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记忆:会飞的蝈蝈—吱母子
四五十年前,家乡的蝈蝈很多,特别是我们村东的东围子和村南的分洪道大堤跟,炎热的时候,清脆的叫声常常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中午时分,我们小孩子经常三五成群地到这些地方逮蝈蝈,只有沉住气,不一会就能逮好几只。有时候,顺手牵羊,还可以逮住个会飞的蝈蝈。
严格的说,蝈蝈只有短短的小翅膀,只会不停地鼓动着鸣叫,是不可能飞起来的。会飞的,不是真正的蝈蝈,而是吱母子。吱母子的长相与蝈蝈大同小异,非常接近,只是长着一双像蚂蚱一样的翅膀,能够自由地飞翔。
吱母子的学名叫什么,几十年来都没有搞清楚。查阅雄县县志,解释说是蝈蝈的一种,也就是会飞的蝈蝈。但百度搜索,蝈蝈虽然有不同的种类,但没有长翅膀的。后经进一步考证:吱母子学名叫乌苏里鸣螽,别称蚂蚱、夏叫、花叫、老叫驴、飞蝈蝈、吱啦子等。
吱母子生长在北方,成虫出现早于蝈蝈,一般在5至6月份就可羽化为成虫,能飞善鸣,一年一代,以卵越冬,主要为植食性,也有肉食性行为,喜食瓜类及桃,在草原上可捕食蝗虫。吱母子的肚子看上去干干瘪瘪的,没有什么肉感。
仔细观察,吱母子与蝈蝈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翅膀虽然相似,但吱母子的翅膀要长得多,与蚂蚱一样能够盖过肚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声音有些相似,但吱母子的叫声细直单调,没有蝈蝈叫得那样清脆悦耳。
麦收期间,蝈蝈还没有长成,但吱母子已经飞来飞去,到处欢叫了。吱母子的叫声虽然细直而单调,可毕竟能够点缀夏天气氛。听到叫声,我们就循着声音追寻吱母子的踪迹,希望能够捉住它们回家养着玩儿。
由于吱母子行动敏捷,又会展翅高飞,捉拿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听到吱母子的叫声,发现吱母子的行踪,往往一下子逮不住。吱母子跑掉了,眼睛要紧紧盯着它落在了什么地方。等安静下来,再悄悄地向目标靠近,看清楚以后迅速出手,在吱母子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将它一举擒获。
吱母子的颜色不都是绿的,也有褐色的,跟蝈蝈颜色的种类大体相似。捉住之后,捏着翅膀拿回家,放在笼子里饲养。吱母子的饮食习惯和蝈蝈一样,喂一些豆叶、菜叶什么的就行。于是,在家里的时候,时不时地就可以听到吱母子 “吱啦—吱啦—”的叫声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不断变迁,野生动物日益减少。蝈蝈十几年前已经淡出家乡的视野,基本上灭绝了。
但有时候,还可以看到卖蝈蝈的、养蝈蝈的,只是吱母子不知道都去了何方,很多年没有看到过其踪影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每每想起吱母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留恋和惋惜,但沧桑巨变难以挽回,只能是独自叹息了。(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雄媒社原创文章,雄新社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天高云淡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 雄新社欢迎下列稿件:新闻评论、事件剖析、风土人情、乡村传说故事等。赞赏直达作者微信帐户,作品将在雄新社、雄媒社及各大网站全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