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读懂韩松,正确的阅读姿势是什么样的?| 科幻问答 精选

未来局接待员 不存在科幻 2021-06-07

周末愉快!

这周五是韩松老师的生日。我们整理了一些”科幻问答“栏目中和韩松老师有关的问题,推荐给大家。

欢迎继续给我们提问题~

Q:韩松的《红色海洋》中尸虺作为海星之前的王是隐喻吗?

兔子:如果我们采用读者接受的一系列理论,那么任何词句都可以被判定为隐喻,这是读者的自由。问题的本质是,读者如何阅读一篇科幻小说是更有收获的。

科幻一般而言都包括多个层次的含义:人物个人的问题如何解决,小说中假设的世界如何运作,小说叙事如何促进我们思考现实的某些问题。

无论多么短或者长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三个层次。而这三个层次,也是读者评估作者水平、理解其用意的依据。

韩松的科幻创作,往往强调的第三个层次,但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无视前两个层次的必要性。在很多作品中,韩松都会塑造出非常奇特而具体的角色遭遇,例如在末班地铁中遭遇小绿人、与母体连接在一起的婴儿、被时间信使困扰的爱情等等。当然韩松所构建的世界往往刻意打破明显的规律,但也不能说其内容都是隐喻。也许,在作者的直觉中,存在着清晰的因果逻辑,只是不愿或者不能给读者表达清晰而已。

-

Q:是现实会变为科幻,还是科幻在影响现实呢?

宇镭:这两句话似乎并不是相互矛盾,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个先后因果关系,因为科幻在影响现实,所以现实变为了科幻。我猜你真正的问题是,现实变得越来科幻了,这是现实自己在变化,还是说科幻在这种变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至少对国内而言,科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很小的一个圈子,对现实的影响力有限,科幻作者们的创作更多是受到现实的影响。不过随着现在科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科幻本身对现实的影响力也会逐渐显著。我认识的一个刚入大学的物理系本科生朋友告诉我,他们班同学入学后相互问了下,发现80%的同学都是因为看了《三体》才报物理,三体让中国人对于未来很多从未想到的话题产生了兴趣,你可以想象科幻对于这一代人未来的影响会怎样。

当然,科幻与现实,有时候并不是这种主动的关系,而是某种隐喻性质的关系。韩松老师经常在讨论某件现实中发生的某个热点事件时,将它与某个科幻作品中曾经想象的场景进行对比,告诉我们,现实正在向科幻转化。其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呢?很难说,它似乎是神秘的,混沌的,不可言说的。你可以去读一下韩松老师的轨道三部曲《地铁》《高铁》《轨道》去体验一下。

-

Q:韩松老师的科幻作品总是带有很深的现实隐喻,破碎的叙事风格更是令他自成一派。请问要懂韩松老师的作品,可以从哪里开始呢?

宇镭:韩松老师的作品非常多,我按照接受程度,可以给你一个推荐的顺序。

首先读韩松老师一些最著名的中短篇作品,这些作品一部分出成了实体选集,其它的也有许多人在网络上有搜集。这些选集包括《冷战与信使》《宇宙墓碑》《再生砖》等。

然后,可以读韩松老师两个比较早期的科幻长篇,《火星照耀美国》《红色海洋》这两个长篇比较情节比较连贯,相对来说易于接受。

然后是韩老师近些年的几个长篇,轨道三部曲《地铁》《高铁》《轨道》和医院三部曲《医院》《驱魔》《亡灵》。

此外,想要了解韩老师的作品,可以关注他的一些非虚构类作品,如他探讨科幻小说作用的《想象力宣言》,关于探讨中国人对于鬼话题关注的《鬼的现场调查》等,并且关注他平时的博文和评论。作为一名资深的记者,韩老师阅历丰富,思想深刻,小说只是他表达自己的众多途径之一,而非全部。

看韩松老师的采访,以及购买作品,可以点击这里:

爱猫、怕黑却让你脊背发凉的韩松,生日快乐


你也有问题想问吗?

戳 阅读原文,向未来局特工提问,收获专业回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