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数据质量专项治理整改报告该如何写?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成于微言 Author 刘诚燃
按照《关于开展监管数据质量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0〕45号)文件精神,该项工作已经进入问题整改阶段。由银保监局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落实监管相关数据质量问题整改要求。而银行保险机构则应当梳理检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形成整改台账,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于2021年4月前上报整改报告。
监管数据质量专项治理整改报告是在2020年各银行保险机构自评或银保监外部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形成具有实操性的整改台账。笔者以前参加过20多次《银行业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良好标准评估》,多次担任过主评人,对各机构报的整改报告也有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非现场监管时间久了,对很多问题的原因掌握的也很清楚,有些问题一时半会整改不了,比如农商行系统开发在省联社,源头数据的录入在经营网点,基础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源头数据质量差,而通过开发监管统计系统,对缺失数据补录,其实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类问题整改起来就很棘手,有些深层次问题,一年两年过去了,甚至10年过来了,这些问题还普遍存在。
笔者把1104报表的问题做了这样的归因处理,分别从源头数据质量(原来叫数据源)、系统加工、业务审核和口径理解这4大方面给银行的数据差错做归因处理。这么多年来,笔者发现每家银行都可以套用,这些问题也的确存在,他会直接导致报送的报表质量不高。反过来,报表的每一个差错又会映射出数据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数据从产生、采集、生产、存储、应用、再到销毁,整个数据生命周期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初始发展阶段,这些数据问题对我们的影响不大,大家对问题的容忍度比较高。但是,随着业务发展数据质量和稳定性要求提升,并且数据积累得越来越多,我们对一些数据的精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会逐渐发现有很多问题需要治理。
这本质上就是“熵”增的含义,你会发现屋子几天不打扫就会越来越乱,你的办公桌也会渐渐的堆满各种有用的杂物。而数据治理就是要不断消除引入的问题,以高质量、高可用、高安全的方式为业务提供数据。所以数据治理的过程就是不断“熵”减的过程。我们的公司叫“熵衍信息”,取词之意就是想把无序变有序,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和咨询,为客户提高监管报送数据质量。
我们再回顾一下银行当初是怎么撰写自评报告的,当时笔者一直强调,监管数据质量专项检查是一次很好的抓手,银行应该要如实充分的像监管部门反映问题,千万不要把问题藏着掖着,这样会让银行的领导觉得问题不大,没必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弄数据治理。
其实,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银行很难从源头上、制度上去根除这些问题,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消除错误数据对报表整体的影响,举个简单例子,小银行很难对未在本行办理贷款的存款客户划分大中小微型企业,所以数量上统计基本拍脑袋,但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通过对外部数据和内部数据的结合,随着对客户画像越来越精准,误差就逐步减少,数据的可信度越来越高。
在写整改报告时,报送机构务必要按照原来上报的自评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来写,这样才有针对性。自评报告中想必也对问题进行了归类处理,那么在整改落实环节,就要区分问题的整改难易程度,科学合理的划定整改时间,既不要盲目缩小整改时间来表态,也不要把时间拉的太长,真碰到像省联社系统建设开发的问题,也应该由省联社统一口径来报。
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我们也需要讲个一二三出来,有些整改建议看起来很虚,大家似乎都知道应该这么做,但整改报告中没有这些内容又会显得更加空洞,所以该点的都要点到位,除此之外还应对数据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目标。
一整体框架
自查报告是反映自查情况的重要载体,虽然内容多,也要满足公文的一般需求。所以,首先要搭建一个报告框架,然后逐项往里填充。根据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开展监管数据质量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0〕45号)文件精神,报告应至少包括6个部分及附件。
二整体工作开展情况
第一部分是描述自查自评工作整体开展情况,多用概括性语言。首先,治理之初已经成立的专项领导小组要提,重点是描述在专项小组的领导下数据质量专项治理开展情况,比如组织了多少部门,投入多少时间开展自查工作。
其次,概括性的描述监管数据质量自查发现的问题,比如,1104报表发现问题多少处,监管数据标准化(EAST)897条规则涉及的数据项多少项未通过。
最后,针对监管数据质量总体评价。根据附件2的表2《数据质量治理工作综合评估标准》得出18项原则档次,其中“符合”多少项,分别为哪些原则;“大体符合”多少项,分别为哪些原则;“较不符合”多少项,分别为哪些原则;“不符合”多少项,分别为哪些原则。
数据质量问题直接会映射到评估结果,因此放在第二部分。数据质量则根据附件3《重点关注监管数据及其问题自查统计表(银行业法人机构)》采集路径分别描述1104问题、客户风险问题、监管数据标准化(EAST)问题、疫情期间金融服务问题、信息科技非现场监管问题,如果是单一机构,则还应该描述非现场监管相关指标是否存在问题。
数据质量问题由于需要在附件3中,以表格形式详细描述。因此,在报告中也需要归纳总结。可以根据问题类型来归纳,这样结构比较顺畅。对于每一种问题,涉及报表次数、金额均需要汇总。在问题描述时,同一监管数据(指标)项则不需要逐一描述,可以举例说明。最好统一用最后一期2020年6月末的数据问题来描述,问题描述过程中可以将前面17期(季报5期)一并点到(如果存在)。
首先根据本次自查发现的问题,结合本机构总部及分支机构因数据问题发生监管数据重报、被监管通报、收到监管质询(非现场监管报表警示单、监管意见函等)和被行政处罚(监管统计检查、其他监管数据检查等作出的行政处罚)等情况,对监管数据质量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划分为“好”、“较好”、“较差”和“很差”四个等级。
在描述时还要根据附件1第二部分《监管数据质量状况自我评价》表中,按照上述6种数据类别来分别概况出重报次数、被通报次数、收到监管质询次数和被监管行政处罚次数。
三种情况,不得评价为“好”。一是本机构总部或省级分支机构被监管通报、被监管行政处罚或收到监管质询。二是本机构总部重报监管数据超过1次,或省级分支机构监管数据重报家数超过本机构省级分支机构总数的10%,或某省级分支机构重报次数超过3次。三是本机构省级以下分支机构被监管行政处罚超过3家次。
另外三种情况,则应评价为“很差”。一是本机构总部被监管行政处罚超过2次,或收到监管质询超过2次,或被监管通报超过3次,或重报监管数据超过5次。二是本机构省级分支机构被监管行政处罚超过2家次,或收到监管质询超过2家次,或监管数据重报家次超过本机构省级分支机构总数的50%。三是本机构省级以下分支机构被监管行政处罚超过10家次。
第四部分,由于需要在附件1第一部分:监管数据质量治理工作评估中对64条评估要点进行描述。在主报告中则只需要按总体原则来进行概括性描述即可。同时要写出各评估要点概要的评估结果。
以原则1组织领导为例:
本行董事会2018年制定了《监管数据质量治理5年战略规划》,但尚未将数据质量治理纳入内控合规体系中,能够就监管数据质量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审批或授权审批。董事会积极督促高管层提升监管数据质量治理的有效性。本行高级管理层组织建立了监管数据质量治理的机制和流程,职权和责任较为明确,2018年制定并开始实施问责与激励机制。本行配置了足够的资源,组织评估监管数据质量治理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本行明确一把手(XX行长)对本机构监管数据质量承担最终责任,亲自或委派XX副行长组织领导监管数据工作,对重大监管数据工作事项能够及时研究部署,在资源调配方面能予以充分支持和保障。本行监管数据质量治理组织机制较为有效,2018年成立了数据治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全机构落实监管数据质量治理要求,不断推动监管数据质量提升。该原则评估结论为“大体符合”。其中,1.1董事会职责评估结论“大体符合”、1.2高管层职责评估结论“符合”、1.3法定代表人职责评估结论“符合”,1.4组织机制评估结论大体符合。
需要注意的是,评估遵循三部曲:“有没有”、“做没做”和“做得好不好”:如果没有制定规范的制度文件或者其他具有约束性的书面材料,则可以直接评估为“不符合”。如果制定了这些制度文件,但没有全面和实质性地执行,则最多评估为“大体符合”。如果这些制度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数据质量能满足监管要求,才能评估为符合。但笔者认为数据质量差错客观存在,越是机构业务繁多的银行数据质量问题越多,自己给自己“拔高”,监管外部评估可能就要过来验证其真伪了。
在描述本行个原则时,要注意总结成效和不足,确实做到的直接对照评估要点描述,如果存在不足,则尽可能多用谦虚副词,比如基本能够、较好完成、较为…的确存在差距,在总结成效时多用转折语句,然而仍存在“不足”、“缺陷”、“漏洞”。
此外,万事皆要留痕迹,表明本行的确做了这些事情。不过遗憾的是统计人员都效率优先,能用电话回复的绝对不会发邮件,但时间长了,真记不清。当然最终还是通过数据质量映射,如果数据质量很优秀,即便少了痕迹,监管也会默认银行做了。但如果数据治理一塌糊涂,留再多的痕迹,也会被监管认为是临时补的。当然,在自查过程中能够补缺补差也是好的。
第五部分针对不同问题的类型来描述数据质量问题整改计划,分为源头数据质量、系统加工问题、口径理解问题、业务审核问题和异常监测问题这5种类型来描述。有的问题比较好整改,可能在自查过程中已经在7、8月份已经整改完毕。有些问题可能会对监管统计整体数据产生重大影响,则应当征求监管意见解锁重报。还有些系统加工过程中的缺陷,涉及到业务制度更新,且要评估其变动对各监管指标项的影响,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则要充分评估数据变更带来的影响。还有必须要改造基础系统才能切实提升数据质量的问题,则要列出整改时间进度表,或采取一些临时替代的方案。
七自评结果提升计划
第六部分则是按照轻重缓急,针对“不符合”、“较不符合”和“大体符合”的评估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该制定、该补充的制度都要制定补充时间表,该建设、该改造、该优化的系统都要制定建设计划。该部分描述也不难,关键是制定的提升计划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我们数据治理在2020年已经举办了5期,业内机构对我们的培训也是高度认可。然而,数据治理是门大学问,很难用2天时间给大家讲的特别透。所以今年在设计课程时,我们觉得按银行的业务模块分主题域来设计,具体分为客户信息、信贷(表内外授信)、财务会计、信用卡(账户)、资金业务这5个模块,每次课程至少会有一大半时间讲解这些主题内容。
数据治理有技术派、有业务派,我们设计的课更偏向于业务派,因为我们也坚信数据质量问题并不是数据本身有问题,而是对业务规则的质量问题。监管设计的1104报表、EAST、客户风险数据,这背后都有大量的业务规则需要填报人员了解。我们也整理过与监管报送相关的法规政策文件,大概有300~400个,打印成册都接近1000页。有些法规可能监管人员都没吃透,所以自然在填报过程中会存在理解的差异。
比如,上面这张图反映了我们观察数据质量的角度,包括数据、信息/语义和业务规则,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在一个商业活动里面的一些最基本的构成,我们所讲的数据质量涵盖了这三大块。数据和信息/语义都很好理解,那么什么是业务规则呢?以数据跟信息/语义为单位的所发生的这种关联点,就是我们所提到的业务规则。
商业银行数据治理难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业务人员不懂信息科技,有需求提不出;科技人员又不懂银行业务,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难以解决。所以,银行未来发展方向有必要是将业务技能和IT技能相融合,培养专业化的数据人才。
(欢迎大家加入数据工匠知识星球获取更多资讯。)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SZH9543邮箱:ccjiu@163.comQQ:2286075659热门文章
我们的使命:发展数据治理行业、普及数据治理知识、改变企业数据管理现状、提高企业数据质量、推动企业走进大数据时代。
我们的愿景:打造数据治理专家、数据治理平台、数据治理生态圈。
我们的价值观:凝聚行业力量、打造数据治理全链条平台、改变数据治理生态圈。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数据工匠俱乐部
微信号:zgsjgjjlb
专注数据治理,推动大数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