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内卷化效应。
本文共计6528字,“内卷化效应”。
这是智远的第0139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内部
就会丧失“增量”的思维。
大量的压力,让你不得不休息,周而复始休息一段时间后,又继续沉浸在繁忙的状态中。
可是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状态只会让你陷入一种高效率的假象中,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出色,反而因为紧张忙碌而漏洞百出。
你的思考也并没有因为“间歇性的休息”而让工作变的条理清晰,最终无论是能力还是状态,都锁死在这样“无效重复”的循环里。
在那个“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怪圈中,日复一日的自我重复中消耗自己,甚至在很多996的公司中,仿佛大家都在你追我赶,但每个人的工作还是那么多,效率还是原来的那样,这可能是陷入“内卷”中了。
“内卷”已经成了多数人的代名词,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在谈,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个人,你感觉自己在往前走,不断进步成长,回头看却还在原地打转。
多数人因为逐渐适应当下的环境,而失去了持续向上的能力,只能在某种环境下不断的自我延续与重复,无法进行质变到量变,最终无法走出内卷的状态。
01内卷化基础概念。
关于内卷概念的由来,最早要追溯到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于1963年出版的《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的报告上。
他在书中对比了爪哇岛和外岛的情况,外岛因为殖民者带来了高效率,大规模的工业设备,极大的提高了当地人生活的水平。
反之爪哇岛由于资源有限,行政障碍等众多因素,导致当地的劳动力只能不断进入有限的水稻生产中,这就是格尔茨笔下的“农业内卷化”。
在此之后,“内卷”被引用到各种领域,通常用来形容达到了某种最终形态后,既无法稳定下来,也无法转变进入新的形态,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的更为复杂。
内卷的英文involution,与之对应的是evolution,即演化,直观来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或者是“绕圈圈”,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之为内卷。
比如:无意义的精益求精
生活中有很多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但大家按部就班埋头苦干,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施展,不向外扩张,工作方向是向内收敛,而不是向外发散的就是典型的“内卷”。
比如: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你为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又为了使整个的决策流程看起来更加科学化,然后做各种的市场调研,任务分析,大费周折的做各种可行性报告的研究,最后领导看了不到1分钟说通过。
把简单的问题搞的很复杂,目的只是补程序,按照大公司所说,“流程办事”,把所有决策科学化的路径弄了一遍,其实这也是一种“内卷”。
但是企业也不能没有流程,众多企业采用OKR,跨级,交叉汇报,本质就是为了减少“内卷”,加速结果负责。
内卷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不必深究,也不必穷举,否则自身也可能掉入内卷中,那么人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中呢?我们从四个维度来认识下内卷:
其一:囚徒困境的博弈
从公司维度,在制度的压力下,人犹如囚徒在困境中,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配合”的方案,极少人会选择与体制对抗。
因此,多数人便乐此不疲地与小范围内的相关的人员进行零和甚至零和的博弈,客家有句谚语来形容这种现象叫做“裤裆里打拳”。
大家争来争去,累死累活,不管你怎么卖力,最终的总量不会增加,要么就是一点点,因此可以看来,制度化的内部竞争就是其中要素之一。
犹如你看到很多人都晚上10点钟下班,你怎么好意思提前走一样,但是不走,你也做不了多少带来效率的事情,也是呆着摸鱼,其实本可以高效完成工作。
其二:文化理念的基因
传统文化到了某个阶段后因无法适应新的形式的变革就容易走偏,走进死胡同,既无法适应外来文化挑战的新形式,就只好在内部不断深挖,寻找寄托。
中国几千前积累下来的规矩,讲究,禁忌,本质就会形成内卷效应,封建迷信更是发挥到了极点。
人性是闲不住的,如果没有新的思想产生,没有新鲜的事物所期待,就必然会琢磨一些创新性的东西,比如风俗习惯,正月不剪发,又如书法,微雕等,以增加一些生活的乐趣。
其三:古遗传的思维模式
古代两千多年的文化演变,一直都是在争统一,这也造就了帝王对“顺民”的核心理解与管理方式,“顺者昌,逆者亡”,本质以利于其统治。
中国的大多数小孩出生后,要学习的第一个理念就是“听话”,听话就有奖励,要求坐言起行都要规规矩矩,这也造就了很多人长到后喜欢在安逸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思维模式决定了多数人喜欢在内部竞争,而不愿意大胆挑战外部环境,这也让多数人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
现实中你不妨巡视职场的残酷内斗,为了博取上位,培养自己的下属,培养身边人等,各种各样的手段用尽,其实这也是“内卷”形成的根基。
内卷的本质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它慢慢消耗着人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磨平人的锐气,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虚度,它让人不敢主动承担,不愿意面对。
对社会与企业而言,大量的人在做无用功,白白的浪费资源,降低整体效率,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但又不得不这么做。
02存量中的博弈。
“内卷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出现的情况,本质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涌现”效应,这背后是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社会转型期的中间形态。
一群人去抢蛋糕:
刘震云写过一部小说叫《故乡相传流传》里有个吃蛋糕的环节,食堂把村里所有粮食做成一个大蛋糕,一开始随便吃,后来看到蛋糕小了,村民意识到以后要挨饿了,于是拼命的抢。
可是越拼命的抢,蛋糕消失得越快,所有人饿死得更快,可是不抢的话,你饿死的更早,这种场景你是不是很眼熟?
你不努力,你堕落的更快,可是大家努力,大家堕落的更快。
原来一群人过独木桥,每个人都慢悠悠,每天可以过去一千个人,后来大家都聪明了,纷纷抢着过,结果堵在桥上速度反而更慢了,再挤下去,独木桥断了。
还记得80年代挤火车的场景吗?因为座位数量有限春运人又特别多,铁路部为了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回到家过年,于是就放出了特别多的“无座”票。
安检只有短短20分钟时间,于是乎上车就出现“拥挤”的情况,你不挤,就没机会上车,可是大家都挤的话,又有人拿的大包小包被卡住,谁也进不了。
如果没有更多的列车出现,那么只能在现有的资源中平均分配,最后就会造成供给与供需的不匹配。
“存量的市场中进行内部博弈”,往往会给人一种恐慌的感觉,大家在恐惧的驱使下,就会竭尽所能的去争夺的资源,可是资源有限,越争夺资源损坏就越大,最后陷入无序的竞争中。
重新洗牌到几家独大:
实体经济刚崛起时众多线下红利,你只要在市里开一个服装店,超市,甚至摆个摊就能抓住机会点。
随着发展商户变得更多,售卖商品同质化也变得严重,于是竞争就开始向内延伸,你家菜价卖5元一斤,我就降到4元,最后你降我也降,恶化就变的严重
时间拉长,经济发展带动了房产业的升级,众多城市开始规划发展,把集市直接升级成为了“购物广场”。
这时资本入局了,把地皮买下让商户入驻独立经营,通过质量品控价格不断打压小商贩,最终一些小商贩在存量中消失。
存量博弈的本质就是零和游戏,强者恒强是因为掠夺了弱者的资源。
了解现在行情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互联网行业已经基本从“增量游戏”到“存量游戏”发展了。好消息是这个转变已经快结束了,但还没有完全结束,还给我们留下一个最后并不断的机会窗口期。
举个例子,前几年能称得上头部巨头的也只有BAT,但几年过去了,2020年这个梯度好像增加了不少玩家,比如拼多多,快手,字节跳动,整个行业要比以前发达很多。
但随着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合,物联网,5G的出现,依然有开拓创新的机会。
互联网的内卷化在于“流量的重新分配”,对品牌玩家造成的伤害便是流量价格过高,这中间就会洗牌掉很多的中间商,但它并没有开始恶化,这算是一个警钟也是一种新的机遇。
警钟在于,如果你在互联网上做的生意,如果没有抓住供给端,就要抓住需求端,中间商会因为时间的拉长而透明化,最终不会消失,而是合并,例如代理头部平台的各种业务。
机遇在于流量的洗牌,巨头机会围绕核心业务去布局生态,这也会出现很多机会点,比如你创业所做的事情刚好是它们所需,也许就会出现投资机会。
从个体角度,洗牌后头部平台开始扶持“自有玩家用户”,比如美团扶持商家,抖音扶持KOL,这也是市场结构化的调整,这个机会点在于“成就一帮超级个体”。
内卷并不一定减低生活的水平,关键在于有竞争,向内演化,是精细化,低水平的循环,内耗是危机,陷入内卷化的人很可能乐在其中都不觉得那么悲哀。
03资源分配是核心问题。
先看下网络搜索引擎对于经济的定义:经济一词用于统称一定范围(国家,区域)内,组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活动和关系的统称,通常以货币为媒介单位,以商品或服务为结果。
货币在当中起到的作用只是媒介,多数人都知道决定人生活质量的标准其实永远都不在于“货币的多少”,而是这些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落到实处就是我们可以享受的商品和服务。
而当下经济恰好处在这个尴尬的位置,人们的生产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质的提升了,并且很多岗位被科技所替代。
这导致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很多时候完全依赖流通端(物流)的发展,而生产力没有提高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蛋糕已经扩大不了了。
内卷的状态加上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传统企业的快速变革”,而在演变的过程中,组织就面临重新构建人力模型,对人的要求便越来越高,反之失业率就会大大的提升。
资本的扩张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停滞不前,小时候上学我们应该听过这句话“共克时艰,风雨同舟”或许是最好的一种做法。
但总有一小波的人在过程中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一如囚徒困境那般现象。
因为没有增量,市场还需要持续,社会财富也要慢慢被沉淀,那只能在“存量”中博弈,最后受苦的也只能是底层的人,为什么?
头部在没有利润的时候,是不会想着继续投资一直亏损的领域,然后就会退出某些领域,或者进行裁员,过程中无疑就损害了“经济运营的链条”,最后只能更糟糕。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利润的实现其实简单就是来自于降本提效,收入的增加,所以目前在众多企业转型收入降低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降低成本,而常规来讲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优化结构”裁员。
其实多数企业都知道优化裁员本质是“害人害己”,很简单,裁员后剩下的员工要去做更多的工作,这些剩余的人员因为害怕被裁,往往是敢怒不敢言,所以无奈只能承担更多工作。
加班,拖时间,效率降低就成了“企业降低效率”的核心问题,其实这背后的逻辑就在于,资本家的钱最终都需要通过市场赚回来的,而原本的工作让一个人做,那淘汰的人做什么呢?
他们在收入降低的情况下就会克制消费的欲望,而那些传统企业,新消费行业因为产生的东西没有需求,就会产能过剩,最后也只能周而复始的循环。
无限制的加班内卷化是创造不出需求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企业做增量,优化完结构之后,快速的找到战略机会点,补齐队伍所缺。
在原有业务的之上要么拓宽客户,要么做宽领域,业务得到提升资本自然就愿意投资,需求出来了,最后依然是“上层”得力。
经济危机的解决从来都是通过各种形式让底层拥有消费能力,而不是普通的通过内卷化解决,创造更多伪需求。
问题就在于,“少数企业选择赋予员工更好的福利”,那么这么做企业往往会因为当下成本的上升而倒台。
换一个角度,多数人都知道“合作共赢”才是寻求发展最好的方式,但往往那些少数不遵守规则的人偏偏可以破坏规矩来从众获益。
资源分配是核心问题,在生产力没有提高的前提下,社会的财富往往是固定的,而那些看似增发的货币即便流入市场,底层所能掌控的财富也可能在减少。
企业加速市场中心化组织的演变是关键因素。
从社会层面来说,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经济体,为了避免内卷就应该研发新的技术,优化流程,提高效益,同时不断鼓励创新,创造更好的价值,逐渐带动整体转型升级。
这在市场机制下,低效率的组织就会被跟不上步伐所淘汰,最终只有那些能灵活应对挑战的组织才能不断摸索,创新中成功取胜。
资源分类不均本质是社会化机制市场化不彻底所造成的,以至于低效率的组织仍然存活,而高效,创新的组织却无法仅凭这一点获得充足回报。
04临界点,个体如何抓住机会。
身处在这个时代,很多问题是个体无能为力的,但无能为力并不代表什么都做不了,相信普通人也可以抓住“临界机会点红利”,大有所为。
对于个体而言有一点至少是明确的,只有不断拓展创造新的机会,扩张现有的资源,才能自主的选择机会,才不至于陷入不断加码的内卷中。
认知到内卷对个体的定义:
“低水平的勤奋,无效率的循环”,如果思维无法跃迁就只能安于现状无法退出,则意味着无法重新选择。
从工作角度,当你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内卷化”,每天被动加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远离抱怨,远离PUA的人,并且远离那些成团无效加班的人。
因为他们可能在降维打击你的热情,打击你工作的积极态度,从而削弱个人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我们要做的是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改变始于行动,为了跳出某个局,你要敢为人先,从自我做起,要在低效率阶段主动改变个人工作的方式。
我在工作中碰到过一个“小姑娘”问我,到下班时间了我看别人没走,领导我还要待一会吗?
然后我就询问她,你的工作做完了吗?她回答到,做完了,我说做完了你呆着干嘛呢?应付别人?
除了改变之外,同时要让自己从行动层面,有意识的走向正向循环,你知道这件事很难做,但做了之后自己能够成长,积累无形资产,扩大视野边界,那就要去施行。
提高能力模型,让自己有多重选择:
什么是你的能力模型,大概有6个方面,思考我自己有什么,我要什么,我自己需要什么做才能达成目标,我应该怎么做,我做的事情有什么影响力,甚至带来回报,其次是遇到问题怎么调整。
当下很多年轻人面临的是意义危机,即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有什么,会什么”,当询问他们的时候,通常告诉我的答案是“我会运营,我懂营销”。
我们千万不要被懂所迷惑,你要思考我会的技能是否有不可复制或者替代性非常重要,我身边有个做运营的朋友,他们习惯把自己的工作做成方法论,形成笔记,然后通过自媒体的方式输出,放大价值。
除了思考完“有,会”以外,你还要思考我需要什么样的付出未来能达成一个什么目标,中间遇到的困难要如何有效的解决,某件事情的投入一定要索取回报。
你要学会运用网络做“自己的放大器”,在当下这个时代,任何一个技能加上“能写,能说”,就可以放大价值,让更多人认识到你的核心能力,这样你就成了“超级链接点”。
除了能力模型的打造,自己也要善于抓住机会点,你应该听过这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顺势而为做头部平台扶持覆盖的方向能够助力自己能力放大,比如做短视频,你可能除了工作外可以成为一个vlog博主,这就是能力迁移,让自己有多重选择。
上升通道的认知升级:
实现认知升级最重要的途径是“行动中”的反思,学过游泳的人都知道,教练在岸边给你讲一万遍也没什么用。
真正有用的绝大部分知识是你跳到水里感知水的属性,然后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动作哪里做的对,哪里做的错,然后再进行调整。
我一个朋友事业事业有成,春风得意,有一次我们聊天,他的一句话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说,其实所有的焦虑,彷徨本质都是“见识认知不够”,等过了山头再回头看,会发现自己像转盘里的老鼠一样可笑。
当你能够在更高的层级思考问题,获得人与人之间认知上的差距,就能让我们从眼下的困局中脱离出来,以一种全新的格局看待世界,原来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很多人容易陷入越忙越穷的本质在于“不愿意多思考”,即使短暂的经济收入,也不可能避免长期的下坠。
这就是大部分“奋斗人”的日常,看上去很忙,但能沉淀下来的东西很少,每个付出都值得尊重,但如果用战术上的辛苦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那么在用力的付出,也换不来同等的价值。
很多人终其一生只能从外界和行动层面思考,而不会通过自身优势去挖掘能力的培养。
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你才有机会跳脱出内卷化的生活,从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出发,打破低效的自我重复,避免无效的竞争,完成不断的破局。
写在最后:
个体打破内卷化的核心在于“认知升级”,“能力升级”。
如果你现在已经进入了自己能力所在区域的天花板,不妨结合自己兴趣,找到一个方向,定一个目标,先撞一下再说,也许会柳暗花明。
《向上生长的力量》
《智远·幸会社》:
在幸会社中,你可以向我提成长类与用户增长,市场营销,私域运营等相关的需求问题,同时也可以在社群中与朋友们分享你的一些工作经验,一起提升认知高度。在这里,你还可以和伙伴相互监督,彼此进步,我们希望你能有爱好分享的精神,而不是一味的索取,现在,幸会社群中已经有近1000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了,他们都是拥有“向上成长的精神”,等你加入,记得见面说声:“幸会,幸会”。
近期推荐
个人号
添加智远个人微信,
邀请您进入高质量读者交流群。
觉得有价值,欢迎点个在看,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欢迎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