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检察院官方微博5月21日上午刊文《王学坤委员:建立农民退休制度,让65岁以上农民“洗脚上田,老有所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学坤表示,今年我带来两个提案,一是建议设立“全民防疫日”,提升全民的防疫意识和生态安全意识;二是将推行农民退休制度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显著标志,让65周岁以上的农民能够“洗脚上田,老有所养”,充分享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成果。
王学坤委员:建立农民退休制度,让65岁以上农民“洗脚上田,老有所养”(最高人民检察院官方微博截图)
王学坤委员提出的“建立农民退休制度”21日立即引发了舆论热议。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对于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的呼声此前已在全国两会上出现。据人民政协报2018年3月报道:(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亚忠再次聚焦“三农”,他表示,农民作为第一产业的从事者,和其他行业类比,也宜有退休或转业。报道提到:农业大省河南如何选择路径,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需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道路。“因此,建议在河南率先实行农民退休转业补贴试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张亚忠强调。农民退休转业补贴的发放必须基于合理明确的标准。张亚忠说,理论与实践都期待着国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对全面推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索,可以农业生态补偿为切入点,名正言顺地支付农民退休转业补贴。“借鉴国际国内相关退休规则机制,可为我国农民退休转业补贴机制的建立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为此,张亚忠认为,在河南省率先实行农民退休转业补贴,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结构调整,改善退休制度,通过农民退休计划提供结构调整援助,既不违反WTO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的社情民意,为有效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以上转自澎湃新闻、和讯网)
经济学家宋清辉: 建议推行农民退休制度。以前,家里的老人都是活到老干到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辛勤的劳动。若农民退休制度能够落实,那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农民为国家富强默默地付出很多,应该反哺农民了。知名财经作家吴其伦:该建议是深入群众的体现,支持农民退休制!提高农民的退休待遇是缩小贫富差距,扶持低收入人群的助推,继而提高农民购买力,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但是农村人口的基数并不小,施行全体农民的退休保障是一项难题,推行难度极高。比起退休制度,农民医疗保险的扶持力度加大才更是重中之重,农民看病贵、看病难一直是硬伤,甚至出现讳疾忌医的现象,加强农民待遇要双位并行,一面提高医保待遇,一面推行农民退休制度。新京报评论员、资深媒体人王言虎:所谓农民退休,无非是农民到达65岁之后,不用再去工作,也能做到老有所养。但在当下,农民一辈子无法退休,是一个普遍现实。为什么无法退休?归根结底,还是那个问题:谁来养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养老模式越来越多,譬如政府养老、社会养老,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抱团养老等,但这都与农民无关。传统时代,在儒家文化的道德谱系下,敬老、养老是一项普遍价值,在具体的养老环节上,从西汉开始,致仕官员始有养老金保障制度,国家给退休官员一定的俸禄,供其养老;至于平民,虽在一些朝代也有“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的善政,但在大多数朝代,平民养老还是要靠自己。时光播迁千年,中国已经从传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但在农村,辛苦一辈子没有退休、依然靠自己养老的模式并没有多大改变。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老人,或许也能靠自己一生的勤劳节约安享晚年,但如果是没有什么积蓄的农民,要么寄希望于子女来养老,要么忙到死。但一方面,子女养老靠孝道维持,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让一个65岁以上的农民继续劳动,其产出必然十分微薄,生活质量也可想而知,可以说一辈子无法退休的农民十分悲惨。相关数据显示,农村老人自杀率远远高于城市老人。在看不到头的日子面前,自杀,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解脱。这些年随着我国社保体系的完善,农民的养老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不过不管与城市退休职工相比,还是与国外发达国家老人相比,我国农民的生存条件还有很大改善空间。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的前提是,财政资源需要大力向农村养老倾斜,社保制度应该更加普惠,养老模式的创新也该纳入政策考量范围,譬如探索社会资本入局农村养老等。无论如何,不能让农民“忙到死”,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倾听、被打捞,境遇应该被改善,让农民顺利退休,有尊严地活着,凸显社会的良心。全国政协委员王学坤:建立农民退休制度,让65岁以上农民“洗脚上田,老有所养”。(以上转自乡村振兴要参)
长按下方二维码,欢迎关注“法者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