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理解刘慈欣的小说《西洋》?​| 科幻问答 141

未来局接待员 不存在科幻 2022-01-08

 本期问题 

※如何理解刘慈欣的小说《西洋》?
圈圈:历史小说的价值,在于转换观看历史的眼光,创造历史和幻想间奇妙的体验,激发某种恒久的人类价值,例如哈里·图特尔达弗“世界大战”系列、《V字仇杀队》《米与盐的年代》等等优秀作品。
大刘这篇八千字的短篇科幻主要描述了一个幻想设定:以15世纪上半叶为起点,将往后约6百年中国与欧美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互换,中国被假想为北美土地上的新移民。故事的亮点在两点,一是对当时(大刘写作这篇是在2002年)的世界形势进行完全的颠覆想象,二是在这种想象下呈现中西方的生活状态。
就第一点来说,这个设定本身实际上带有极强的身份焦虑。
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很多人面对西方,有一种争赶抢超的态度,陷于种种情感,很难跳脱出来,然而《西洋》以这种镜面式的颠覆,让我们在故事中以他国的心态回看历史,照见历史的种种,切中一两百年来人们的隐痛,读者对之的态度也有颇多争议。
《西洋》虽然“扬眉吐气”,却还停留在一种“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的层面,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批评,对这一点大刘也不吝承认,在后记中说:“在这篇科幻小说描写的世界里,中华文化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地域范围,但那不是一个理想社会,它面临着比我们的现实更多的问题,更大的危机和危险。现在重读一遍,发现这个世界造得很笨拙,同时,我自己也不喜欢小说中很重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色彩。” 
关于第二点,则是第一点的延伸,故事中三个核心角色的安排也颇耐人寻味。
故事中的“我”对东西两方始终是一种温和开放的态度,与之相对,我的儿子却十分极端。我认为儿子不够成熟,对他不断进行教育。小说后半段还出现一个白人艺术家,追寻着自己的绘画梦想,以保留本族艺术为人生信念。而我因欣赏她的坚持,暗生情愫。
在当时乃至今日,这篇小说提出了一个很急迫的命题,我们要怎样把中国人放到世界上去,不仅仅是要呈现出中国人的面目,同时还要描绘其他国家。
在《西洋》中,大刘能在创作中能以更进取、更包容的态度尝试去描绘,是难得的一步。不过,中国的创作者仍有更大的空间。

接待员🐹:更多关于刘慈欣的问题,请看👇

如果把刘慈欣和余秋雨的写作风格融合起来,会创造出更大的奇迹吗?历史科幻有没有很大发展空间? 

刘慈欣的短篇和长篇,哪个更胜一筹?

刘慈欣笔下的终产者和贫富划分物种可能成真吗?



你也有问题想问吗?

戳 阅读原文,向未来局特工提问,收获专业回答~

戳这里,看我们的过往问答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