一篇经济发展又取得重要进展的文章。

这倒也罢了,关键是还配了篇评论。

在我看来,这就是直接下场回答前段时间的争论了:民企究竟要不要发展了,对外开放究竟要不要搞了。

从文章内容来看,那些仇恨资本和企业家、磨刀豁豁向猪羊的“革命者”,可能要暂时受点委屈了。

不过也别急,只要伟大理想不变,共产主义迟早会实现。



1 高规格评论回答“惊人妖文”

评论比报道本身更能直接表达观点。

在报纸刊发的这种评论中,“社论”级别最高,直接表达党ZY的观点;其次是代表报社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再次是一些高级领导撰写的不好署名的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第四是各种观点或时事评论文章。

这篇文章刊发位置为“二条”,仅在头条之后,规格也仅次于社论,你若看作代表DZY,也没错。就比如那篇著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就是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出的。

试着解读一下,文章第一段讲这段时间针对一些行业和企业进行监管的原因;第二段讲已经取得的成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稳步向好”;第三段讲具体做法;第四段讲原则,即标题《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两手并重、两手都要硬》,可见是文章最重要的意思;第五段重申对内的民企政策未变,第六段重申对外开放未变,第七段呼应第一段,展望未来,重申必要性。

从标题的选择来看,就是对民企既要规范,又要发展,不是要一棒子打死。规范的目的是“引导督促企业服从党的领导,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鼓励支持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这话中有两个“服从”,意思是之前有企业不听党的话了、不服从大局了。除了服从,还有一个包括了四个方向的“鼓励”。

也就是说,即要打服帖,又要给出路。大家可以猜猜看,是谁不听党的话了,是谁不服从大局一意孤行了。

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版面那么紧张的情况下,刊出长达2008字的评论,可见问题的严重程度,已到了不下重药不足以治病的程度了。

想想前段时间肆虐的妖魔化企业家、民营企业的妖文吧(请参见谁是李光满?)。再不扭转风向,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可能真要毁于一旦了。



2 三个排比句呼应“鹤总放话”

9月6日,副总理鹤总在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视频致辞,强调“必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使其在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决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现在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

在上面这篇《人民日报》的本报评论员文章中,有三个排比句: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是不是几乎一模一样?

其实,高层类似的表态已经不少,但总有妖风阵阵刮起,也不知这风从何而起,往何而去。要知道,毁一家企业容易,成就一家企业,则需要99家同行的尸骨做养料。

你去观察一下那些杀气腾腾的文章作者,几乎没有做过像样的企业,他们一边喝着纳税人的血,一边算计着怎样将纳税主体连根拔除。

对,前些年的委内瑞拉就是这么干的。后果,我们已经看到了。那些人的想法,请参见跟着大哥完颜亮,提兵南下抢资本!



3 进退维谷难掩“内忧外患”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拥有稳定的预期,才能够熬过漫长的成长期,凤凰涅槃。

温总在任时有句话,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这便是预期的重要性。

经过这些吓人的折腾,企业家还有多少信心,真不好说。

有人昧于形势,认为全球经济惟我独亮,这个判断,可与DZY并不一致。

这两年最大的亮点是外贸,而国内消费已经持续下滑很久了,这显示了信心的严重不足(参见中小企业成片死掉,连庙里的女菩萨都想退费相救了!)。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外供应链的逐步恢复,只怕是昙花一现,好景不在。

我一位做外贸的朋友说,现在是大量订单与高库存并存,原因是海运成本高昂,加上各种原因运不出去。看似繁荣后面,企业资金链会随时绷断。

更可怕的是,面对大订单,不扩产能无法满足需求,一旦扩大产能,又怕国外产业链恢复正常后订单流失,造成产能闲置,这可是要命的。

头版头条的报道中有个数据,同样令人喜忧参半。

上半年,全国共154.62万户企业注销退出市场,新设企业与注销企业的比例由商事制度改革之初的4∶1变为目前的2∶1。市场主体“新陈代谢”提速,释放了社会资源,提高了市场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充分发挥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作用。

从正面理解,当然是这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死生比例变化如此之大,也令人心生疑虑。

去年疫情初起,为了保就业,银行追着企业放贷,有企业家坦言:“这就是让企业举债稳就业。”

如今三个排比句红得耀眼,也不知能否稳住人心。

但我想,只要有狗还在叫,就没人敢去那个村。


◆  推荐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