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珍,最后的格雷厄姆 | 巨潮
文 | 杨旭然
“我是中国最大胆的投资人,也是中国最胆小的投资人。所谓胆小,就是说只要是30倍以上市盈率的股票,我一秒钟都不敢拿。”
董宝珍在很多人眼中是非常复杂的存在:他很成功,却又是失败的,他很失败,却又达到了无数投资人到不了的高度。
他可能是中国最接近于古典的格雷厄姆式的投资人之一,因此他能够在100元左右的价格大手笔买入茅台,却又在700元以下离开,转而买入低估值的银行股。
在众人眼里,这是一个本能彪炳千秋却又最终“匆匆烂尾”的投资案例。一个曾经与贵州茅台(SH:600519)紧紧绑定在一起的投资人,却早早放弃了茅台的股票,写出一本《茅台大博弈》。
贵州茅台股价表现(2012年6月-2016年6月)
社交网络上的董宝珍火力全开,不仅炮轰各路游资、成长股投资者,也时不时怼向那些名气响亮、大众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
在他看来,任何脱离了格雷厄姆式“低估值”的投资行为都是异端,是要在“科学”、“理性”的价值投资体系面前被证伪的,甚至是应该被批判的。
因为对低估值投资的执着,他宁可选择卖出中国最优质的白酒企业。而正如大多数价值投资者所坚持的那样,白酒行业拥有着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的商业模式之一。董宝珍在选择卖出时,这其中的决心可想而知。
但最终的结果似乎并不如意。买入银行股之后,董宝珍只享受了片刻的高光时刻,就在2018年迅速陷入泥沼——反而是茅台在调涨酒价之后,股价快速上涨,从500元上方一路上涨至最高2600元。
从2019年至今的董宝珍,都在试图不断地证明自己对银行投资的正确,以及其他人投资白酒、新能源等行业的错误。他的理论水平变得更加高,思辨与演讲的水准变得更强。但直到2021年,他旗下产品的净值却并不尽如人意。
01
低估值投资标杆
因为茅台逐渐走高的市盈率,董宝珍实际上在2016年底就已经开始研究更低估值的投资机会。
2017年,董宝珍因为茅台的坚持与获利名声大躁的时候,确实有睥睨天下的资本。
通过对贵州茅台的低估值买入、价值回归卖出而大获成功,名声大噪,他为整个A股市场树立了低估值投资模式的标杆。
他进行路演并发行新的私募产品,将投资的重点放在了银行股上。在2017年末,当时几个大型国有银行的市盈率估值普遍在7-8倍之间,在A股市场中处于非常低的位置。
根据董宝珍的判断,由于此前多年中国银行业被市场主流所低估,并且“由于中国银行业体量非常大,低估幅度非常大,所有的银行股估值水平都被腰斩”,因此“这一轮(2018年以及之前的)估值修复应该是会延续几年。”
2018年是其开始建仓系统性买入银行股的年份。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董宝珍发行过的十余只产品中,否极泰二期开始于2017年中,否极泰三期、否极泰归德都是从2018年初开始建仓。
董宝珍的研究能力和理论能力很强,对于银行股价值的判断能够受到出资人的认可。但当时的银行股,特别是几个国有大行存在一个被市场忽视的情况:已经经历过一波大幅度上涨。
以建设银行为例,其2014-2018年之间的行情基本上以上涨为主,四年累计涨幅87.2%;中国银行累计涨幅接近65%;兴业银行涨幅100%左右,成长性表现最好的招商银行累计涨幅超过了200%。
2017年底到2018年初,上证指数在21个交易日中收出了19根阳线,其中银行股的涨幅尤其巨大,一个月的时间里累计涨幅普遍在20%左右——这对于以稳健和高分红著称的银行板块来说,是非常少见的。
当时的董宝珍志得意满,媒体舆论也在预期他的第二次成功。但谁也没想到的是,那已经成为了此后四年时间里再也无法逾越的高峰。
从目前董宝珍留存在网络上的信息看,他在2016年时就已经开始看好银行板块的投资机会:
2016年12月底,银行业在3季度就出现了企稳迹象,如果gdp不发生大幅波动,银行业最困难的时候已经随着16年的逝去结束了!下注银行业或者目前是最好时机!
那一年银行板块的市盈率更低,基本上都在6倍左右。而贵州茅台在一段时间的上涨之后,市盈率已经从2014年的十倍左右提升到将近25倍。可以看到,因为茅台逐渐走高的市盈率,董宝珍实际上在2016年底就已经开始研究更低估值的投资机会。
02
格雷厄姆的困境
“以低于流动资产账面值的成本,尽可能多地购买这样的证券。”
低估值是董宝珍在投资中最重视的要求,同时也是格雷厄姆式的价值投资与其他流派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
一般来说,这种低估值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的同时,还有较低的市盈率、市净率,甚至市值跌破净资产——因为种种原因,优质资产被市场定下严重的错误定价。
在格雷厄姆传世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总结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从事的业务,其中核心业务之一就是“净流动资产证券(或“廉价”证券)”,这种想法是“以低于流动资产账面值的成本,尽可能多地购买这样的证券。”
以及,他曾经在1946年致股东的信中写道:
目前公司的投资政策如下:购买证券价格在内在价值以下的证券。内在价值的确立需要通过仔细的分析,特别是那些低于清算价值的证券。
需要注意的背景是,格雷厄姆从事投资的主要年代(约1920-1940年前后),正是美国经济前所未有的大萧条时期,这场蔓延多年的全球性危机,也重塑了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想要投资企业就必须做好企业破产的准备,因此估值必须尽可能压低,甚至市值要低于企业的清算资产,才有投资价值。
本杰明·格雷厄姆(1894-1976)
但随着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日趋缓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日趋好转,更多企业开始脱离经营的风险期,按照市值的定义来说,资本对企业未来能够获得收益的总额有了更高预期。
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美股市场整体市盈率估值水平越来越高,按照格雷厄姆的清算式标准寻找投资标的变得越来越难。
时间进入到1970年代后,师从格雷厄姆的巴菲特,开始逐渐改良和升级其“捡烟蒂”式的投资策略,转向以更高的估值去投资那些商业模式更佳、盈利能力更强的偏成长型企业。
但格雷厄姆式的、对资本安全边际极端重视的投资策略,仍然渗入到了巴菲特的血脉之中。在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以低市盈率买入优秀公司的案例,都普遍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中国,人们将价值投资脱离于格雷厄姆式的“捡烟蒂”策略,更多偏爱于相对高估值的优秀企业(甚至于不顾估值地盲目下注),以至于市场上很少有能够坚持低估值策略获得成功的投资案例。
从这个角度看,就能够理解为何董宝珍在茅台上的成功如此引人注目:一方面是股价从100到700的视觉冲击力,另外一方面,也是低估值投资的投资者们,需要一个这样的标杆旗帜。
03
价值回归的艰难之旅
低估值通常意味着对企业未来持续盈利能力的担忧,而这种担忧心态持续的时间总会比人们预期的更长。
之所以捡烟蒂式的低估值投资没有成为市场主流,除了经济环境因素的不同之外,其本身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
格雷厄姆开创了价值投资的时代,自己却并没有如巴菲特一样,因为在投资方面的成功,成为世界级的大富豪。
甚至于,在有据可考的投资案例中,其最成功、收获回报最高的一笔投资,恰恰是GEICO保险公司——在当时是一家典型的成长型保险公司。
以低估值投资著称的格雷厄姆对此也难以解释,他只能有些尴尬地将其解释为幸运:
“一个幸运的投资机遇、或者一次极为精明的投资决策,就有可能赚到大钱,超过一个投资能手辛辛苦苦投资一辈子赚到的所有的小钱。”
董宝珍向巴菲特、芒格学习,在实际的投资操作中给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做了延伸。观察其此前几个主要的投资案例,包括伊利股份(SH:600887)、茅台和几家大型国有银行,都能看出对企业质量和持续经营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并没有因为低市盈率而放松对企业经营质量的考量。
招商银行股价表现(2014年1月至今)
而站在市场层面考虑,低估值通常意味着对企业未来持续盈利能力的担忧,而这种担忧心态持续的时间总会比人们预期的更长。
例如在买入茅台之后,董宝珍经历了漫长的煎熬。买入银行股之后,也陷入了与当年类似的困境与挣扎中。
为什么低估值投资者会面对如此多的困难?这其中有深刻的市场规律。如果不是内心非常笃定的价值投资者,对于这个模式是极难驾驭的。
观察过去极端低估值情况的出现,当一个企业或行业走向困境并完成反转,往往要经历几个阶段:
首先就是因为过度竞争或直接的外力作用,导致行业在财务数据尚未出现恶化的情况下,股价大幅度下降,市盈率降低;
此后一段时间,企业在经营层面的困难在财务数据上体现出来,低利润导致市盈率提高;
股价持续下跌,但经营层面企稳,市盈率下降到稳定状态;
投资者预期企业的经营情况将继续恶化,但当企业存在某种竞争优势、经营壁垒时,会帮助其经营稳定在一定程度,而不会持续恶化。但投资者往往视而不见,严重的低估值状态形成了;
企业经营情况的好转最终会体现在财务数据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认可企业走出困境,企业股价上涨,市盈率开始提升。
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例如贵州茅台的股价在2012-2014年之间经历了累计接近55%的跌幅,并在反弹回到前期高点价格之后再次暴跌40%,投资者享受价值回归之旅的难度超乎一般人想象。
经受住了这个地狱般磨练的过程,并最终能够获得超额收益,是董宝珍当初获得外界肯定最关键的原因之一。
至于在银行股上,董宝珍是否能够再次复刻在茅台上的传奇?外界对此的评价大多偏向负面和不确定性,但在董宝珍看来,他认为这是“必胜之战”。
04
写在最后
巴菲特在其著名的演讲《格雷厄姆-多德俱乐部的超级投资者》中,向听众详细阐述了“超级投资者”们是如何依照格雷厄姆式的价值投资原则大获成功,这些追随者们大多都获得了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但在中国成为格雷厄姆的追随者却是非常艰难的。一方面,在较强的流动性和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的估值普遍较高,另一方面,当低估值情况真正出现的时候,却往往因为情绪作用而变得更加低估,甚至到了离谱的低估情况。
格雷厄姆和他的追随者们
两种情况对于低估值型投资者都是煎熬。付出巨大的心血和与市场对抗的情绪成本,对于所有投资者来说都是艰难的。看到董宝珍在茅台和银行股上的困窘,大多数人选择的不会是追随,更多的是放弃。
添加好友juchao2021,邀您进入巨潮投资者交流社群。机构投资者请告知身份,进入独立的巨潮机构投资者社群。
本文系巨潮商业评论原创,申请转载授权请联系mycree2021,商业合作请联系mycree,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和职位。
推 荐 阅 读
内容不错,点击分享、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