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摇着星星船,在银河上远航 | 科幻小说

张帆 不存在科幻 2020-08-18

本周的主题是「新生」

告别故乡和亲人之后,一个人将会有怎样的成长和蜕变?分别是痛苦的,但却无可避免。把爷爷的故事装进口袋,等潮水来时,我们就必须出发。

| 张帆 兼职码字工,专业浪游者。徘徊在多重世界的叠加态,努力记录自己的所见。代表作《星空美食馆》。


星潮

全文约13900字,预计阅读时间27分钟。若担心时间线中途断裂,点右上角菜单选择浮窗,随时回传。

广场上汹涌的人群好像振荡不息的波浪。
发射倒计时在几千人的呐喊中一圈圈散开,余波撞击在几公里外飞船的坚壳上。
飞船里是听不见这些声音的。厚厚的合金外壳隔绝外界的喧闹,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此起彼伏的提示音。
她把自己在座位上固定好,透过一侧的分屏看着这难得的热闹。基地几乎全部不当值的工作人员,大老远赶来的支持者,还有听闻消息聚集过来的岛民都在这个广场上,给他们这场有去无回的旅行送行。
或许他们根本就是来看烟花的吧,她暗戳戳地想。毕竟正是春节假期。
“三——二——一——发射!”
突然的加速将她死死摁在座位里,巨大的轰鸣声填满整个世界。屏幕上的景色不断变换,晃动的画面让她愈发头晕目眩。她想闭上眼,却又有点舍不得。怎么说这也算是最后的告别。
于是还是这么看着。广场与人群逐渐远去,街道楼群变成不规则的网格。海浪如一道道白线蜿蜒在蔚蓝色的水面,奔向裸露的礁石。
涨潮了。她突兀地意识到。       
熟悉的认知调出久远的记忆,哪怕和眼下的现实并没有什么关系。
“潮水是从来不等人的。”记忆里那个声音对她说。

那时候她总是坐在礁石上,等着阿爷的船回来。
她挑的位置总是刚刚好。漫上来的潮水拍打着礁石逐渐没过双脚,阿爷的船也就该进港了。
“莫坐在那里,冻坏了脚。”阿爷每次都要教训她一番。她嘴上应着,下次却依然如故。阿爷拿她没办法,怕她着凉,回来得总是比其他的船更早一些。
这可怪不得她。在这座小小的岛上,阿爷是她唯一的亲人。他一出海,便只有她自己对着空荡荡的院子。
“阿爷,晚点再走嘛。”每次出海前,她总是缠着他不放。等到其他的船都陆续离开,她才磨磨蹭蹭送他到码头,迟迟不愿松手。
“再晚船可就出不去喽。”阿爷总是这样说,“潮水是从来不等人的。”
她当然明白。
退潮出海,涨潮归航,这是渔家千百年来遵循的节律。在只能依靠人力与自然的年代,潮汐可以给船只带来不容忽视的助力。再说,岛上所谓的港口,不过几块大礁石围起来的一片水域,若是等到彻底落了潮,船都要搁浅在里面,根本就开不出去。
再舍不得,她也只能放手让阿爷离开。
这也是他们此刻坐在飞船里的理由。哪怕现在正是阖家团聚的时候,哪怕摆在他们眼前的是全然未知的旅途。
只是这一次,她成了离开的那个。

不知何时,恼人的轰鸣消失了。离开了大气层,天空只有无尽的寂静。仿佛忽然有人按下了消音键,耳边只剩仪器运行时发出的提示音。加速度开始变小,铺天盖地的压力稍稍减缓,她像是从极深的水中抬起头,慢慢加深呼吸。
地面越来越远,视野越来越开阔。然后,好像触动了某个开关,曾经坚实的大地变成一个悬浮在虚空中的蓝色圆盘。海洋、陆地、黄土、白云,几十亿人和他们的故事,一切都在黑暗中远去,变成模糊不清的线条,就像她无数次离开的那座小岛。

那时候她总是站在船尾,看着熟悉的轮廓一点一点消失在海平面的尽头。
“你老是坐在这里,小心变成石头啊。”记忆里阿爷经常这么调侃她。
“才不会呢,人怎么会变成石头?”
“不信?那阿爷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啊。”
她喜欢听阿爷讲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华丽的宫殿,有月亮上的嫦娥和玉兔,还有神秘的银河和牛郎织女。故事让她好像离开这岛上的小小一方天地,进入一个宏大而全新的世界。
于是,她安静地坐下来。
“从前,有一个老爷爷,他和他的女儿在海边相依为命。他的女儿聪明又漂亮,帮着他操持家务,也帮着他打了很多很多的鱼。可是,有一天,女儿出海之后却一直没回家。原来,她被龙太子带到了龙宫。龙宫里的东西五花八门,女儿逛着逛着就忘记了时间。老人等啊等啊,始终等不到女儿,最后就变成了一块石头,永远伫立在海边。”
她噘起嘴,“这个故事不好。阿爷骗人。”
“才没骗你,你看看那边。”阿爷指指远处一块似是人型的大石头,“老人还一直在那等着呢。”
她一直都不喜欢这个故事。
比起来,还是另一个故事更让她神往。
在那个故事里,如果划着一艘小船一直走到海天的尽头,再调转方向一路向上,就能到达银河。阿爷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人那么干过,于是所有在地上的人都看到一颗新的星星。
记忆里岛上的天空干净得透亮。她总会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抬头仰望银河,想象自己乘着星星做的小船,穿越那一片灿烂光芒。
只是她从未想到这个愿望竟会真的实现。
那时候还没有星潮。

第一次知道星潮时她刚上大学。带着从小岛来到大城市的无限憧憬。这个词儿的出现像是一把利刃,轻易割裂她描绘好的未来。
星潮是星系潮汐的简称。就像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引力的变化带来她熟悉的潮涨潮落。星系与星系之间也有着类似的作用,有着更大尺度上的“潮涨潮落”,便是人们所说的星潮。
曾经这不过是一个稍嫌冷僻的天文学名词,却在一夜之间成为每个人逃不掉的命运。
她琢磨着这个词里暗藏的辽阔与澎湃,想象星星如浪花般四散,划开一道道闪亮的波纹。而人们在这波纹里飘摇,就像风浪中四散的小船。
不过她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星潮带来的绝不是什么浪漫的幻想。
人类其实从未真正弄明白过星潮。这并不奇怪。只要想一下科学家们至今都搞不清楚宇宙中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这样的无力感就不难理解。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并不是什么单纯的引力作用。
迹象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一点一点上升的气温,一点一点上升的海平面,白化的珊瑚,饿死的北极熊,熊熊燃烧的大火,一个接一个消失的物种。只不过人们并不特别在意,或者说在意的方式并不相同。
每次新闻都会掀起一波讨论的热潮,然后在新的热点之下偃旗息鼓。相关的话题变成政客手中的工具,变成博取眼球的标题,也变成信息洪流中人们相互攻击的武器。没人说得清到底发生了什么,充斥耳畔的都是喧嚣的噪音。
真正重要的消息淹没在噪音中,比如天文学家们发出的警告。
持续增强的高能粒子流,过度活跃的太阳,星星预测轨道与实际的微小差距。直觉告诉他们有什么事情正在发生,远比人类日常的吵闹更加重要的事情。可惜他们只有假说,无法证明。
直到新星出现。

那是一颗不该存在的星。
它像是不请自来的访客,突兀地出现在奥尔特星云的边缘不远。
关于它是如何避开了人类数十年的观测突然现身,学界有着层出不穷的假说。但是就如同星潮本身,没有哪个假说能真的解释清楚一切。
值得欣慰的是,自它被观测到之后,运行轨迹一直完美符合现有定律。
在末日降临般的恐慌中,天文学家们经过反复计算,最终坚定地宣布这颗星星最终会擦着奥尔特星云的边缘掠过太阳系,和人类来一场不远不近的偶遇。
对于太阳系来说,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儿。隔上个几百几千万年,总有个把乱闯的恒星会跑来串个门,这次不过是比预期提前了一点儿而已。
当然,这样的碰面多少还是会有一点影响的。
受到扰动的太阳系可能会多出不少四处乱跑的彗星和小行星,在地球上落下几场不大不小的陨石雨。其中也许会有一颗,和当年灭绝了恐龙的那颗有着类似的威力。许多物种会消失,但新的物种会出现。经过短暂的沉寂,地球也许会比以往更加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问题是,人类会如何?也许逃过一劫更加繁盛,也许躲在阴影里苟延残喘,也许彻底消失,留下的遗迹变成下一代文明百思不得其解的谜题。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一切不过杞人忧天而已。
想象中的大好未来突然变成模糊的概率。

警报声将她从漫长的沉眠中唤醒。
她用了几分钟的时间慢慢找回自己。她还能记得他们离开地面的情形,还有之后和“新星号”的顺利对接。
印象中接下去的几个月异常忙碌。清点物资,调试设备,接着便是启程。先向着太阳,借助它巨大的引力加速,再沿着计算好的轨道头也不回地冲出太阳系,奔向新星。
她的任务大多安排在着陆后,因此出发不久就进入了休眠。如果没有意外,应该直到着陆前才会被唤醒。
所以,是意外吗?
两长两短的循环警报声勾起训练时的记忆。有事,但不算太紧急。
“各位休眠人员请注意,我们已顺利到达新星领域。请大家尽快做好恢复与准备,5小时后召开全体会议。”
忽略心中隐约的不祥预感,她透过一侧小小的舷窗,看着外面迥然不同的星空。
已经,到新星了吗?

小岛,阿爷,阿爷的故事,还有无边无际的大海。曾经有一段时间,她以为那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不过阿爷告诉她,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大到她这辈子都走不完。他说那些地方的灯光就像落在地上的星星,而她总有一天会走在星河里。
“那才是你该去的地方。”阿爷总是这么说。
“一辈子都走不完的岛,那得多大啊?”彼时她并不相信,只是拽着阿爷的袖子,“比镇上那个岛还大吗?”
“比镇上可大得多了。”阿爷拍拍她的脑袋。
那肯定也没镇上热闹,她心想。她去过周围好几个岛了,哪个都没镇上热闹。
隔上几个礼拜,阿爷会带她到镇上去赶集。小船儿摇啊摇,一路摇到镇子所在的大岛。集市上总有数不清的好东西。漂亮的衣服,养在盆里的红色鲤鱼,叫不出名字的花,还有各式各样的好吃的。她最喜欢冰糖葫芦,大红的山楂在煮过的糖水里蘸上一圈,热热的,又脆又甜。阿爷耐不住她央求,每次都会给她买上一串。
要是能住在镇上就好了,她那时候常常想。这样就不用每次都要坐上好久的船了。
后来她真的住到了镇上,才知道这里的冰糖葫芦也不是每天都有的。
那时候她已经念了几年书,知道了阿爷说的是真的。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大。她心心念念的镇子不过一个大一点的岛,而她自小生活的小岛只是地图上一个看不清的点。
那里没有操场,没有高楼,没有校门口琳琅满目的小吃,也没有可以一起聊天的小伙伴。甚至小岛没法支撑起一座像样的小学。
每周一次,阿爷划着小船送她去学校。小船拨开海面跳动的碎金,像是驶进一个不会醒来的美梦里。
周末放学时,她开始磨磨蹭蹭地不想回去,几次差点误了潮水。
她还能记得最危险的那次。
他们回去的时候刚好赶上起风,小船在礁石围成的狭小港口内上下颠簸,差点就靠不了岸。她扶着船舷哆哆嗦嗦,知道自己大约是闯了祸。海上风浪渐起,出去等下一次涨潮是不可能了。而随着潮水落下,原先轻而易举爬上去的礁石现在看着却那么高不可攀。她鼓足了勇气,却依然迈不出步子。
一向好脾气的阿爷这时却分外严厉。“快跳!”他冲她吼,“别磨蹭!再晚可就上不来了。我接着你。”
她咬了咬牙,瞅准机会一跃而起,却在落地时脚下一滑。阿爷果然接住了她,没让她顺着石头滑落在船身和礁石的缝隙里。不过他的手臂却被锋利的礁石割了一道大口子,献血顺着小臂淅淅沥沥地流下来。
惊吓加上内疚让她的脸色变得煞白,哆嗦着不知道该干点什么好。
“丫头别紧张啊,阿爷给你讲个故事吧。”阿爷腾出一只手按住伤口,刚才的疾声厉色忽然就不知所踪。
自从去镇上念书,她已经很久没听过阿爷的故事了。看了那么多书,她早就知道水下没有龙宫,天上的星星也变不成神仙。那些曾经五彩斑斓的故事,再也没有了从前的吸引力。可是不知怎的,她还是点了点头。
“从前,有一个老爷爷,他和他的女儿在海边相依为命。他的女儿聪明又漂亮,帮着他操持家务,也帮着他打了很多很多的鱼。可是,有一天,女儿出海之后却一直没回家。原来,她被人带去学校啦。学校里的东西五花八门,女儿逛着逛着就忘记了时间。老人等啊等啊,始终等不到女儿,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块石头,永远伫立在海边。”
她知道阿爷本想逗她开心的。可是眼泪却像是打开了闸口,再也控制不住。
“丫头别哭啊。”这下子阿爷倒是真的慌了,抬起受伤的那只手,拼命帮她擦眼泪。

那时候她还不明白,阿爷并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讲她的未来。
学校为她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那个世界比阿爷故事中的更精彩。她沿着眼前的道路一直向前,从镇上到县城,再到大城市里的大学。
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每次往返的旅程也越来越曲折。她回家的频率逐渐减少,从一周一次,到一月一次,再到每年的寒暑假,一年一度的春节。
直到最后她来到了这里。

全体会议比预想中的还要短。会议内容很简单,证实了她之前不好的预感。
他们确实顺利来到了新星附近。但是,由于之前错误地估计了星潮力的影响,导致飞船速度过快,现有燃料不足以支持他们减到安全着陆的速度。简单说就是,如果依然执行传统的着陆方案,他们要么掠过目标星球迷失在茫茫宇宙,要么一头撞上它船毁人亡。
“因此,经过执飞组一致决定,即将执行011号方案。请大家尽快做好相关准备,尽可能减少损失。”
011号方案?她迅速回忆了一下方案内容。
弃船……吗?
还真是“新星计划”的风格。

在地球上提起“新星计划”,大概只能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支持者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勇敢的疯狂冒险,反对者们则觉得这不过就是一帮急着送死的疯子的胡言乱语。性子急躁的人可能会立刻和对方争个难解难分。不过有一点倒是双方难得的共识,那就是这事左右逃不过一个“疯”字。
一群集合了人类最顶尖智慧、最理性的人,做出的最疯狂的决定。
如果那些人知道这个计划最初居然源于一个异想天开的故事,不知道又会作何感想。       
那时候她到南海基地的时间还不长,深深着迷于这里的高效与开放。实验室亮着昼夜不息的灯光,走廊上总能遇到匆匆赶路的工作人员。资料室永远敞开,关于星潮和新星的信息被一条一条地添进去,在一侧的大屏幕上形成实时动态投影。
每每有重要一些的发现时,会议室总是很快就被赶来的人塞满,言简意赅的讨论后再匆匆散去。
世界在短暂的喧嚣后重归平静,这里却像燃起的核反应堆永不停歇。如果人类的存亡是个概率,她坚信这些人正试着让这数字改变。她庆幸自己能成为这里的一员,也遗憾自己一直以来的无能为力。
有时候,她会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待在资料室。屏幕上的新星在幽暗的夜空穿行,沿着计算出的轨道靠近再离开。不知为何,这让她想起小时候的海边,想起阿爷的小船。
她用手指描过椭圆形的轨道,却意外发现这颗闪亮的恒星旁边多出一个不起眼的小点。原来这个横冲直撞的家伙还带着一颗行星。
最新的数据分析显示这颗行星的物质组成和地球差别不大,温度带也算合适,也许可以建立简易的生物圈。可惜这恒星系太过动荡,并不适合人类常住。
刚刚燃起的兴奋瞬间被熄灭,她顺着那轨迹继续向前滑,手指掠过另一个熟悉的星系。那里有一颗经过确认的宜居行星,但是距离太远,飞行时间超过了人类能在飞船上生存的极限。
下意识地,她的手指在屏幕上来回划着弧线。
潮起潮落。
小船进港,小船出港。
退潮出海,涨潮归航。
银河。星潮。
星星做的船。
星潮给人类送来了一艘摆渡船。
得到这个结论时,她差点为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笑出声来。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是活在阿爷的故事里。
不过她还是随手编辑了一条信息上传到庞大的信息库。为了鼓励大家发散思路,信息库多得是不着边际的假设,不多她这一个。比起认真的建议,她觉得自己更像是写下了一个承载着童年梦想的故事而已。
第二天,她继续忙着自己的生物圈实验,转头就把这事忘了个干净。
不久之后,“新星计划”正式启动。
她还记得自己在“计划建议者”一栏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感受到的更多不是骄傲与兴奋,而是说不出的惶恐。就像回到小时候,站在风浪之中的小船上,面对对面的礁石哆哆嗦嗦地不敢迈步。
说起来,其实后期的理论论证和计划推进和她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有一次,计划的真正负责人发私信问她,愿不愿意加入生物组,参与新星球上生态圈的建立。
就像梦想成真一般。她并没有犹豫太久,只回复了一个“好”字。
她知道这个计划从来就不完善。他们要面临的挑战实在太多,十几年的航行只是微不足道的第一步而已。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漫漫旅途中,他们有无数种可能的死法,无数个无法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他们的眼前是从未踏足的浩瀚星空,背后却没有一条回家的路。
他们或许会成为人类第一粒撒向星空的种子,但也可能变成人类唯一的备份或是凄凉的墓碑。
当然,为此他们也准备了很多很多的方案。

所谓的011号方案,全称叫做“分解式降落策略”,特别适用于飞船高速状态下的紧急着陆。说的简单点,就是给飞船上的载重划分等级。人员和必需品按照重要程度进入不同的隔离舱。舍弃对飞船主体的控制,通过弹射尽量保证隔离舱安全落地。就像大船将倾时放下的救生艇。
这绝对是生物组最讨厌的情形之一。
物资匮乏的生态圈简直就是一场噩梦。要详细规定每个人的能量摄取甚至不得不牺牲一些人才能度过最初的困难期。
 但是总好过全员在飞船里等死。
好在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没什么人质疑这个决定。也是,既然疯到选择登上“新星号”,就不怕迎接最坏的结局。
会议一结束,大搬家立刻开始。久违的忙乱让她忽然回想起星潮刚被证实的时候。只不过那时和现在,算得上天差地别。

她都快记不清那时候究竟遭到多少信息轰炸了。政府,媒体,层出不穷的教派,每天都在翻新的科学分析,还有数不清的民间团体。一时之间,似乎所有的组织都在发声,所有人都被卷入这场信息的洪流。有人在其中迷失,有人选择紧紧抱住身边不知真假的浮木。
她见过有人在午夜的大街上狂欢,仿佛不用考虑第二天的日出是否来临。她也见过表情严肃的信徒给她派发传单,好像她不相信的话下一秒就会面临毁灭。不过更多的还是新闻中一遍遍循环的消息。天文学家试图用概率安抚人心,各国政府则纷纷表示将考虑建立大型避难基地。
新星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了某种末日代言,承载着人们的敬畏与恐惧。
她经常被这些乱七八糟的消息搞到头大。好在学校里的生活倒是一切如常,连食堂的菜都没变过。讲台上教授的表情无比淡定,她怀疑哪怕下一秒有一颗小行星砸在教室中央,他也会选择先讲完眼前这道题。在这个几近疯狂的世界上,这多少让人有些安心。
不过有一点变化倒是颇为有趣。新学期伊始,她心血来潮地辅修了这个学校曾经最出名也最曲高和寡的天文系。本以为人丁稀少的专业,却在她第一次去上课时被搞了个措手不及。原本角落里的小教室调成了开会时才用的阶梯教室,就这样一眼望过去也是座无虚席。她在门口愣了好一会儿,才好不容易在角落里找到一个空位。

同样一切如常的还有小岛和阿爷。
其实这么说也不全对。岛上的人早就越来越少了。渔家生活原本不易,加上气候变化,收获更是一年不如一年。有点冲劲儿的年轻人纷纷出门谋生,等站稳了脚跟回来把家人一并接走。岛上只剩下不多的老人家,每次回来都显得愈发冷清。只是比起外面世界的瞬息万变,这里总是显得缓慢又平静。
她劝过阿爷几次,让他跟着自己到大城市里,但是阿爷只是摆摆手不言语。几次之后她也不再坚持。
后来,岛上不知怎的多了一座刷了新漆的灯塔,而阿爷则摇身一变成了唯一留守的守塔人,依旧在岛上过着几十年不变的日子。
大学毕业之后,她离开之前心心念念的那座城市一路到了南海基地,每次回来却依旧能喝到阿爷煮的鱼汤。汤色奶白,鱼肉鲜嫩,和她小时候的别无二致,恍惚间让她觉得岛上的时光似乎从未流逝。

等待隔离舱弹出的时间很漫长。
为了节能,大部分非必需光源已经被关闭。指示灯的三色光芒不时扫过每个人脸上,看不清大家的表情。
她觉得自己在执飞组的几个人眼中看到了水光。他们不像她一样一路沉睡,和飞船朝夕相处十几年,要毁掉它伤感在所难免。但也可能只是她的错觉。
她的心脏狂跳,脑海中却意外地一片安宁。弹出提示音由缓和变得尖锐。她绷紧身体,准备迎接瞬间加速的巨大冲力。
飞船向着行星坠落。
不同于地球上的火光与轰鸣,这里的坠落寂静无声,远远望去就像是慢放的默剧。原本庞大的船身在灰蓝相间的行星映衬下,如同孩童手中的玩具模型。
飞船中的世界忽然开始倾覆,重力逆转,大地跌落头顶。她像是溺在水中,胸膛被压紧,辨不清周围的世界。
天旋地转之间,隔离舱一个接一个地向斜上方弹出,猛烈的下落速度瞬时减缓,仿佛熟透的豆荚在落地前瞬间爆裂。
反复的冲击让她的意识开始模糊,恍惚之间仿佛又回到岛上。
那是她最后一次回去。

熟悉的老屋里,昏黄的灯光在她和阿爷脸上投下边缘模糊的暗影。她小心翼翼地掏出已经被攥得皱巴巴的《家属知情同意书》,等着阿爷签名。
“新星计划”有去无回,这份同意书对每个参与者来说必不可缺。她拖拖拉拉直到最后一刻,好像这样就能拖延即将到来的告别。
可是阿爷的态度却完全在她计划之外。
“不签。不行。不许去。”
说完这几句,他就把脸背到一边,像是宣告对话到此结束。
她维持举着同意书的姿势僵在那儿,因为太过出乎意料,忽然不知该如何反应。
她知道阿爷的脾气很倔。他认定的事情向来不易改变。只是从小到大,这份倔从没针对她。
他总是顺着她的。从学校的选择到之后南海基地的工作,她做决定,他默默支持,向来如此。就像她小时候看着阿爷出海,阿爷也看着长大的她远去。
这成了他们之间的一种默契。
就像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他们会把很多事默默放在各自心里,从不言明。比如彼此的关心与分歧,比如思念与告别的话语。
比如她的身世。
她知道自己并不是阿爷真正的女儿。他们的年龄差太奇怪,说父女相差太远,说爷孙又有点太近。而且,在她的印象里,阿爷从未提到过自己的母亲。
小时候,岛上的顽劣小子会远远嘘她,带着孩子独有的天真与残忍喊她“没娘的野种”。她每每被气得大哭。阿爷会把他们赶走,会好言好语地安慰她,可是却从不会正面否定他们的话。
再大一点的时候,她去了镇上,听到各式各样惊悚的故事,讲述大城市里的孩子是怎样被拐卖到遥远的乡下。她常常为此不寒而栗,甚至有一段时间想到回家都紧张的要命。可是,阿爷太好了,怎么看也不像故事里凶恶的人贩子或者无情的买家。慢慢的,那些胡思乱想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她到了大城市,学了生物课,知道原来凭借一口唾液几根头发就可以判断两个人的血缘关系。于是,趁着假期回家的时候,她偷偷收集了阿爷的头发,跑去鉴定中心。
鉴定结果甚至没让她感到意外,反而像是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
她甚至懒得去想自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亲生父母又是谁。她已经足够大了,知道在一个不算发达的地方,一个女孩可能会以几百种理由被人抛弃。
好在她遇到了阿爷。
她不知道阿爷当初究竟为了怎样的目的把她抱回家。可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他给了她近乎无限的爱与自由,足以打破一切怀疑。
最终她撕了那份鉴定报告,和阿爷一样选择把这件事埋在心底。他是她的阿爷,她是他的丫头。这件事不会因为血缘改变。
只是,她总以为岛上日月悠长,她还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她以为自己可以像个真正的女儿那样陪他老去。
直到“新星计划”启动。

大约看她太久没说话,阿爷微微往回侧了下身。灯光在墙上勾勒出他的轮廓,像极了故事里等待女儿回家的老人。
再开口时,他的声音已不似刚才那般坚定。
“你要是能保证不死在路上,我就签。”
那是她第一次看到阿爷露出接近脆弱的表情,第一次意识到他已经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阿爷,而是一个担心着她却无能为力的老人家。他只是在害怕她死去。
她想点头,想说出确定的答案。可惜她知道,“新星计划”本就是一场冒险,没人能做出这样的保证。
她不是善言辞的人,这下更不知该如何开口。在几近凝固的沉默中,她想起自己几年前的那次发言。

那是新星计划启动不久后的一次半公开大会。她自己都搞不清怎么就变成了发言代表之一。改了又改的发言稿在面对上千双眼睛时突然就变成了废纸,不知道哪根弦搭错,她在众目睽睽下开始胡言乱语。
她讲她和阿爷在小岛的生活,那些遵循潮水节律的渔家传统;讲阿爷给她讲过的故事,那个划着小船一直到银河的旅者。
她讲曾经太平洋上的原著民是如何靠最简单的独木舟与帆船航行,在每座岛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她讲大航海时代未知的环境与疾病曾夺去多少人的性命。
她说,人类其实从来都没准备好过,可潮水是不会等人的。
讲完这句她恍恍惚惚地往台下走,没看清台阶,眼前只有阿爷驾船离岸的背影。
说起来,她已经不太记得在那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后来听说发言很成功,反应很热烈,负责人很满意。反正她自己一直没勇气看那天的视频。
她其实也忘了自己最后是怎么说服阿爷的。只记得那天给他带去了一部最新款的智能手机,一直教他教到很晚,然后就迷迷糊糊地睡过去。
第二天早上,桌上放着签好字的同意书。字迹工工整整,像是初学写字的孩童。
  

不知过了多久,她在嘈杂的声音中醒来。同舱的人正手忙脚乱地把她弄出固定的安全座椅,她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是被卡住了。
试着活动一下手脚,再深吸几口气。疼,但应该没有大碍,骨头没断,意识清醒。同舱的其他人看着比她要稍好一些,已经有人穿好了外出的防护服。
她挣扎着爬起来,在同伴的帮助下做好准备。
打开舱门的程序并不算特别复杂,却似乎用了无尽的时间。狭小的缓冲间里,她听到面罩下大家急促的呼吸。
那一瞬间她突然想起了阿爷的故事,她最不喜欢的那个。那时候她怎么会知道,到最后龙宫居然不在海底,而在遥远的天上。
在飞船里第一次醒来时,她就收到了阿爷迟来的邮件。总共十四封,正好和她睡过去的年数相当。
十四张照片,一段语音。
照片应该是找人帮忙拍的。阿爷每次都站在同一个位置,像送她离岛的时候一样,旁边是一直陪着他的那座灯塔。灯塔逐渐斑驳,阿爷年年老去。连在一起的照片就像是某种古怪的延时摄影,瞬间穿越十四年的光阴。
语音也是阿爷发来的,看来他终于学会了怎么摆弄这些不属于自己时代的东西。
她打开文件,里面传来海浪声,还有阿爷熟悉的声音。
“丫头,还好吗?阿爷给你讲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老爷爷。不,那时候他还不是老爷爷,是个年轻的渔夫。他和他的妻子在海边相依为命。他的妻子聪明又漂亮,帮着他操持家务,也帮着他打了很多很多的鱼。后来,他的妻子怀了一个女儿,他们都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好景不长,妻子生孩子时遇到了难产,刚好赶上落潮,船开不出去,耽误了时机,两个人的命都没能保住。
“年轻人从幸福的顶端一下跌落到不幸的谷底。他每天不再打渔,只是愣愣地站在海边,咒骂大海和潮水。后来,他骂得累了,想着自己干脆到海底和她们作伴。
“他离开岸边,向着大海深处走啊走。就在海水快要没过他的时候,他隐约听到了孩子的哭声。他以为是女儿在呼唤他,于是走得更快了。可是哭声总也不停。他抬头张望,发现水上漂来一艘奇怪的小船,船里有一个哇哇大哭的孩子。他抱起那个孩子,孩子就不再哭,而是冲着他露出一个笑脸。
“他抱着那个孩子站了很久很久。他不明白,为何潮水夺走他的一切,却又给他送来一个奇迹。
“后来,他抱着她回到岸上,忘了自己寻死的决心。
“那一天起,他发誓要把这个女儿好好养大成人。他要送她去最好的学校,让她行走在城市灿烂的星河里。他会给她讲大海的故事,教她听潮水的声音。
“她是潮水带来的孩子,也将随潮水离去。”

舱门外,一个崭新的世界正一点一点展开。
她走出去,迎接另一个太阳的光芒。

(完)

微信扰乱了推送的时间线。欢迎评论、点击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我们!

编者按比喻在科幻构思中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式,通过人物曾经的经历,对人类在未来宇宙中的命运,做出某种同构的联想。作者将人物个体生命中所经历的“海潮”的角色,与全人类在未来太阳系危机中所经历的“星潮”联系在一起,精细地描绘了主人公所成长的环境和情感,为其最后的选择做好了铺垫。

上海果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已获得本篇权利人的授权(独家授权/一般授权),可通过旗下媒体发表本作,包括但不限于“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不存在新闻”微博账号,以及“未来局科幻办”微博账号等

责编 | 宇镭

题图 | 电视剧《神秘博士》截图

点击「阅读原文」,为你喜欢的6月小说投票

点「赞」和「在看」↓↓↓

这样你才能一直看到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