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柚子的联想:贸易集市与植物科学节
柚子花朵幽香、果实金黄,均很诱人
记忆里还清晰记得初次入版纳植物园时第一次偷摘柚子的那种兴奋,脑海中还依稀云绕着版纳植物园三月柚子的清香,转眼间又到了柚子硕果累累的采收时节。时光荏苒,一晃之间六年悄然流逝在版纳的花草虫鱼鸟兽生活之中。
柚子是个好东西。柚子低糖,酸酸甜甜,口感不错,是西双版纳乃至东南亚地区最流行,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水果之一。柚子丰满的曲线,傲人的身姿也很吸引游人的眼球。此外,柚子也是科学家们的最爱,版纳植物园老一辈为此费尽心力,选育品种、开辟林地种植了大量柚子林,如今残留的柚子林,最大的已有碗口一般粗细,蔚为壮观。坐拥如此优良柚子传统,以及其它丰厚的植物资源,贸易市场和科普大众,我们似乎没有什么招数,白白浪费了这么多资源。这让我想起欧美或印度植物园或某某学会常常组织的科学节。除了那些针对科学家的会议,欧美还有很多让老百姓也能参与的“科学节”。讲座、海报、现场表演,各种高大上的和卖狗皮膏药的汇集在一起,展现出极为丰富的多样性。
在植物学领域,搞植物节其实最有民众基础。深山老农、赤脚草药医生、柴夫果农、腌腌菜的老奶奶,或直接经验,或间接了解,他们无一不是植物文化高手。在他们身上,均体现出一种民间特有的民族植物学特征,他们认知植物、了解植物、运用植物、种植作物,以及食用植物的文化各有各的特点,甚至是个人有个人的特色。很多民间植物认知和运用,甚至把植物学家的眼镜都吓掉了,分分钟便完爆植物学家的那点小知识。这种被称之为“民族植物学”的知识,非常值得交流、学习和继承。
在欧美,植物节文化早已普及,如布鲁克林植物园的辣椒节,以辣椒为主题,集辣椒品种展示、园艺创作、食品展销、辣椒加工和品尝为一体,寓教于乐,吃辣椒比赛更是欢乐无比,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它如著名的土豆节、南瓜节、烟草节、葡萄节、蘑菇节等各种各样以植物为载体的科学文化节。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交汇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把一种“不只是山间杂草”的植物价值观慢慢培养起来。
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科学节”也并非全是西方人的舞台。中国民间也有很多很多的民间集市贸易具有这样的功能。如思茅端午的药市是滇南最精彩的的植物根系展览,学了十多年的植物学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植物的根是如此的精彩,更没看到那个植物园以根系为主题做出植物展示;而大理的三月街则是滇西众多民族植物展示的大舞台,各种民间草药、用法琳琅满目,让人瞠目结舌。此外如广西靖西端午药市、湖南通道侗族端午药市(注意是不同民族的端午药市),甚至是西双版纳勐仑小镇的早市上,均有很多瞠目结舌的植物或药食兜售,其背后的文化和认知过程差异实在令人着迷,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植物科学中的发现。甚至还多了很多人情世故、神话传说和情感传承,格外精彩。
说到竹子,民间竹笋、竹文化,竹智慧大得惊人
居于以上历史文化、科普传承和科学文化的关系思考,我们也搞了小型的“摘柚子、剥柚子、吃柚子”活动,在酸酸甜甜的柚子中,感受柚子文化,体会先辈们五十年创业的心酸与不易。不仅跟着老人们了解柚子知识、学习鉴别柚子质量的技术、并采摘品尝了各种柚子。各种欢乐和满足,实在不忍多说。
至此,并非想要夸谈此次摘柚子的乐趣。只是想说明,如今社会上较为流行的各种高大上的科学节(特别是植物、农业、生态、艺术等领域)并非完全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它们与劳苦大众的贸易集市实质并无甚大差异。当代中国所欠缺的是一种科学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挖掘和再创造,缺乏一种对纯粹文化精神的敬仰。柚子是好东西,那就多收集、种植、研究,成熟了自然要搞活动,科普之、促销之,此乃最基本的道理也。每个所的学生毕业了,也可以搞科学节,让学生们做个海报,集体展出,这是学生的一种荣誉,也一种研究所的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民主科学文化的构建,这也是最最基本的道理。其它如各图书、仪器等等,以此类推。如此极简的道理,大家都懂的,不是吗?
和老外一样,或者和老农民一样,咋也玩点高大上的科学节。不求其精彩程度能超过劳苦大众的贸易集市,只求能形成一种科学院所或植物圈内的文化氛围。一种融合传统文化智慧、科学和屌丝娱乐精神的气氛。在各院所、大学、协会和园子文化建设的时候,把科普囊括进科学文化之中,把科学揉进传统文化。我想这就是我最憧憬的植物科普文化吧。
本文写于2014年8月(现在勐仑镇已经举办两次柚子节,版纳植物园科学节已经到了第四届)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