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97岁,捐款百万助中国战疫——印尼华人杨金锋先生侧记
“他可能是印尼年纪最大的慈善人士!”
印尼华社元老杨金锋先生。
2月13日早上,印尼广东社团联合总会秘书长杨健昌先生打电话给我:
“丁老师,我刚看了你写的公众号,就是那篇彭云鹏先生捐款一百万美金支持中国抗击疫情的文章,很感动!
另外,我还想提供一个素材给你,我们的杨氏宗亲金锋叔,前天也捐款一百万人民币请华裔总会转交中国大使馆,表达他的心意。金锋叔97岁了,你也熟悉,他老人家可能是印尼华族年纪最大的慈善人士噢!你曾经写过他,可否在公众号再报道一下,鼓舞大家的士气……”
“好的。谢谢健昌兄!等我忙完这几天,再收集一些资料就写啊。”我回答说。
杨健昌随后用手机发来了印尼《商报》2月11日的报道链接,我打开看罢,确认了此事,并截图如下。
杨金锋(左四)在陈泗云、李满意、黄财利、杨捷源、余麦风等陪同下将其捐款一百万元人民币支票移交给印尼华裔总会黄德新总主席。
2月19日,《商报》又发后续报道,杨金锋先生连同印尼华裔总会连日来发动募捐的总共35亿盾(约合人民币175万人民币),于当天呈交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杨金锋这位将近百岁的老人奉献的一百万,是其中最大的一笔捐款。
中国驻印尼大使肖千紧紧握住杨金锋老人的手,代表中国政府向他表示衷心感谢。
印尼华社“不老松”,日军暴行的幸存者
我们有时候称赞七八十岁的人,说他们耳聪目明、精神抖擞,谈吐幽默,头脑清晰如闪电——这并没有什么奇怪——毕竟如今健康的老人越来越多。
但是,当你看到一位年近百岁的长者,依然保持着这样好的状态,会不会感到惊奇呢?
97岁的杨金锋,正是这样一位华社“不老松”。
他是印尼潮州乡亲公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雅加达杨氏宗亲会的前任老掌门和山高制药厂董事长,也是目前全印尼潮州乡亲中唯一健在的“侨一代”。
杨老1924年出生于广东揭阳,幼年生活艰苦,7岁时乘坐红头船随父母下南洋来到印尼西加里曼丹。他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有5个弟妹,父亲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中医郎中。
由于家庭困难,杨金锋小学毕业后就出来工作,摆过地摊、卖过黄梨小食等等,赚取微薄的收入帮助父母分担家庭负担。
杨金锋年轻时,曾亲历过日本南侵占领印尼的悲惨岁月。
1942至1945年间,日本侵略者在西加东万律屠杀了两万多名西加社会贤达精英,杨金锋就是这惨绝人寰的事件的见证者和幸存者。
“有一天晚上,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因为宣传抗日,给日本人抓去,当晚就活埋了。我那时十八九岁,仇恨日本人!侵略我们的祖国,又占领了南洋印尼,无恶不作……”
在西加甸坤生活了将近40年后,杨金锋只身来到雅加达闯荡,他那时已人到中年,仍是一无所有。
大都市人海茫茫,却长安米贵,谋生不易。他干过苦力、踩脚车叫卖过各种小商品,直50多岁才与朋友合伙做药材生意,后来又自立门户重新创业,历经千辛万苦,总算咸鱼翻身,打出一片天地。
杨金锋做生意讲究信誉,“以诚待人,绝不让人吃亏,更不能让人为难”的原则,为他赢得了不少名声。到七十年代,终于得到了香港念慈庵枇杷膏老板谢兆邦的赏识,取得念慈庵枇杷膏在印尼的独家代理权,生意越做越大。由于诚信经营,杨金锋先后获得了中国内地、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0多个大药厂在印尼的独家代理权,其中包括了福建漳州的“片仔癀”。
“那个时候,我从香港输入一个货柜的中成药,运到班芝兰唐人街,各个药店都排队抢着拿货,用不了一上午就批发到一干二净。后来他们就选我做了香港中华制药总商会的永远名誉会长。”
杨金锋不但是老寿星,还是一位关心时政,热情不输青壮年的社会活动家。
2019年印尼大选期间,在全国16个投入国会议员选举的政党中,有两个政党的总主席为华人精英。其中,印尼团结党(PSI)总主席伍小惠,是一名记者出身的华人美女,37岁,形象清新,年轻有为。耄耋老翁杨金锋振臂一呼,招集首都一百多位华社名流与其餐叙,带头捐款,响应者众,明确支持该党参选,力挺年轻一辈华人进军印尼政坛。虽然伍小惠最终未能当选,但杨老为其聚拢人气的气概,令人印象深刻。
2019年4月11日,杨老召集华社精英出席支持伍小惠领导的印尼团结党竞选国会议席。
在印尼华社,你要驰骋江湖,广受尊敬,慷慨大方,仗义疏财是必须的。杨老虽非巨富,但为人处世却颇有豪兴,九十几岁仍然喜欢请人吃饭,每个月都呼朋引类,开席宴客,宾主欢聚。
杨老每次请客,都是二十人左右,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是提前一个星期就翻开本子查看号码,用家里的固定电话一个一个亲自邀约。
这样一位老太爷请吃饭,没有人敢拒绝。笔者作为晚辈,也曾参加了几次。
头一次去的时候,在现场看到一个有趣的情景:杨老请的客人,有几位八十多岁的老者,腿脚不利索了,步履蹒跚,让人扶着从门外进来。杨老坐在那里,几位老者颤巍巍地过来和他握手,低眉顺眼,毕恭毕敬,口里叫着:“金锋叔,你好吗!”杨老朗声答道:“好,好!托大家的福,我能吃能睡能走路,身体还很健康!”
说罢,扭头对站在旁边的我,介绍那几位老先生的姓名,又笑着补充说:“这几个都是我坤甸的潮州人,我和他们的父亲是好朋友,我从小看着他们长大,现在他们也老态龙钟了。哈哈,我还记得他们小时候的样子唻!”
还有一次,杨老带着她的曾孙女—— 一个20多岁的女孩来到餐厅。他拉着重孙女的手,来来来,太爷爷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伍老,伍耀辉先生,太爷爷的老朋友,你要叫他伍太公。
曾孙女于是甜甜地叫道:“伍太公好!”
”这位黄瑞泉先生,今年八十六岁,太爷爷的好兄弟。”
“黄太公好!”女孩礼貌地继续叫着。
轮到笔者了,杨老向曾孙女介绍:“这位是写文章的丁剑先生,中国来的。”
我正想说,就叫我叔叔吧。没等我开口,杨老就向曾孙女下达指令:“丁先生也是太爷爷的朋友,你要叫他丁太公。”
那女孩调皮地眨眨眼睛,上前握住我的手,大声喊道:“丁太公好!”——顿时把我叫的受宠若惊,目瞪口呆,逗的一桌客人哄堂大笑。
杨老宴客,从来不是埋头吃饭。作为年迈德勋的东主,老人家每次都坚持亲自调度安排,介绍来宾,致辞演讲,宣布程序,正经八百,一样都不能少。别看他白头仙翁将近百岁,其身段灵活,妙语连珠,活跃气氛丝毫不输给那些金牌司仪。(见下图)
杨老在饭桌上,喜欢手执麦克风唱歌助兴。他经常唱的两首歌,都是大家熟悉的老歌:一首是《友情》:“友情,人人都需要友情,不能孤独踏上人生旅途……”;另一首叫做《往事只能回味》——“春风又吹红了花蕊,你已经也添了新岁;你已经变心像覆水难收回,我只有在梦里相依偎,我只有在梦里相依偎……”
笔者录制的杨老唱歌的视频片段。
听杨老用他那将近百岁的歌喉唱出来,何止是深情幽幽,更多是沧桑如梦的感动。那天我坐他身旁,听到入神,等想到拿手机录制视频,老人家已唱至尾声,只录到这最后一句,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人在喃喃自语。
华社元老一个极具代表的存在
杨老带头唱罢,绝不会忘记逐个点名,大大鼓励一番,让每个人都展示一下才艺。你不会唱歌没关系,他就有意咨询一下你熟悉的行当,总要找机会叫你“青蛙穿马甲——露上一小手。”哈哈!真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跑前跑后,把所有来宾都招呼的开心愉快。
再说去年八月,我第一次跟随杨健昌兄登门拜访杨老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走入杨府,这位身形矮小,却超级硬朗的老人,笑眯眯地把我们请进宽敞的客厅:“欢迎欢迎!很高兴你们过来谈谈天。”
他正在审阅一篇文章——那是笔者根据资料整理的一篇有关杨老的报道。因为是传真机打印的稿子,字体比较小,但杨老并不需要戴花镜,裸眼看过去就能一目了然——“这一段开头,把我的年龄写错了,不是95岁,而是实实在在96了。”
说着,杨老敏捷地拿起一支笔,顺手更正过来。然后叫佣人端上几碗潮汕甜汤,“来!这是我早上亲自煮的,里面有淮山、枸杞、红枣莲子,补气养血,健脾温肾,你们试一试。”杨老招呼我们说。
杨健昌喝了几口,打趣道:“难怪金锋叔身体这样棒,原来在家里天天吃补。
”杨老哈哈一笑:“没有啦!我也只是懂一点药理,有兴致了就煮一点而已。”
杨金锋是他那一辈少有的“知识型老板”,学历虽然不高,文化层次不低。他还能写文章,至今还时不时在印尼中文报纸上发表高论。
他对红尘人生当然看的明明白白,自己早已是颐养天年的晚霞时光,不用操心企业的事情,也不必忙于商场应酬,可以抓紧时间,好好享受生活,想吃的吃,想喝的喝,想玩的玩,心无羁绊,直抒胸臆,至性至情。
他说:“活得有趣,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那次闲聊,说起一个“妻管严”老朋友怕老婆的故事。杨老先是一本正经地分析:“我这个朋友也是江湖豪杰,为什么会这样怕老婆呢?为什么呢?”
老人的眼睛渐渐闪动狡诘而调皮的笑意:“哦——肯定是年轻时太过风流,被太太打蛇打在七寸上,所以老了就翻不了身。”
杨健昌在一旁开起了玩笑:“那金锋叔年轻时也是风流才子,有没有精彩的故事给我们分享。”
“哈哈……你杨健昌明知故问,我这个人嘛——你说有没有呢?当然喽!人不风流枉少年嘛,以后有空慢慢再讲——哈哈!”老人家放声大笑,现出几分老顽童的快活神态。
7岁时从潮州老家下南洋,杨老已在印尼生活了89个年头,虽历经磨难,却自强不息,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与此同时,他还坚持服务潮人社团,倾心社会公益,从而成为当代印尼华社元老人物中一个极具代表的存在。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人还没有恢复成立社团的权力,杨金锋就敢为人先,在雅加达创办成立了杨氏宗亲会。
“宗亲会开幕那天,有下面的警察要来会场捣乱,我当时和军队的大头目关系很好,就请他派了十几个士兵过来保护。我们有一位宗亲不明就里,看到军人拿枪站在大门外,不敢进来,转身就跑,还赶紧通知其他人说,哎呀不得了啦!我们杨氏宗亲会被军人查封了。哈哈!他不知道,那些兵都是我请来的。后来,我又去找雅加达警察司令,请他写了条子给下面的警察,命令不许为难我们,然后就风平浪静了。”杨老津津有味回忆说。
杨金锋在杨氏连续担任两届主席,主持购买了会所,会务活动搞的有声有色,使这个杨氏宗亲会成为椰城宗亲社团仿效的典范。
九十年代担任雅加达杨氏宗亲会主席的杨老穿唐装拍摄的一张标准照。
晚年时光,杨老把企业交给下一代打理,自己从生意场上急流勇退,开始全身心倾注于慈善事业。2001年,他与几位潮州乡亲贤达共同发起成立了印尼潮州乡亲公会。该会一直致力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并且开办了“乐龄居”敬老院,专门服务于华裔老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潮人之家”。
“人在内、名在外,好心必有好报。”只要是有益社会的事,杨老总是慷慨解囊、身体力行。推广华文教育,他也是印尼民主后复兴华校的先行者之一。
二十多年前,他做雅加达杨氏宗亲总会主席,有一所华人开办的印尼文学校管理不善,生员缺少,眼看就要倒闭。杨老个人拿出一笔钱,作为大股东,又联合几位宗亲老板共同出资,把学校接管过来,聘请老师,同时开设中文、英文、印尼文教育,变成符合时代潮流的“三语学校”,吸引本地华人将他们的孩子送进来。“办学校不容易啊!我们整整亏损了十四年,还是咬牙坚持下去,直到五六年前,教学质量越来越提高,管理也跟上了,财务方面才有了起色。”杨老感叹。
现在,他老人家带头创办的这所学校,在雅京北区那一带已经有了较大知名度,在校学生2000人以上,办的红红火火,实实在在为本地华文教育做出了贡献。
本文写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该怎样形容总结杨金锋这位97岁的印尼华社老人呢?——耄耋之年,仍宝刀未老意气风发,呼朋唤友推杯换盏,关注人间疾苦,乐于奉献,真真切切的热爱生活,老当益壮!实在称得上“笑傲此生无厌倦”,赤子丹心日月可鉴!
时值今日,祖国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尚未走到胜利的拐点,但希望的曙光正在浮现。让我们记住杨金锋老人慷慨捐资百万的壮举。此时此刻,耳边又回响起杨老唱过的那首救亡歌曲雄壮的旋律。请允许我稍微改动一下歌词,鼓舞奋力抗击疫情的读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